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信息港城市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983|回复: 0

齐长城之诸城段概述

  [复制链接]

3972

主题

1万

帖子

48万

积分

总版主

48,

Rank: 8Rank: 8

积分
480160

论坛贡献奖

QQ
发表于 2019-6-24 09: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山东潍坊
齐长城之诸城段概述         (2019-05-10 12:59:47)[url=]转载[/url]

标签: 齐长城分类: 寻找齐长城

       齐长城诸城段西自郝戈庄的马耳山,沿马耳山向东,经石人山、七泉山、马羊山、大沟山、小沟山,至韩家沟村南岭,以上地段的长城遗址亦是现在诸城和五莲县的分界线,当地群众称为“长城岭”。由韩家沟村南岭向东,越过诸(城)——户(部)公路,进入皇华镇境。穿过庙子村,经黄崖前村北岭,翻越海拔429米的望海楼山进入桃林乡。向东跨过诸(城)——日(照)公路,跃上海拔402米的黄牛山,进入瓦店镇境。又东翻马山主峰,进入桃园乡。越过海拔291米的磊石山主峰,经太平安村前,石河头村北的长城岭,跨过央(子)——赣(榆)公路和吉利河,穿过大洼、近枝子、竹园等村,在台家沟村东南约1500米处的“穷汉岭”上进入胶南市境。至此,齐长城遗址在诸城境内途经5处乡镇,20余个村庄;跨过3条公路,10余条河流;翻越146座山头,全长49.85公里,其中保存有遗迹者38.52公里。另外,在诸城西南部的墙夼水库大坝东端,墙夼村南岭上与五莲县交界处,还存有一段齐长城遗址,现存高0.3-0.8米,基宽2米,长约1100米。

         清乾隆《诸城县志·古迹考》记:“长城俗名长城岭……,城因山为之,起平阴之防门,缘太山北冈而东,蜿蜓千里,至日照滕家庄后入县境。”打开乾隆《诸城县志·总图》可见,马耳山与喜鹊岭之间为“黄草关”。这是“齐长城”一道险峻的关隘。

        齐长城多建在地势险要宜守难攻的山脊之上。所经之山,无论高低,必越过其主峰,而且附近的地表都覆盖有较厚的土层,这为修筑城墙用土提供了方便。在较平坦的地带,城墙建在高于周围地形的土冈之上,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提高长城的防御功能,由此可知,当初修筑长城的路线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城墙的高低宽窄及结构用料因地而异,山脊之上低矮且窄,多用石块垒砌。缓坡之上则增高加宽,两边用石块垒砌,中间用沙土夯筑。东响水崖子 村东北的山脊上,有一段城墙则直接利用自然形成的悬崖峭壁替代之。崖高4-5.5米,长40余米。北侧(里侧)为缓坡,人可登临。南侧(外侧)如同刀削,陡不可攀。桃园乡上崔家沟村北岭的一段,用夹沙的黄土夯筑而成,质地坚硬,现存高3-4米,底宽15-20米,远眺如岭,气势宏伟。

       在齐长城遗址上,没有发现烽火台的遗迹,这可能与长城所经过的地形有关。这里是山区,在49.8公里内翻越了146个山头,这些山头远比人工修筑的烽火台高大得多,足能担当起了望敌情及放烟报警的作用,所以就不需要另建烽火台了。

      在马山顶部的长城墙基上曾经发现过一方刻石,石质属当地山石,暗褐色,底宽面窄,横断面呈梯形,刻面长0.75米,宽0.8米,0.4米,图像用阴线刻成,线条古朴粗重,自然流畅。画面由古文、人物和日、月、风、雨等自然景物构成。1992年,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认为这是一件全国罕见的早期刻画,遂确定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现收藏于诸城市博物馆。

       关于齐长城修筑的时间,史书记载不一。《竹书纪年》晋烈公十二年(前408)记:“王命韩景子,赵烈子及我师伐齐,入长城。”可知,公元前408年,齐已有长城。《竹书纪年》周显王十八年(前351)又记:“齐筑防以为长城”。据此,齐长城应筑于公元前351年。《史记·楚世家·正义》引《齐记》云:“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齐宣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320-前301年。据此,齐长城的修筑时间应在公元前320-前301年之间。通过以上记载可以得知,齐长城应始建于春秋时期,后来又陆续增修延长。诸城境内的长城建于战国时期,是用来防楚国的,所以又称“齐楚长城”。

       诸城市境内的齐长城由于齐长城遗址受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影响,出现水土流失、植被生长、农耕取土、道路截断等病害,部分墙体坍塌、破坏严重,濒临消失,现状保存情况较差,原貌遭受破坏,文物的完整性受到较大影响。保存相对好的为林家村镇 ,央视到的地方为马山后村。
诸城遗址  
  齐长城从三界石脱离边界线进入诸城境内,向东北行,至大洼西岭,长25750米。其间,除龙湾头500米和日(照)诸(城)公路两侧1100米外都遗址不断;三界石至黑龙湾一带城址为沙土夯筑,底宽6米,顶宽3米,高2。5米;龙湾头东山,宽8米,高3。5米,断面底宽7米,高2米,砂石混筑;黑溜顶,底宽9米,顶宽3米,高4米;东响水崖北,底宽9米,高2。5米;桃行村北,底宽12米,顶宽4米,高3。5米;马山有双面石墙城址,宽10米,高3米,东北斜断面长13米,高2米;长城岭城址,底宽12米,顶宽4米,高5米;断面底宽17米,高2。7米;邹家沟东岭断面宽8米,高2。5米;磊石山北城址,底宽12米,顶宽3。5米,高3米。  
  从大洼西岭向东,穿越吉利河、长城岭等,至史家夼东岭出境,长9100米。其间,从竹园东岭至出境的5550米遗址高大,而长城岭上有4000多米的城址变为乡间公路路基;长城岭南端城址,底宽10米,顶宽2米,高3米;绕紫阿东,底宽12米,顶宽2米,高5米;长城岭中段底宽11米,高3米。
  齐长城至此进入胶南市境内。   

        齐长城马耳山
         马耳山,占地约40平方公里,主峰海拨706米,为鲁东南最高的一座山。主峰二巨石并举,远望状如马耳,故名。山势为东西走向,由片麻岩、花岗岩构成。五老峰、松朵峰、鸽崖峰等奇峰高峙竞秀,山间岚气霭霭,泉水淙淙。山坡林木覆盖,荆榛遍生。山石磷峋,山势陡峭,但有曲径通幽。这儿有仙人洞、龙王泉、隐龙寺、石龙寺、齐长城和桥上庄等胜迹。据唐代文学萧颖士《马耳山记》记载,仙人洞为东晋人葛洪曾隐居炼丹之地。隐龙寺、石龙寺为北魏正光时所建,至清末仍完好,今已废圯,公存遗址。
         山脊处有横亘绵延的齐长城。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山上有长城,西接岱山,东连琅琊巨海,千里余里,盖田氏所造也。”《竹书纪年》记载:“齐长城”为周显王十八年(公元前351年)筑建,至今已有2349年的历史。今有些地段,残址凸出地面1米左右,宽10米左右,基础多以块石垒砌。其上以沙土夯筑。每遇沟壑以巨石填筑。曲折蜿蜒,高低绵亘,十分壮观。
  马耳山自古有名。唐开元年间,官秘书正字、史馆待制的“萧夫子”——萧颖士,“慕名托疾”不远万里,来诸城马耳山游览,写下了《游马耳山》著名长诗。诗云:
兹山表东服,远近瞻其名。
合冥尽溟涨,浑浑连太清。
我来疑初伏,幽路无炎精。
流水出溪尽,覆萝摇风轻。
高深度气候,俯仰暮天晴。
入谷烟雨涧,登崖云口明。
乾坤正含养,种植总滋荣。
马耳山北麓,一道碎石块堆积的“岭杠”,大约2至3米宽,几乎没有高度,只有站在远处才能看出一道石墙的痕迹来。
       近年来,考古人员又在马耳山顶部的长城墙基上发现过一件刻石,石质属当地山石,暗褐色,底宽面窄,横断面呈梯形,刻划面朝上,南北向平置。图像用阴线刻成,线条古朴粗重,自然流畅。画面由古文、人物和日、月、风、雨等自然景物构成,刻石所在的长城墙基残高l米,底宽5米,两边砌石,中间夯土。发现时,刻石的下部尚埋在夯土中,证明此石原是夯筑在城墙中的。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认为这是一件全国罕见的早期刻画,遂决定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现收藏于诸城市博物馆。
       齐长城永镇关
       从马耳山北麓再向东,在皇华镇尚庄村南的石人山上是齐长城在诸城境内的唯一关隘——永镇关。
        石人山上永镇关和城墙都是近年来用青砖和水泥等材料复建的,只是城墙比较低矮一些。站在关隘上往东看去,只见齐长城的隐约轮廓沿皇华镇叶家沟村南的七泉山、茁山村南的马羊山、大沟山、小沟山至韩家沟村南岭,又越过韩家沟村南岭,跨过三界石,越过诸(城)一户(部)公路,顺一土冈向北,在韩家沟村东约1500米处,向东穿过庙子村,经黄崖前村北岭,又向东翻越海拔429米的望海楼山进入了桃林镇。
      齐长城崔家沟村
       诸城东部上崔家沟村附近,一段颇有气势的齐长城,这段长城是用当地的黄土夯筑而成,质地坚硬,现存高3至4米、底宽15至20米,大部分保存较好,仅一段因日晒雨淋出现了坍塌。城墙上不知何时形成了一条路,一直向西延伸到很远的地方。遗迹北边立一块刻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遗址”的石碑。

来自原创力文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本站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诚聘英才 免责声明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5 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051026号 |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15127号-7 | 电子公告许可:电信业务审批[2008]字第262号函
投稿信箱:webmaster@zcinfo.net   总机:0536-6017778    新闻、业务热线:0536-2165588   法律顾问:山东东武律师事务所 刘清波、秦丽律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