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信息港城市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52|回复: 0

没有父亲的父亲节

[复制链接]

5

主题

29

帖子

54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541

新年送“福”

发表于 2011-6-29 21: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山东潍坊
好久不过父亲节了,因为我一直在逃避这个所谓的节日,今年,由于忙碌,更是把正当的日子都没记住,在空间里,看到学生们懂事地通过各种途径问候着自己的父亲,我既感动又感伤,这个节日,自从2003年就永远离我而去了。人在困难挣扎的时候,想到最多的也许就是亲人,我也不例外,近期的忙碌和无头绪,再加上刚刚写了一篇所谓的征文,正好翻看到以前写的纪念父亲的文章,该文也是参加学校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比赛曾获得的一等奖的作品,和刚才写的征文要放在一起,我又重新打开,读了一遍,事过境迁,但我还是忍不住的流泪。不失去亲人,不知道那种滋味,更不会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无奈,以前写的很多东西都放在了空间里,唯有这一篇文章,我没有勇气放上去,既不想打扰到自己看似平静的心情,也觉得仅仅这些不足以表达我对父亲的思念。但是征文之后,学校把那篇文章修改的乱七八糟地发表在校报上,我就很生气,提了一些意见,说,修改原作者的文章,一定要经由原作者的同意才行。但迟迟没有得到回信。翻看那篇报纸,越看越生气,为了节省篇幅,进行了大量删节的文章,更是对我辛苦成果的亵渎,也是对父亲的不尊重。为了更好地还原文章的本来面目,为了在今年的父亲节后有勇气纪念父亲,也为了鼓励弟弟妹妹努力工作快乐生活,更为了更好地提醒那些年青人,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抓紧去做应该做的,因为也许真等到你去做的时候,你没了目标。将原文发表如下:
永远的记忆
【题记】三十年前,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中国,无论沿海之滨,还是沃野中原,无论国家村社,还是家庭个人,都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奔涌中努力向前。无数普通的中国人,用执着诠释了壮志雄心,用坚韧彰显了赤胆忠心,用品格昭示了天地良心,用言行映衬了良苦用心,这些都成为我们刻骨铭心的记忆,偶尔拾起,感天动地……
昨夜又在梦中惊醒,我知道,那是五年前您匆忙离去带给我的遗憾和痛苦。当时间定格,记忆凝固,您安详的面容,紧闭的嘴唇,让我们在泪眼中无从判断您的遗愿,但那双合不上的眼睛,却让我第一次但却是最后一次懂得了您的不甘、期盼和留恋。您就这样匆匆地给自己54岁短暂却充实的一生画上了句号。这个痛苦的结尾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怀念和伤感,但在无数次辗转反侧,无数次痛苦回忆,无数次艰难思索中,我更深地懂得您的一生渗透了多少责任和担当,包含了多少无奈和挣扎,时至今日,您仍旧像以前一样,拥有着全村人的爱戴和称赞,每当那时,漫步在村中整洁的柏油路上,经过整齐排列的房前屋后,听到家家户户传出的自来水声,看到灯火通明下的其乐融融,我才深切地感到您的付出是多么地值得。这就是您,我的父亲,一位带给我们无数的精神财富却永远离我们而去的严厉的父亲,一位在农村基层工作近三十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今天当历史的车轮雄壮的驶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转站,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之际,我选择以这样的方式纪念您,只为了展现一位把生命奉献给那片热土的农村基层干部朴实却光辉的生活片段,只为了记住过去艰难却幸福的岁岁年年,只为了弥补儿女“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深深遗憾,只为了祝福未来遥远却真实的日月轮换。
(一)
30年前,父亲走马上任,成为十里八乡最年轻的村支书,很多人质疑父亲是否能胜任,因为当时我们这个村子真的很穷,穷得大家吃饭还成为问题。可父亲在所有的质疑声中没有退缩,因为那时的父亲肯定知道,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已经下来了,农村很快就会变样的。之所以这样有信心,是因为父亲常年对国家方针政策的关注。在当时连吃饭穿衣都要节缩开支的情况下,父亲每年都坚持订阅报纸,什么《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大众日报》等,每次来了报纸父亲都要仔细认真的阅读,了解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我们也受父亲的影响,喜欢看报纸,所以那时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盼望着父亲把报纸拿回家,我们家中无论识字的、识字不多的,还是不识字的,大家都捧着报纸看。记得我那时候上小学吧,由于识字不多,再加上《大众日报》的“众”字写的是繁体,很多年我一直念做“大黑日报”。虽然现在看新闻的渠道变得越来越多,不一定非得看报纸了,但父亲这种喜欢关注新闻事件和关心国家大事的做法,直至今天还在影响我们,让我们认识到,只有把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才能在日益变迁的社会中找到立足之地。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迅速吹到我们的村子,父亲期盼已久的好政策终于下来了,那时的父亲十分兴奋,但也更忙碌了。尤其是到了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父亲整天忙着为怎么分地犯愁,有时候会在家里摆弄一些在当时的我看来十分好看的大纸,纸的质地很好,上面画满了线条,有一次趁父亲不注意,就拿了几张带到了学校里,非常慷慨地分发给我的好朋友,不一会父亲就追到了学校,在老师的帮助下把大纸要了回去,弄得我好没面子。后来知道,这些纸上要画各家各户分配好的地块图,以便于明确地块界限。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乱拿父亲的东西了。后来,村里又经历过几次分地的情况,还听有些人说,分到手的地千万不要施太多肥,明年说不定又重分了呢。每次分地都有因为地块问题村民之间发生矛盾的事情,甚至有时候大打出手,亲兄弟也不例外,我就见识过几回,其中一次发生在我好朋友家,爸爸和叔叔发生了“战争”,动用了锄头、镐头和菜刀,阵势十分吓人,至今还成为我脑海中不能挥去的阴影。这时,父亲总是充当和事佬,先利用一贯的轻松和幽默化解当时的紧张气氛,然后再分头做工作。当时,我就非常不明白,在那样紧张的局势下,父亲还能幽默起来。现在想来,也许父亲知道邻里兄弟之间的矛盾都是一时意气用事,没有深仇大恨,只要把事情说开,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其实,事情确实也是这样,因为第二天我再到好朋友家,她爸爸和叔叔好像打架的事情没发生过一样,又在一起扒玉米呢!后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关于土地承包期限的政策,由15年到30年,村里人才开始真正好好地侍弄自己家的地块了,村民之间的矛盾也慢慢变少了,如果父亲知道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国家的土地承包政策是长久不变,他该会有多么地高兴啊!
村里开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在1993年,因为那年寒假回家,发现我们村里原来的菜园地都变成了蔬菜大棚,而第一个大棚就是我们家的,当时我感到很奇怪,因为母亲常年都趴在缝纫机上靠给别人做衣服给我们挣学费,父亲更是没有时间,地里的农活就够干的了。后来听说是因为当时村里人对蔬菜大棚还不怎么接受,父亲决定让村干部起个带头作用,就这样我家只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了。这年冬天我家也是格外的忙活,伺弄蔬菜,放帘子,收帘子,最要命的是由于当时大棚蔬菜种植还未成规模,有些菜需要亲自到集市上去卖。父亲是天生的大方人,母亲怕他没走到集市上,菜都一路送没了,所以那个假期我们姐弟就成了卖菜的了。就这样,在父亲和其他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村的大棚蔬菜种植也逐渐规模化,批发蔬菜的车俩时不时要排起长队。在看到市场行情好了之后,父亲就把大棚转给了别人。至今蔬菜大棚种植仍旧是我村主要的产业之一。每年回家我都要到大棚里走走看看,因为我知道,那里洒下父亲太多的汗水,渗透着父亲太多的心血。
伴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村里人们的生活就像父亲预期的那样逐渐好了起来。人们不再满足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开始琢磨做点小买卖,村中也陆续出现了一些小卖店。父亲心中的理想更大一些,在镇里的支持下,父亲到外地考察几次,回来后决定发展木器生产,其实有这个想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1989年,村里曾经办过一个村办工厂,主要生产销售月饼,但是由于经营不善,不仅未盈利,还亏了一些钱,父亲很是上火。经过几年的考察和思考,再加上村里有这样的能人,所以就把目光放在这个行业上了。借鉴以前村办企业产权不清管理混乱的局面,父亲提出木器行业主要依托家族经营,同时村里配套多种扶持的措施,很快到了1992年,以木器加工生产为主要特色的企业迅速发展到六七家,我们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木材加工生产村。这样,村里也逐渐有一些钱了,父亲开始琢磨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让各家各户喝上自来水,摆脱吃水靠“肩挑”“手压”的状况。我们村外有个岭,据说水质达到矿泉水的标准,这也是父亲想做这个事情的最初想法,同时父亲还想修完自来水以后,再在后岭建个矿泉水厂,为村里再寻找一条生财渠道。父亲是说干就干的人,经过三年艰苦努力,自来水终于通到了我们村的每家每户,同时外村的人也靠这条输水管道喝上了自来水。这个工程凝聚了父亲太多的心血,为了保证及时和安全供水,父亲带领着他的领导班子也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安排专人管理。据说父亲突发脑溢血,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自来水管线突然断裂,再加上那些日子连续暴雨,父亲着急上火造成的。对于我们来说,追究这些原因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我们只知道父亲亲历亲为的工作作风,遇事认真负责的处理态度,值得我们终生学习。
(二)
父亲的大方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在七八十年代,细粮还十分紧缺的情况下,父亲就经常把好不容易换来的白面或者蒸好的馒头给那些家中困难的人送去。记得有一年春节前夕,母亲正没白天没黑夜地给别人做衣服,实在没有时间蒸馒头了,就让我们把家中的白面拿到舅舅家,让舅妈帮忙蒸了一锅,馒头蒸好后我们都没舍得吃,就等着过年招待客人了。可就是这锅好不容易蒸好的馒头父亲却拿着送给了村东头的老王家,因为年前父亲在挨家挨户慰问的时候发现他家实在过不下去了,过年更不用说了,父亲当场给了二十元钱,回家又把馒头送了过去。母亲当时就不愿意了,和父亲吵了一架,那个年我们也没过好。后来日子越过越好,谁家也不缺一锅馒头还是一袋白面了,可村东头的老王家每年春节都要往我家送一锅蒸好的馒头,他说,就是因为那年父亲给他们的一锅馒头让他们过了一个舒坦的年,他们全家永远不会忘记的。父亲匆忙离去,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在整理父亲遗物的时候,母亲发现了很多借条,多的有几千,少的有二三百,有好多都没有写明借款人是谁,我们知道这都是父亲在别人困难时候的无私帮助,虽然写了借条但他并没有想让他们归还。当时母亲也想,即然这样也没必要寻找这些借款人。可在随后的日子里,陆陆续续有人到我家归还他们从父亲手里借走的钱,我知道,这是父亲伟大的人格魅力感染了他们。
父亲还喜欢“收留”老年人,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村中有个老大爷拄着拐杖来到我家,说自己孩子不孝顺,家中的承包地不多,自己年龄大没法耕种的事情,父亲很生气,把那几位不孝子叫来说服教育,但这些人不服气,怎么说都不行,后来父亲没办法,把这个老人留在家里和我们同吃同住了近一个月时间,七八十年代每家细粮都不是很多,我家那时候主要吃地瓜,忽然多了一口人,该有多大的压力啊。后来他的儿女经不住村里舆论的压力,来到我家想把老人领回去,父亲耐心地给他们讲了地怎么个分法,跟他们讲“家和万事兴”的道理,最后他们心服口服地回家了。这样的事情在以后的日子里经常发生,如果村中哪家儿女不孝,把父母赶出家门,我家就是这些老人临时的“避难”场所。我们刚开始很是不理解,尤其是我们觉得这些老人不讲卫生,不愿意和他们吃住在一起。父亲知道了我们的想法,没有正面和我们说,只是很严肃地交给我们一个小本,我们很好奇,打开一看,是父亲上学期间的日记,每一篇都清楚地记着,谁在什么时候给他吃过什么。原来爷爷在父亲未出生的时候就死了,在那个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父亲就是靠吃百家饭生存下来的。我们哭了,但也懂了,人要学会感恩,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父亲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首先想到村里人,记得很清楚,1983年的春节,父亲趁镇里机关放假的机会,借了一台黑白电视机,这成了我们村里当时唯一的一台电视机。所以那年春节,我们几乎是和全村老少一起过的年,大家一批一波地到我家看电视,挤在狭小的小屋里,坐在炕上的草席上,站在破败的窗台上,屋里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我们和父母一道招呼着大家吃那时候还十分珍贵的糖块和花生,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但那种快乐至今难以忘记。随后每年春节,我家都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尤其是大家生活好了以后,每家每户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彩色电视机,但他们还是习惯每年春节到我家看看电视,聊聊天,品尝一下种类繁多的糖块和滋味各异的花生,我想他们肯定会回想起那年春节中他们曾经看过的最好看的电视节目、吃过的最好吃的糖块和花生的。在父亲去世后的第一个春节,乡亲们还是像往年一样来到我家,仍旧坐在外屋木质排椅上,仍旧喝着茶水吃着瓜子,仍旧说着去年的收成来年的想法,但我分明看到有一个位置大家谁都没有去坐,分明感受到大家竭力避免提到一个人的名字,分明看到大家眼角若隐若现的泪水。我知道,父亲靠他的无私和博爱赢得了全村老少山一般的敬重,在这样一个睹物思人的节日,又有谁能够忘记他做过的一切,又有谁能够相信他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呢!
(三)
父亲的身世十分悲惨,爷爷由于意外受伤得了败血症撒手人寰,而那时候父亲还未出世,大姑也只有两三岁,奶奶为了生存,在生下父亲不久就带着他和大姑改嫁了。后来,奶奶又陆续生下四个儿女,组成了现在这个复杂的大家庭。在过去靠工分计算劳动报酬的年代,父亲十几岁就下地干活,成为了家中主要劳动力,每天早出晚归地奔忙在挣工分的田间地头,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由于常年劳作,父亲落下了严重的腰疼病,在我小的时候,经常看到父亲躺在炕上不能动弹,后来医得能下地了,可是走路得扶着东西,父亲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扶着自行车,所以,父亲就常年“推着”自行车奔忙在大大小小的街路上,成为了村中一道永远的风景线。父亲喜欢上学,可家中又不能缺少他这个劳动力,最后父亲每天只能上午上学,下午下地干活。就是这样,父亲的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以至于后来我们姐弟学习不认真的时候,了解父亲的人就用父亲当年的学习境况来教育我们。由于家庭人口多,吃饭穿衣成为主要问题。父亲经常饿着肚子上学干活,村里的人有时候看不下去,就经常给点吃的,这也成为后来父亲报恩的主要原因。没有鞋,父亲每年都是赤脚下田,穿在身上的衣服就更是没有个模样。当然这些,父亲是从来不和我们说的,也许他觉得那段生活的困苦难以用语言名状,而母亲每次说起,也是经常唏嘘不已,并开玩笑地说,是因为看到父亲实在可怜才嫁给他的。
在大家庭中生活了近30年,等弟弟妹妹长大了,父亲选择了分家,承担了大部分债务,还抚养奶奶的姑婆婆。就这样,我家搬进了一个低矮的平房中,屋内光线不是很好,以至于我一个人都不敢呆在屋里,成为了我现在还是那么胆小的主要原因。由于分家几乎是净身出户,家徒四壁,父母亲开始了更加艰难的生活。那时家中养着几头猪,喂猪主要用煮熟碾碎的地瓜。记得那时候我能做的主要工作就是煮地瓜,母亲在下地干活以前把地瓜洗好放在锅里,盖上锅盖,上面再压一个大盆,告诉我烧到一定时候摸摸盆底热了就行了。地瓜煮好后等母亲回来,挑大的我们留着吃,小的就碾碎喂猪了。我家当时还养着一头老黄牛,经常栓在大门外粪堆旁边,家中耕地的活就主要靠它了,所以是家中的宝贝。一到下午父母亲从地里回来,父亲就操起铡刀,母亲往铡口下放玉米杆或青草,一下一下地轧碎后,拌上料喂它,喂完后还得给它饮上点水,伺候得非常精细小心。记得刚分家的时候还没有大包干,村里人都在一起干活,吃公共大食堂。印象当中干的主要活计是切地瓜干,生产队把刨出来的地瓜按照各家人口数分成一堆一堆的,然后利用擦刀切成片,平摊在地上,晒成干,作为主要粮食。父亲由于腰疼的关系,很多时候都是跪在地里干这个活,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啦。公共食堂对我们更有吸引力,我们一有时间就偷偷溜进去,母亲会趁公家不注意,塞给我们一个煎饼,我们拿着就跑,当时的生活非常艰苦但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渴望,现在想来都非常快乐。
后来,父亲当上了村支书,再后来,实行了大包干,我家分到了五六亩左右的地,主要种植有小麦、玉米、棉花和烤烟。收割小麦是每年重要的工作,家家户户人人出动。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靠人工用镰刀收割,后来发展到先用收割机放倒,人工捆扎,现在都是用联合收割机了,麦子直接在地里装袋就可以了。在过去人工收割的时候,由于我家劳力少,我们这些小孩子也要到地里捆麦子的,大热天,一眼望不到头的麦田,确实给我们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因为割麦子都是弯着腰的,父亲的腰在这时候更要经受考验了。还好,包干以后,亲戚都是合伙干活,父亲可以选择干一些自己腰能承受的活计。后来,我家的耕牛光荣“退役”,和三叔家合伙买了个小拖拉机,再后来,我们都考上学,父母年龄大了,家中也不再种地了,母亲把主要精力也放在缝纫的活计上,父亲一心一意当起了村支书。家中的日子就这样在国家好政策的指引下,在父母的辛勤劳作下一步一个台阶地慢慢变好了。到了2002年,父亲在市里给弟弟买了一套房子,并打算退休后弥补这些年对于母亲的亏欠,想陪着母亲各地走走,可这美好的愿望现在已经成为再也无法兑现的诺言了。这些都是父亲留给我们的珍贵记忆,只是在过去的时光中,我们还未来得及好好回味和思考,还未来得及成熟到完全理解父亲所做的一切,还未来得及成长到和父亲一起承担风雨岁月,还未来得及感恩和回报于父亲的时候,父亲却永远离我们而去。
(四)
父亲上学的时候品学兼优,但那时候考大学都是推荐的,由于家庭成份的缘故,父亲失去了这个机会,这也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后,二叔成为了我家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事业单位工作,成为我家第一个捧起“铁饭碗”的人。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逐步深入,再加上二叔的榜样作用,父亲更是意识到农村孩子上大学是必经的出路,所以,教育和培养我们上大学成为父亲生活的动力之一。无论农活多累,工作多繁杂,父亲对我们的学习要求一直没有放松过,每年都要设置奖励措施,而且奖品种类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着变化。最初的时候奖品是父亲获得荣誉之后镇里奖励给他的笔记本,上面都盖着红红的戳,规格有大有小,我们得到后都非常珍惜,大部分都用来记日记了,现在老家书柜里还有我上小学用这种的笔记本写得日记呢。后来的奖品是一支钢笔,也是父亲获得的奖品,那时候得到一支钢笔的奖励是天大的事情啊,我们都拼了命地学习,四年级那年,我考试得了个第一名,终于要得到父亲奖励的钢笔了,我整天都生活在兴奋中,父亲也是逢人就炫耀。终于有一天,父亲让我跟随他到办公室取奖品。看着父亲把抽屉慢慢打开,我一眼就看到了里面那支静静躺着的钢笔,父亲轻轻地拿出来,交给我,我如获至宝。这支钢笔一直伴随我完成初中学业,直到笔帽烂得不行了,才“光荣退休”。想想现在的孩子由于物质生活的宽裕,这种奖励他们一定会觉得很可笑了,但那种快乐是他们很难体会到的。再后来,奖品升级为笔记本和钢笔的结合,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学习用品也变得种类繁多起来,笔记本和钢笔对我们的吸引力也不是那么大了,父亲还经常说,看样子还要更新奖品。可他一辈子好像也没发现比笔记本和钢笔更好的奖品。
父亲经常说,他那时候是想上学没有机会,而我们遇上了这样的好机会,一定要好好珍惜。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我们学习都很努力刻苦,没有让他失望。父亲不仅鼓励我们好好学习,出人头地,还在村中设置了奖学政策。在1997年我考上研究生之后,父亲随即在村中出台了“谁家孩子要考上学,包括中专、大本和研究生分别给予相应奖励”的政策,村中很多孩子都在父亲出台的这些政策鼓励下走进了高校。我问父亲,为什么等我考上学才出台,父亲笑着说,我不想让你占便宜啊。现在,父亲走了,但这项措施在下任领导班子的支持下还一直在实行着,我知道这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了。
记忆中,老家的房子一共搬迁过三次,一次比一次大,但无论大房子还是小房子,即使什么家具都没有,也要有个书柜,这就是父亲对于房子最简单也是最苛刻的要求。父亲虽然上学时间不是很长,只上到了高中,据说只相当于现在初中水平,但父亲喜欢读书,尤其是历史书籍,可以说是通读古今,满腹经纶。也就是有了这些书籍相伴,我们小时候虽粗茶淡饭,但非常充实快乐。还没上学,我就非常着急想识字写字,看到贴在墙上天棚上的报纸上的字都四四方方规规整整的,就模仿着写,只是写得地方不对,写在我家相片里面人的眼睛上了,很挨了一通批评,但父亲知道我是因为喜欢写字才这样的,也就不了了之,只是以后我家相片里人的眼睛都变成一个规整的线条拼凑成的“字”了。上学以后,随着认识的字增多,我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到父亲的书柜里,什么《西游记》、《水浒传》、《隋唐演义》、《金陵春梦》都被我偷偷装进书包背到了学校,虽然没少挨老师和父亲的批评,但我仍旧死命爱上了所谓的“文学”,并受益终生。父亲还写得一手好字,钢笔字和毛笔字都了得,过去的时候每年春节给每家每户写对联也是父亲的重要工作。父亲也想让我们把字写好,而小时候哪明白父亲的这番苦心啊,时不时地偷懒耍滑,所以至今还写一手烂字。最难过的就是父亲出殡的时候,别人让我写几句话,笔和纸都找好了,看着大家期盼的眼神,我羞愧难当,一手烂字怎拿得出手,又如何能对得起父亲的片片苦心。偶尔放假回到老家,我都要打开书柜翻翻过去的书籍,由于父亲的离去,书柜很长时间没有人整理了,很多书籍不知被谁借了去,不能凑成一套了。看着落在上面的厚厚灰尘,我无语凝噎,又一次地想起了他。就像在饭桌旁,我会想起他,仿佛又听见他严厉地告诫我们客人不上桌不要先动筷;在客厅里,我会想起他,仿佛看见他端茶倒水待人接物的一举一动;在书桌旁,我会想起他,仿佛看见他挥毫泼墨酣畅淋漓;在旅游胜地,我会想起他,仿佛看见他兴奋地讲解历史典故。
失去父亲的日子里,痛苦和思念虽然时时袭来,但我知道,这不是父亲最终留给我们的。艰难岁月中,父亲的果敢和担当,让改革开放的脚步踏遍村庄,带来富裕和安康;似水流年中,父亲为报恩,永远秉承“心中只有他人,没有自己”的精神,让全村老少沐浴在爱的海洋;星转斗移中,父亲勇于面对生活的不幸,勇挑重担,让所有的亲人为他感到无限的自豪;人生长河中,父亲崇尚文化尊重知识的品格和言行,让我们享受到了知识、努力和奋斗的荣光,这些都已经成为永远珍藏的记忆,镌刻在我们成长的轨迹上,时刻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激励着我们走在祖国振兴的康庄大道上,走向未来,迈向辉煌。
【后记】三十年后,改革开放的集结号更加嘹亮,无论细雨江南,还是赤壁戈滩,无论国际风云,还是国内忧患,无数普通的中国人,将会扯起记忆的风帆,继续用执着诠释着壮志雄心,用坚韧彰显着赤胆忠心,用品格昭示着天地良心,用言行映衬着良苦用心,在新一轮的航行中乘风破浪,永远向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本站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诚聘英才 免责声明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5 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051026号 |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15127号-7 | 电子公告许可:电信业务审批[2008]字第262号函
投稿信箱:webmaster@zcinfo.net   总机:0536-6017778    新闻、业务热线:0536-2165588   法律顾问:山东东武律师事务所 刘清波、秦丽律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