前一两年,新能源车是如此火热,几乎所有的汽车厂家都在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推出自己的新能源概念车。但或许是出于政绩考虑,亦或许是面子工程,在现有技术的瓶颈以及基础硬件设施跟不上的背景下,除了那几家大佬,并没有多少厂家真正用心,真正舍得在这方面大笔投入。虽然在中国,购买新能源车能够享受到国家极高的补贴,但原车昂贵的价格和后期的麻烦事儿,还是让很多有心购买的人们望而却步。更何况,如今这股新能源热潮已经在渐渐消散。
而如今国内部分地方的汽油价格已经破8,且涨势丝毫没有减缓之意,养车难的问题已愈发凸显。更何况在城市交通日益拥堵的情形下,北京的摇号,上海拍号,以及广州的亦摇亦卖政策都为缓解城市交通提供了参照依据。如此情形之下,如果其它城市也相继效仿采用此类政策,那么大部分打算购买人生第一部车的人或许都会考虑一步到位,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市场上的中端车型,这对于在市场上主打中低端车型的自主品牌而言,无疑是一次巨大考验。伴随着这些潜在的危机,再加上底特律之殇的警示,如果再爆发一次石油危机,汽车工业会如何呢?
虽然,这只是一种相对悲观的设想,但也并非没有道理。首先,对于石油而言,其作为不可再生能源,面对整个世界日趋增大的需求量,而探明的储量却没有跟上消耗的步伐,再加上政治一直处于不太稳定状态的几个欧佩克国家,由于地缘政治的因素,潜在的石油危机似乎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更何况在历史上已经出现了三次全球公认的石油危机,并且都给汽车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盘踞在底特律的三大巨头,差点就遭遇了灭顶之灾,即使最后危机暂时解决了,但油价却依然居高不下。更何况,现在的底特律已经“死了”。
当然,石油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它积极的一面。首先危机引发了世界能源市场长远的结构性变化,迫使主要进口国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比如居高不下的汽油价格促使厂家推出更多高能效的汽车:1990年美国汽车每加仑汽油的平均行驶里程较1973年增长了40%。另一方面刺激了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的增长,提高生产率。欧佩克的份额已经从原来的80%逐步降低到目前的40%左右。但是由于产品的推陈出新、替代能源的发现往往需要相当长时间,即使是眼下热度极高的电动汽车,其在短期内也难以解决电池续航能力不足的技术瓶颈,而类似于丰田普锐斯这类的混合动力车型,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为其高昂的售价买单,因此高油价仍然是汽车工业发展的一大风险。
而对于道路而言,“拥堵”成为时下曝光率最高的词汇。就近几年的国内而言,车辆保有量的极剧增长,而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根本无法跟上社会需求的步伐。更何况眼下中国的发展趋势是大城市化模式,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量的人员将流入城市,而城市在扩张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时不仅受到前期规划不合理的影响,还将受到地域因素的限制,要想跟上社会对汽车需求量的步伐根本不可能。
因此,更为悲观的说,如果在更大的石油危机到来之前,汽车工业还是无法寻找到合适的替代能源,那么眼下的这些汽车巨头们则如同丢弃在抽水马桶里的厕纸,只是在被冲走之前徒然做几圈的旋转,激起的一点波澜当然也映衬着眼下汽车业的繁华,但这或许也只是一种“回光返照”的表象,预示着汽车大佬们的黑夜随时都有可能到来。最终的结果是悲是喜?还是留给未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