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刘墉故里考
刘墉属于逄戈庄刘,应是毫无疑问的。
然而现在有许多地方的刘姓家族及其地方政府都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与手段,竭力证明这样一个事情:似乎只有他们所在地才是真正的刘墉故里。
伴随刘墉名气在当代愈来愈大,旅游开发的现实需求与人们对清官刘墉发自肺腑的热爱,都使刘墉故里之争,无论是在文字层面还是在平时口头言语之间,必定愈演愈烈,这对刘墉宣传来讲,或对刘墉旅游开发来讲,无疑是好事,但对热爱清官刘墉,想对他的生平事迹有个准确了解的人们来讲,无疑又给他们平添了许多困惑,因此,正本清源,在当前时刻就显得既有必要又有急迫感。
刘墉之父刘统勋与刘墉胞侄刘镮之所修族谱皆以“刘福”为始祖,又因刘福是逄戈庄刘的始祖,因此,以逄戈庄(现属山东高密,原属山东诸城)为刘墉故里,就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问题是逄戈庄刘不能是无源之水,它肯定有它的源头。既然如此,那么逄戈庄刘的源头来自哪里呢?刘统勋祖孙所修族谱对此其实并未讳言,在其修谱凡例中刘统勋本人就再明确不过地写道:“吾家自前明宏治(“弘”为避乾隆皇帝“弘历”讳而写为“宏”)间,始祖讳福公,自江南砀山县迁于山东诸城县”,“吾家祖居诸城北乡之逄哥庄(今写为逄戈庄。在原诸城北乡,今属高密西乡之注沟镇,所有原来村名中含“哥”字的现皆写为“戈”字,如“张哥庄”写为“张戈庄”。原因约有三端:一是简化字运动使然。二是在“文革”及阶级斗争如火如荼的那个特殊历史时期,“哥”过于温情,不如“戈”更有战斗性。三是在农村对人名村号的书写不规范现在似乎已经是通行惯例)。砀山县在明朝属南直隶,清顺治二年南直隶改江南省。砀山属江南省徐州府。徐州府领县四:萧、沛、丰、砀山。砀山现属安徽。在这里“砀山县”、“逄戈庄”与刘墉故里的关系已经理顺,即逄戈庄与砀山县均可为刘墉故里,但因逄戈庄只能是逄戈庄刘后裔的故里,而不能被称为所有砀山县刘后裔的故里,因此虽然逄戈庄与砀山县都可称为刘墉故里,但以逄戈庄为更准确,更容易为人所接受。但要前推逄戈庄刘的世系渊源,却又不能回避砀山县的存在。然而问题是砀山县毕竟是一个县,对于寻祖认宗的人来讲,一个县的行政区域毕竟太宽泛了,因此我们就有必要进一步推究逄戈庄刘来自砀山县何处?
然而问题虽然提出好久,却一直苦于得不到解决,一个偶然的机会,使笔者对此问题的解答有了一个很明确的答案,即逄戈庄刘来自江南砀山县大刘家村。而且逄戈庄刘并不是由砀山县直接迁入,而是由日照过渡了一下之后才搬到逄戈庄的。但是这个答案本身的来源,笔者却认为必须经过考证才能认定。因为这个答案来自山东日照刘。日照刘氏后人在日照市东港区政府文史办夏勇主任的陪同下,2002年秋至我处咨询有关刘墉生平事迹。在我应这些朋友的要求给他们开列书目,提供查找有关刘墉资料的途径,提供自己已经出版的著作之后,也从这批朋友处获得了他们十分肯定、但当时却没有十分可靠的文献资料可资证明的一个传说——逄戈庄刘来自日照刘。
尽管他们言之凿凿,尽管传说久远,然而在真正可靠的文献资料或实物被发现之前,笔者一直将其作为待考的一个题目,而绝对不敢贸然将其作为一个结论使用。
然而,不久,事情就有了一个实质性的转机——日照刘氏后人发现了一部明代家谱,而这部家谱将日照刘与逄戈庄刘比较明确地联系了起来。依照这部明代刘氏家谱记载,逄戈庄刘来自日照刘,而日照刘来自砀山县大刘家村。这样,事情就有了比较符合逻辑的解释。
我们且看此谱的修定者刘存仁(字子孝)在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九月九日为此谱所做序言的有关部分:
《礼》云:'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既有其祖,即当记忆不忘。我刘氏自汉隶籍于莒,由来久矣。梁之舍人彦和公,《文心》注明东莞。元之太守乾文公,故里碑记侍养。使自县尉海宗公、钦差千户公之子嗣,常遇治世,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有谱。安有断而不续之憾哉?!委因元社将屋,我祖见机,迁居徐州府砀山县大刘家村。红巾乱起,我祖逃居东海当芦村。至熙朝洪武三年,下旨迁民,我祖复由东海迁居日照喜鹊窝。天顺年间,该村被火,谱碟亦烬。大侍养虽有元碑,小沂水亦有元碑,东旺庄犹有明碑,而字迹模糊,名讳莫详,虽欲追序,未由也已。惟记成化年间,叔高祖承源迁居安邱、接源迁居邱前,续源、根源迁莒待考。我高祖移居草涧庄,生福、禄、寿、喜、诗、书、忠、厚,兄弟八人。余与弟君质修谱,断以思源公为始祖,以福、禄诸祖为二世焉。虽然,惟喜祖仍住故里。如福、禄二祖,同迁大刘家沟。福祖又避匪,率三子恒公迁居诸城逄哥庄。寿祖分居刘家庄子。诗祖分居洙洲庄。书祖分居西刘家沟。忠祖迁居兰山全刘庄。厚祖迁居沂水刘家店,分支卜全庄……
此序自“我高祖移居草涧庄,生福、禄、寿、喜、诗、书、忠、厚,兄弟八人。余与弟君质修谱,断以思源公为始祖,以福、禄诸祖为二世焉。虽然,惟喜祖仍住故里。如福、禄二祖,同迁大刘家沟。福祖又避匪,率三子恒公迁居诸城逄哥庄”叙逄戈庄刘乃日照刘长支之渊源可谓清晰至极,因此,只要此谱真实性无疑,那么逄戈庄刘来自日照刘,日照刘来自砀山县大刘家村即为铁案。
间题是此明谱并非原谱,而是由民国年间的法政毕业生刘铭籍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八月十五日九点钟抄写而成。
而要证明此谱为明代之谱,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此谱本身内容可靠与否,二是此谱是否为刘铭籍所伪造。
该谱内容主要有两个疑点:一是该谱叙刘思源以前世次因资料缺乏或资料被毁程度严重而无法让人放心采信。因此,《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是否为刘墉同宗,我们都不敢据此谱贸然而定,但所幸的是,因刘思源以前之世系与我们所要追究的问题——逄戈庄刘是否为日照刘分支没有丝毫关系,所以在我们的推论中此点可忽略不计。
另外一个疑点就是该谱修定者刘存仁写序的时间。因为我们只要查一下《辞海》即可产生如下一种怀疑。《辞海》中国历史纪年表所标明万历年号的时间只到四十七年,而作者落款的时间却是“大明万历四十八年九月九日”。这个一年的误差令我们很难毫无疑问地接受此谱。一般来讲历史上的作伪者与今天的造假者在心态上很不一样,今天的造假者在道德上可以说是肆无忌惮,但那时的作伪者却往往是深怕天谴。因此他们在作伪的书画作品或其他文献或古物上,常常故意留下一些破绽,考你的眼力。你看出来,说明我没有骗你;你看不出,那怨你自己术业不精,作伪者因此可以在心理上得到解脱。如果该谱乃伪造之物,那么这一年的误差无疑就是刘存仁给我们故意留下的蛛丝马迹。然而我们不禁要问,刘存仁有必要做假吗?明代万历时逄戈庄刘还在务农,根本没有发迹,距修谱的岁贡生刘存仁的社会地位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刘存仁根本没有必要去攀附逄戈庄刘,而且在当时造一部家谱耗资甚巨,他也没有必要做如此傻事。那么是《辞海》所标记的时间错了吗?《辞海》可是公认的权威工具书!难道权威工具书也不可靠吗?查在明代史实方面比《辞海》更具权威性的《明史》,我们可知万历皇帝朱翊钧寿至五十八岁,他十岁继位,在位近四十八年,万历四十八年七月壬申大渐,丙申崩,九月甲申定庙号。其子光宗以明年为泰昌元年。由此看,此谱序落款时间应无问题,而是《辞海》错了。
《辞海》有错,往往让人很难相信。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去迷信任何权威工具书。这些书所以被公推为权威,只是因为他们相对于其他书籍来讲错误少一些,但却不能因此就认为它们不可能出现一点错误。其实笔者手头就有一个非常现成的例子,正是《辞海》所犯错误。刘墉本为“体仁阁大学士”,1979年、1989年版《辞海》却将其误为“东阁大学士”。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接受该谱序写作时间。
由上述两点来看,该谱内容在关于逄戈庄刘与日照刘之间的关系方面的叙述来看,应该说已经不存在什么问题。
那么,刘铭籍有无造假的可能呢?
按常规来讲,刘铭籍时代,刘墉父子并为贤宰相已成定论,逄戈庄刘此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所以高攀其门第,既可得高门第为世人艳羡之实惠,又已可避高官犯法被株连九族之厄运,因此,刘铭籍如想造假,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问题是刘铭籍并没有造假,这只要一看刘存仁所写谱序之古雅高华,再看刘铭籍所写支谱序之文词芜陋,即知刘铭籍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刘存仁那样辞彩华美、叙事条理分明的好文章来的。再者,由逄戈庄刘世次与日照刘世次对照排比也能完全衔接起来。另外在1932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刘铭籍伪造如此缜密的一套家谱的可能性也可完全排除。因为一是村名与刘氏驻地皆真,当地人对自己的祖先大致了解,刘铭籍修谱是在当地修,当地刘氏后裔不会任由刘铭籍篡改;其二在和平年代攀附逄戈庄刘可以获取更多的利益驱动,但在战乱年代,依刘铭籍本人的话说仅仅是怕以后的子孙弄错世系,才匆匆忙忙抄写此谱以备流传的,这从刘铭籍十分草率的笔迹中不难认证此点。其三如此一套家谱,要编得如此严密,无懈可击,需要大量时间,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刘铭籍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如此闲适的心境,来造这个假!
既然如此,那么逄戈庄刘来自日照刘,日照刘来自砀山县大刘家村即是不争的事实。
这样以来,我们即可大致描述逄戈庄刘与日照刘之间的世脉关系如下:
始祖刘思源居草涧村(现日照市东港区草涧村)娶本村张氏生子福、禄、寿、喜、诗、书、忠、厚八人。刘福与刘禄后来迁居大刘家沟,刘福为避匪祸,又将长子、次子托二弟照管,自己率三子刘恒移居诸城逄戈庄。刘福在逄戈庄由此奠定了逄戈庄刘一支的世脉,成为始祖,刘恒成为二世祖。
刘统勋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称刘福在弘治年间,由江南砀山县迁居诸城,刘福与刘恒之间世次难考,实是因为年代久远,兼之早期刘氏务农为生,没有文化,又兼遭遇兵乱,因此迁徙时间、家族世系,很难跟后代人交待清楚。又因遭受兵乱,其谱无存,无谱可据,所以也就很难考证明白。博学精慎如刘统勋,无谱可据,同样也不会超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铁门限。因此,刘统勋的错误,并不妨碍我们将逄戈庄刘与日照刘连起宗来。
由此看,日照市东港区黄墩镇的草涧村亦可称为刘墉故里,只是象砀山县大刘家村一样,不如逄戈庄那样正宗罢了。
作者: 张其凤(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 出处:http://www.gaomi.gov.cn/News.Asp?Id=55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