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信息港城市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40|回复: 2

读 书 往 事

  [复制链接]
     

1129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2276

母亲节勋章原创先锋端午节勋章喜气羊羊

发表于 2016-12-6 09: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山东潍坊
读  书  往  事
丁 禄东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一首辛稼轩的丑奴儿,引出了我对早年读书的星散的记忆。
我的少年时期,正赶上物质匮乏、文化娱乐项目贫乏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儿童能读的书很少,除了连环画之外,很少有别的书。但那时读的书却记忆相当深刻。不像成年以后,脑袋像个漏勺,读的书不少,记住的不多,有些几乎是边读边忘。
那时候,成年人很少有读书的(中老年人几乎都是文盲,连小人书都看不懂),我们学校的老师很多是高小毕业或肄业,初中学历的都不多,高中学历的简直就是才子了,加上当教师是为了挣工分,没什么教好教差的评价,所以老师能够主动读书深造的也不多(即使个别老师手里有本书,也轮不到学生借读)。没有了这个社会基础,我们小孩子能读的书,除了语文课本外,能够搜罗到的就只有连环画(过去叫小人书)了。
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政治思想教育类的文章居多,对于小孩子来说,虽然认真学、天天背,当时真正理解的不多。然而雷锋、王杰、刘胡兰、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张思德、罗盛教、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少年英雄刘文学等英雄人物和鸡毛信海娃、闪闪的红星潘冬子、小英雄雨来、小兵张嘎等电影文学人物的事迹,也深深感动着我。正是受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的熏陶,我从小就坚定了爱党、爱国的坚定意志和高尚情怀,并且从小就一身英雄气概。
那时候的人们的文化生活主要就是看电影。电影也很单一。一是八大样板戏,二就是为数不多的战斗故事片,看来看去就是那么几块,几乎都能背下来了,但即便如此,一旦本村或周围村庄放电影,人们也还是几乎不吃晚饭就匆匆去赶场,可见当时的人们文化生活的贫乏,以及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望。其他的文化娱乐,就只能靠点灯熬油听瞎话(瞎话,方言,类似于现在的故事)了。当时极少能听到像杨家将、岳飞传一类的评书类的故事(农村几乎没有收音机) ,农村人的故事无非是皮狐子精之类的妖魔鬼怪类、张果老倒骑毛驴之类的神仙佛道类和闯寡妇门子之类的低俗色情类,太多的东西文学价值很低,只能当做消磨时间的佐料,只能当 “瞎话”听,虽然当时也听的津津有味、哈哈大笑,听后能记住的却很少,现在更记不得了。所以,那时,能够借到一本小画册读读已经是很奢侈的文化生活了,更谈不上买一本了。
记得我第一次自己花钱买书,是十岁那年,在无忌书店买的一本连环画《渡江侦察记》,一百页左右,七分钱,书中每页的画面内容介绍全是用快板书的形式,语言生动活泼,朗朗上口,浅显易懂,便于记忆。我当时是带着一毛钱偷偷去的,花了七分钱(那可是一个壮劳动力一天辛劳的全部收入),紧握着剩下的三分钱,徒步从离家近十里的无忌回家,来回还要在潘庄渡过潍河,很危险。因为姥姥家是无忌,我跟着家里大人多次去过,认得路,也就是因为有河,太危险,家里人才不让我一个人独自去,所以才偷偷去。记得我是撒了个谎,说是去谁家玩,然后偷偷去了。上午去的,下午快黑天了才回家,家里早已乱成一锅粥,全家人到处找我,回家后,一顿臭骂是少不了的,先是父母骂、然后姐姐二哥三哥一起骂(现在我明白了,那些骂,其实有两个作用:一是发泄一天来因为找不到我而产生的愤怒情绪,而是表达找到我了之后的喜悦心情),大哥当时已经结婚另起炉灶了,我的事他不知道,知道他也不管。那本书的内容我当时几乎能全部背下来,为无聊的少年生活增加了许多乐趣(后来被别人借去,没归还)。最近,偶然想起来,在网上搜了搜,只有一些白话文叙述形式的,拍卖价大都在几百甚至几万元一本,没见到那个快板书形式的版本,如果有的话,再读一读,一定会勾起小时候许多美好的记忆。
记忆中,我最早读的大部头的书应该《红岩》,大约是十一二岁、上四五年级、一九七四五年的样子。
我好像是从大姑家表姐哪里得到的那本书。与表姐交好的女同学,有几个当时家庭较好,有当干部的,或是家里有当工人在城里上班的,能够经常出入城里,能够从城里的图书馆借到书。其实当时枳沟、无忌都有新华书店,我也去过,书店里也有不少书,像一本《红岩》大约一两块钱,太贵,根本买不起。
随园主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这话描述我当时的情况非常恰当。从表姐那里借的这本书,限期十二天,因为她借书时,约定一月归还,再有十二天到期了。所以,书一借到手,我就马上读起来。那本书全是用繁体字竖行印刷,对于我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学生来说,无异于读天书。但兴趣是最大的动力,为了知道书中的内容,我还是想办法读完了它。上初中的三哥有一本新华字典,不认识的字,我就查字典,这样变查边读,那真是废寝忘食,硬是不到一周就通读了一遍,利用剩下的几天,又读了第二遍。有时读到忘情处,会随着书中人物悲喜命运的变化,或义愤填庸、或神采飞扬、或精神振奋、或神情沮丧,有时又恨不得自己也生在那个年代,也去做一个地下党,去消灭敌人,解救同志,去替同志们完成任务。
为读《红岩》,可没少挨父亲的嗔骂,因为浪费煤油。父亲不识字,骂我的话总是那几句:娘的!不干活,刚(应该是“光”,但我们那里就这样说)知道看书!看书能看来饭?早晚看成个书呆子!要饭也上不去门!早晚饿死!最后总是忘不了最重要的一句:祸害(浪费)油(煤油)!
但我以我儿童的狡黠的眼光观察,父亲其实没有多少怒意,甚至还带有些许美滋滋的感觉,或许是他觉得我毕竟还是在学习文化吧。再说,父亲对我这个老生儿子一直是很宠爱的,脏活、累活都是我那三个哥哥和姐姐干。我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否则,一九七八年,十五岁的我第一次初中毕业后,父亲发现我干活是个“废物”、“草包”之后,竟没将自己编山席、编红席、编苇笠、编蒲扇、编筐、编粮囤、编花篓等养家糊口的技艺传给我,竟然在我近半年的生产队“劳动改造”后,让我重新回到学校,读了第二遍初中(父亲还是很有远见的)。
读完《红岩》我的收获很大。一是深入了解了江姐跟同志们一起与敌人斗争的整个过程,比电影详实的多,二是受烈士精神的鼓舞,要练好字。因为《红岩》中有关于刻字的描写,我也要像革命烈士那样,要学好本领为人民服务,长大后也要会用蜡纸刻字,也要办报纸,为“打倒美帝国主义、解放台湾、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我努力练习写字,当时写的字经常受到老师表扬,作业本也经常在全班传阅,我自然很自豪。
读完《红岩》,还有一些收获,那就是我认识了大量繁体字,现在欣赏古人的书法作品,多数能看懂,就得益于那时认识了很多繁体字。另外,在查字典的过程中,也增长了不少的文化知识。还练就了快速部首查字典的绝招,我查字典的速度当时在班里没人能赶上。
我读的第二本大部头小说,应该是张扬的《第二次握手》,也是从表姐那里借的。大约在七八九年,此时我已经是十四五岁的初中学生了,读书也已经能够有自己的见解了。
小说描绘了上世纪前半叶中国知识分子曲折的爱情与事业,塑造了三个试图走科学救国道路的科学家的形象。这部抒情诗般感人肺腑的小说,“文革”中曾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全国,感动了整整一个时代的中国人!作品主人公丁洁琼说过的“一个人的一生,应该只有一次爱情,也只能有一次爱情”让很多人至今难忘。这本书,也让我产生了些许青春爱情的萌动,但年龄太小,只是懵懵懂懂地对某个女生有好感,从来没敢有什么实际行动。
与主人公丁洁琼的命运相关联的主要人物是苏冠兰和叶玉函。主要内容是:
1928年,苏冠兰在齐鲁大学读书,暑假去江南。一次,他奋不顾身地跳江救了一个不慎溺水的姑娘丁洁琼。科学救国的共同志向使他俩产生了爱情。两人第一次握手告别时立下了海誓山盟。
后来,丁洁琼出国(美国)留学了,苏冠兰被父亲(当时的一位驰名世界的科学大师)苏凤麒强迫留在了国内。
再后来,因为国内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原因,两人有长达31年的漫长岁月没能见面。
1959年,离开魂牵梦绕的祖国和恋人达31年之久的丁洁琼,冲破层层艰难险阻,拒绝威逼利诱,毅然回国。然而,天不遂人愿,等待她的却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顾无言,只有泪千行”。
极度失望的丁洁琼决意离开北京,到边远地区去工作。后来,在周总理的关怀和科学界友人的劝慰以及苏冠兰、叶玉菡夫妇的真诚挽留下,更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能够有新的发展,丁洁琼终于抛开了个人的不幸,振作精神,答应留在北京工作,丁苏二人终于实现了第二次握手。她和冠兰等一批科学家共同努力,终于为祖国研制成功了第一颗原子弹。
书中丁洁琼、苏冠兰和叶玉函三位主人公的人生际遇、悲欢离合、爱情纠葛,让我很是伤感。同时,丁洁琼冲破美国政府的层层阻拦,放弃美国的爱情和高待遇、高地位,毅然回归祖国怀抱,把自己的学识奉献于祖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爱国豪情,让我非常敬佩。同事也促使我对个人前途进行了很不成熟的第一次思考。
读《第二次握手》的间隙,我还从一个同学那里借到了一本书:《艺海拾珠》,大约四百页左右。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优美段落集锦,文章来自不同的作品,全书分类较全,好像有描写人物类、描写自然风景类、描写场面类、还有描写表情、神态、语言、动作等等类别。这本书也有类似于作文指导的作用。那时没有其他读物,所以一有时间,我就翻看这本书,真是如饮甘冽,如沐春风,这本书第一次真正让我明白,写作文应该怎样观察场景、怎样把握重点、怎样运用语言等等。他丰富了我的词汇库、语言库,对于提高我的作文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读了这些书后,我的作文水平有不小提高(当然,老师的指导是必须的),当时我的作文很有话说,虽然有时抓不住主题,重点突出不够,但叙事条理,过渡自然,描写细腻,刻画人物准确,有多篇作文被老师当做范文在全校传阅,直到我初中毕业后,我的老师还保留着我的作文,读给我的师弟、师妹听。
1982年第二次初中毕业后,我因家庭原因,没能继续上学。后来,考了民办教师,主教英语。
当了老师了,我可以随便到学校的图书室借书了。我在学校的图书室里,第一次见到了那么多故事书。虽然跟现在学校的图书室没法相比,但当时,对于我来说,也算是掉进了“书的海洋”。我先后借阅了大量的书刊,如饥似渴地读起来,没日没夜地读起来,废寝忘食地读起来。什么《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什么《三侠五义》、《说岳全传》、《杨家将》,什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雷锋的故事》、什么《基督山伯爵》、《牡丹亭》、《西厢记》、《福尔摩斯》等等等等,林林总总,五花八门,但当时的读书,并没有什么目的性,许多书只是为了猎奇而读,《红楼梦》也借过,因为书中总是写风花雪月、针头线脑、饮食起居之类的东西,觉得没意思,也就没深读,现在听好多大家研读红楼梦,分析红楼梦,才知道原来是一本那么辉煌的文学巨著,又专门买来读,但可能因为年龄原因或者其他原因,总是静不下心来,深不进去。
再后来,看了电视连续剧《霍元甲》、《陈真》后,又赶上武侠小说充斥着整个社会,我又大量阅读了武侠小说系列作品,金庸的作品自不必说,那是每套必读,连古龙、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也没放过。
当教师后,虽然读了那么多书,增长了好多见识(虽然有些见识是无用的),但细想起来,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一套文学读本和一份刊物。
这套文学读本是《文章选读》,不知一套几本,我只见到四本。装订极为简单,封面封底都是黄皮,封面整个页面就两行字,上面是方方正正的宋体字:文章选读。底部大约是宋体三号字:××出版社。具体是哪个出版社记不清了。
这套书可是大大地开阔了我的文学视野,里面的文章可谓包罗万象,都是大家之作,全部出自文学巨匠之手。国内国外近代、当代、现代著名文学作品几乎搜罗殆尽。
读《文章选读》,记忆最深刻的是六幕剧《屈原》。其中,三闾大夫屈原对风、雷、电、光明的赞美和呼唤、对东君(太阳)的嘲讽和诅咒的一段很长的独白,使我热血沸腾,让我“咆哮”了不少日子。还有当时名噪一时的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读后使我明白了我第一次初中两年没学到文化知识的社会原因,同时我也庆幸,可能因为家教严或是农村相对闭塞的缘故吧,虽然我也生在那个年代,还好,我没成为宋宝琦。
那份刊物名叫《小说月刊》,是当时的一个女同事订阅的(这个同事后来成了我的爱人),我几乎是每期必借度。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文学作品已经“松绑”了,《小说月刊》刊发的几乎是当时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中篇小说《爬满青藤的木屋》,使我基本明白了我少年时代的国内政治生态,对我第一次初中两年没学到文化知识的社会原因有了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在我还经常上网阅读这篇小说,还专门下载打印了一份,躺在被窝里读。
可以说,《文章选读》和《小说月刊》,是我了解文学的正式启蒙读物。
其实,当民办教师之前,我曾经有几个月“赋闲”在家,曾经尝试过小说创作,当时写了一篇小说,命名为《副社员》,内容主要反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亲身经历过的农村人的生活状态,当然肯定也涉及到当时的政治,大约写了十万字左右,因为没人指导,再加上不够自信,也没有刊发渠道,还有我家大哥告诫我要小心文字狱等原因(当时很多人被运动整怕了,怕乱发表东西惹上政治官司,因为当时毕竟“文革”刚过去不久,“拨乱反正”刚提出口号,还没有具体结论),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从此也就断绝了走文学道路的想法了。
读了《爬满青藤的木屋》之后,我发现我还真是块走文学道路的料,我的《副社员》的语言风格、叙事风格与《爬满青藤的木屋》还真有一拼。可惜,当时自己没有主意,把草稿烧了,一个字也没留下,空留遗憾。
当教师之后,一直奔波于繁忙的英语深造、学科教学、柴米油盐、孩子抚育、当房奴,当然,也读了不少书。期间转换了几次学校,离开老家越来越远。弹指之间,三十多年,我已经成了年过半百的老朽了。正如唐代“岭南五才子”之邵谒所谓:青山山下少年郎,失意当时别故乡。惆怅不堪回首望,隔溪遥见旧书堂。
现在想来,当初没能坚持走文学道路,还是很可惜的。
     

380

主题

3385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招收小作家班 13792692392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8931

我爱妈妈新年送“福”

发表于 2016-12-8 10: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丁老师读书很多,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主题

866

帖子

433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4338
发表于 2016-12-9 20: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感动丁老师的读书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本站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诚聘英才 免责声明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5 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051026号 |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15127号-7 | 电子公告许可:电信业务审批[2008]字第262号函
投稿信箱:webmaster@zcinfo.net   总机:0536-6017778    新闻、业务热线:0536-2165588   法律顾问:山东东武律师事务所 刘清波、秦丽律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