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信息港城市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252|回复: 10

岁末夜话。一一关于一些片断

[复制链接]

86

主题

771

帖子

6541

积分

青铜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6541
发表于 2015-1-13 00: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山东潍坊
  一:小城与树

  夜晚,再去看看那些白杨与法桐。

  是绕道而去。之前在一起跑步的W说,家不是沿路西行么。我说绕道走南行的路线,那儿树多,顺便望望。

  更主要因为,路边那些间杂其中的白杨与法桐,像故交一样,不可分离太久,需时常作番拜访,探察它存在于时光嬗变里的每丝异同:高大的白杨在夏季枝叶飘曳时的幽邃,或者眼下的冬季它尽展无遗的清明,还有法桐犹如一尊尊雕塑样的敦厚的树干、与姿意四扬的它们结结实实的枝杈。

  在居家附近,它们分别以粗壮与高耸之最,成为树类的代表。一类指向阔达,一类指向旷远。它们居于街道两侧,以这样的阔达与旷远,让一座普通小城具备了可以一再品味的生气与格调。它一旦久远,坚固盘踞的枝干便会附着上浑厚岁月的气韵,氤氲流动开,成为城市血脉的部分,留在一个人关于城市情调的记忆中。那更应该是出自内心对于某种城市文化热切的追随一一人终究向往自然,并走在贯古通今臂指相连的历史中的。这种被时光浸漫的导引符号,便以这样的审美倾向出现在受众视野,带来对一处地域纵深的解读。

  于是一次次,眼睛愿意停留在它们身上。若头部再继续上仰,完全进入繁密和虬韧枝桠的世界,周围喧杂的声响便会消压下去,人瞬间只被那些盛大裹覆,变得安宁。

  它们带动着周边那些遍植的紫荆、油松、栾树、银杏、槐树、旱柳以及枫树,生动起城市一隅在四季的自然风情。比如,在夏季夹道的那些树龄亦不算短的槐树的溶入。七、八月间,它们萎谢的槐花纷纷飘落,像一场小小的槐花雨,且伴随着清淡香味。那样的情境,立时想起秋天金黄色银杏树叶同样的纷纷飘落。地面,因增添这些身影而使得自然气息愈加灵动浓郁。几只燕子在其中轻巧逡梭和啁啾;长尾巴的喜鹊也会在低矮的枝桠间亮相,俏丽姿形清晰可见。树引它们而来,它们是树木热烈的追随者。这种热烈,同时传递给人的眼睛或耳朵,带来视觉和听觉永不会厌倦的收接。它们成为树木的最佳搭档,在枝桠间腾跳唱和,参与着一场关于盎然生机的大自然盛事。树下,有环卫工人在把槐花扫拢,就地晾晒,等待它干爽后用作药引。其间,又有槐花次第飘落,地面依然被它薄薄遮覆,变得斑斓,溢满野趣。如此带有季节性的物事何尝不是一道风景。

  身处恬静安详的景致,人会有相谐的放松与自在呈现。人渴望作这样的自然之子。这应该接近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说的“诗意地栖居”式的景况框构。

  这样的景况,当然也包括秋末乃至冬季它枝叶日趋萎谢的萧索。满地枯叶,把一方小城裹进另种泓大,风带动起这些,此起彼落着关于时光飞逝的话题。所以飘零的枯叶,提醒着季节更替,也所以行走其上的脚步,便分明行走在时间当中,告知着过去的不可逆退和未来的无法预测。枯叶只单单就这样飘落,成为一道附着岁月的光景,看不透,走不厌。

  如是,缺少树的一座城市,该是多么黯然和寥寂。

  池莉《熬至滴水成珠》里:闲书里有一帖中药膏方,宫廷得于光绪七年,方子开了四十七味中草药,我用文学的眼睛看,过目不忘的只是两味:豆蔻与破故纸。

  “豆蔻”一词,给自己许多联想,有关嫣然,有关多姿,有关生机,有关率真,还有关灵动。我将这些,同时描述给树一一描述给车来人往的城市中的树。它们给一座城市带来熠熠之采:嫣然、多姿、生机、率真、灵动。这不管它们的枝叶蓊郁繁茂还是嶙峋萎顿;也不管古朴苍老,还是新枝幼叶。它们在街头巷尾,统统以另种生命姿态站立,所有指向都通往丰富和淡远。它们在四时更替中,摇曳生姿或安静铺展,都在凸现渲染着每个人面前生活的气象,是白驹过隙般岁月风情的彰显和安抚者。

  逼仄或庞大的城市空间。树。它成为和心灵无限靠近的这样空间的精灵。

  二:关于未来,或关于感性与理性

  与朋友S的对话。

  S:“未来会怎样”,这个话题是个相当消耗体能的伪命题。

  我:相当消耗。但走一村看一寨,自认为理智多一些才好,不失尖锐,愈来愈面对真实的自己。

  S:在我头脑中,理智给我的感觉好像是圆规和尺子,一种有点冷冰冰的意像。你会有这种感觉吗?

  我:圆规和尺子也有它的好处,那会矫正自我麻木、模糊或恣意过头不着边际的虚晃东西的存在,从而辨析出愿意面对的部分,并以此不断沉淀、生成新的自我一一我们更希望成为的那个自己。直面这些,有时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显得“冷冰冰”、因为会带来“麻烦”,但清楚那是“圆规”和“尺子”,有什么不好呢,这就踏实了。

  S:其实我承认理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世界依靠理性变得不至于太危险,比如科学和法律,它们都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好处。但是,我总认为感性先于理性,正因为理性意识到了感性中存在的某些不靠谱性,才诞生了理性的规束,或者说没有了感性,理性就成了“空穴来风”。世界可能需要感性和理性共存。而我可能就属于比较感性化的吧,其实大多数女性,在我感觉中都更擅长感性,只是在工业化进展中变得更中性化了。而我则对这样的进化存在抗拒,当然我承认这是不明智的。

  我:缺什么找什么。自己感性有余理性不足才会无限向往它。但若平衡并非容易。做到完美无缺,除非那是圣人。在俗世,我们做着俗世里的自己,在人情里,在世故里……就是因为还不想失去自我、而且还想不断完善的自我。所以伸出那些所谓的尖锐的触角来加以抵挡和保护这些,不至于让它受到更深的伤害。理性在这时便自然出现,帮助我们辨清着方向,把偏离的想成为的自我拽回,重新面对所要面对的一切。自我认为很需要这样的辩证的生活。一一不断反思、矫正。但不包括如同所套枷锁的那般沉重。生活复杂,但也简单。努力。

  S:能和一个人深聊下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很高兴你能和我这么聊下来。我一边看你的回复一边在想哪里不同。我好像找到了答案,你希望能更好地平衡自己理性和感性间的偏差,以弥足自己感性有余、理性不足造成的在处事上的不足。而我则是好像非常陶醉在自己的感性世界里,认为只要维持最基本的理性便可,没有对理性世界的渴求。嗯,我想大概是这样的吧。

  我:也很高兴与你的聊天。我承认我一感性动物。事物一分为二地看,都没有什么不好,世间因此纷呈。只是因人在某一阶段的悟道才会想要有所改变,不想拘囿在总让自己磕绊的地方罢了。到底怎样才会更佳地契合自己,这要看自己的造化,重要的,是循着心走,同时清楚自己的短板。这一问题,你的所看比我站得角度高,某种程度上更清晰自己的定位,是庆幸之事。最起码不会时常为内心所困,是睿智之人。努力做个智者,便在此吧。先不管它什么感性与理性。

  还想说,“任何能够在走动中哭泣的人,最终都能拯救自己。”是的,强调的是“走动”。人是需要不断向前走的,在走动中的困境终究会拨云见日。这得益于他看待生存价值的态度。走动,哭泣;哭泣,走动。我们在凭藉着自我感觉不错的那个我在“走”,“哭泣”便是提醒我们前方种种现实存在的那个理性主义者,他指着前方说,嗨,你能越过那个障碍么?……这个时代的勇气在于敢于表达悲伤,而不是每天喝着廉价的“心灵鸡汤”说:“我很幸福,你凭什么不快乐?”一一时评人、专栏作家石述思说,我们有义务正视自己的悲伤,并有责任唤醒改变的勇气。

  我想,在时下或者未来,我们所做的,也终究要在这两者的结合体中,找寻到最适合自己所要走的那段路途。它微妙,却会在某时,以明朗的样子赐予我们自身,告诉你应怎样去做。虽然,过程,并不因此以完美收场。嗯,我想大约是这个样子。

  谢谢你,S,让我理清一些什么。

  三:有关音乐

  在以往,我随手记录下对于一些音乐的感受,它们是不同时间段的描述,尽管,有的为同一个人的作品。先把这些以ABCD的方式归集,放在面前。

  A:时隔将近四年,再一次倾听宗次郎为日本NHK电视台特辑《大黄河》所制作的配乐系列中之《黄河纪行》,依然为别有特质的陶笛(也叫作奥卡利那笛)乐音感动。

  B:宗次郎的音乐作品一如既往地喜欢。奥卡利那笛贯穿始终的出现,无疑成为喜欢的重要缘由。这其中除却艺术家个人内质传达的魅力,便是奥卡利那笛所具备的悠远、柔软、细腻和深沉的抒情属性的高调参与了,最终使得作品因为这样相契的融合而粲然展现,拥有了灵魂。

  C:配以弦乐的口哨音乐依旧喜欢听。具备属性传达的独特气质。悠长、旷达、柔软、孤独。是细腻清丽的美,不含杂质。

  D:骑单车到一十字路口。等候绿灯。对面的酒店正传送出一首轻音乐,立时舒缓清丽的质感铺展在午后灿烂的阳光下,让周边一切有了慵懒和悠长的时光味道。疲乏和惯常的生活,需要时时有哪怕微小但灵动的美的发现与渗入。它是让人感到空间流动中一种不会枯竭的美的来源。

  E:《致青春》,王菲演唱。一一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主题曲。听到,记起《新上海滩》中芳子演唱的片尾曲《歌未央》。后者获得第六届金唱片奖影视歌曲大奖。两首风格,有内在联系。弦乐器钢琴、小提琴大提琴配奏,简约抒怀,精致点缀起歌者声音演绎,是表达成熟到位的音乐作品。好的音乐作品领受,即使存在歌词,也无需翻看,声符传递当中,即观览到某种所需审美诉求,完成内心满足。它入心的画面感,是其内核的传达,颓废挣扎、安宁唯美、怀念追索、阔达旷远……均以自然流畅的状态呈现,不存有任何隔阂。致敬艺术作品。

  F:AnEnding,ABeginning,只简单的钢琴乐音反复回旋,加以大提琴舒缓的配奏,形成一首个性鲜明的曲调,是低徊的诉说、是往昔安静的回看;是湿漉漉黑色枝条上轻曳的花瓣、是碧远天空中漫卷的流云;是专注的凝望、是寂静的思索;是飞鸟、是落叶;是归航、是跋涉……向伟大的音乐致敬。

  以上,两次提到了“致敬”一词,可见对它们的钟爱与由此衍生的带满敬意的崇尚。朋友在F后留言:简单的旋律却很致远,可以让听者在聆听过程中构建自己意像中的世界,并让曲子因聆听者的诠释而有了丰满感。我赞成她的说法,并感叹,一首好的音乐便是如此。带给人美,是另一种对话。

  这也让自己记起曾经在一位朋友关于一篇音乐感悟文字后的留言。其是提琴曲《殇》。我说,特意找来听了这首曲子。这一刻,只有音乐于心灵的涤荡。感动。一一于乐曲《殇》带给的如诉的感动,于文字因《殇》带给的诠释的感动。

  是的,我们不约而同用了“诠释”一词。它是在聆听过程中自然的形成,如同两位交心的挚友,在彼此的面对中,完成属于他们特有的对话。

  他的那篇文字写于秋末。在题记中他说,仿佛,能让伤感肆意在秋风中翩跹起舞的,只有音乐,只有提琴。

  这是音乐的魔力。它可以让一个人如此动情,专门写下属于它的一篇文字。或者段落。因这,音乐会附着上听者当时的个人记忆,日后,当与它再次晤面,一些记忆便被唤起、重浮眼前。于是一首音乐的完形,因了倾听者浸满回味的记忆,而成为一首些许改变了的新的音乐,或者说当初契合自己心境的那首音乐,当再次倾听,它已包含太多对于不再回返的过往情形的诉说,而生成为音乐本身与自我心境交相重叠的新的体验。如同,在相遇一件值得保存的旧时物品时,记忆被迅速带离,并默默注视,望到从彼时过来的已有所变化的自己如今的面孔。因此,让听者产生联想并愿意保留的音乐作品,是带着他个体的审美感知出现的。这不管初次聆听,还是以后的再次相晤。

  这与一个人总体气质的倾向相关。至少与某时的际遇相互契合。所以,他会毫无阻碍进入到一门有声艺术作品当中,去完成属于他与作品之间、或顺带与作者之间的有效交流。那是一趟闪耀着智慧与人性光芒的艺术之旅。

  惯于哲学思维写作的周国平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我的许多说理其实是在开导我自己,也许正因为此,才在与我气质相近的读者中引起了共鸣……我想这同样适合音乐作品的展现,一位艺术家要具备深厚的生活与艺术素养,以及不断自我认知的能力,才会赋予作品应有的灵魂。因为它会无限贴近聆听者的内心。

  每一首这样的音乐,都是天籁。



107

主题

2876

帖子

1万

积分

黄金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059
发表于 2015-1-13 00:41:4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关注

点评

谢谢关注。  发表于 2015-1-13 11: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0

主题

3385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招收小作家班 13792692392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8931

我爱妈妈新年送“福”

发表于 2015-1-15 15:48:0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李老师的文字一直美如天籁,如果放进去一点人间烟火,就有了人间的味道。

点评

嗯,这正是要多向宋老师学习之处。  发表于 2015-1-15 21: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主题

771

帖子

6541

积分

青铜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6541
 楼主| 发表于 2015-1-18 23: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和S的再度对话——关于《岁末夜话》的第一次交流 

       流年好!

  今天允许我再评论一下你的第一篇文章吧。

  整篇文章中呈现出来的一种静思,对我很有吸引力。久居都市,常常被快节奏带着往前赶,内心一旦失去定力,则往往会感觉到被拖拽得疲惫不堪。要驱除这样一种疲惫,不是一些物理性的高科技所能做到的,而的的确确需要像你在本文中所能达到的那种能与大自然进行深度交流的能力,借用你文中的一组词来表达,就是能在大自然中达到“贯古通今臂指相连”-------的能力。

  这让我想起我正在教的两个学生,他们是一对夫妇,大学期间学的都是美术设计。先生是德国人,太太是日本人,先生现在在上海一家德国设计事务所工作,经常来回于中国各地,参与中国城市建设的许多项目。我们上课的时候,也会聊起他的工作。记得他常常会对我遗憾地说,有些地方政府太缺乏对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的保护意识,那些很有年代感的草木石头或者建筑常常会被要求移走,而代之以更现代化的物件或者在他们看来更有异国情趣的树苗。但是我的这位德国学生觉得很遗憾,因为原有的树木有着上百年或者更长的树龄,这些树已不再是简单的物,而是见证了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守望着这块热土上普通百姓世世代代生活的一个神灵,它认识并能记住这块土地上现存人们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怎么可以轻易就移走呢。听到他很难过地告诉我他的困惑时,我就在想,为什么中国宝贵的精神遗产,却还需要一个外国人来替我们珍惜和保护?需要外国人来替我们心疼?如此想下去,有时我甚至会被我面前这些外国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的深刻性感动得几乎要掉下眼泪,并且突然发现自己周围的国人居然是如此麻木冷血、缺乏人文精神和思考能力。而一个国家的大众如此堕落,我想,这和这个国家知识分子对大众引领作用的缺失是分不开的,知识分子应该为这种缺失负责。从这个意义上说,流年的这篇文章对阅读者来说,起到了启发和令其反思的作用,并在反思过程中,发现正在被自己渐渐丢失掉的-------那些--------与生我养我的大自然、与断割不了的历史人文一脉相承的-----生命气息和精神象征。

  以上内容是对本篇文章精神层面的一些感想。

  对于语言的技术处理,我是外行。只是作为读者来说,我感觉流年用词非常精炼和老道,很有气场,这在志红的文章中也有同样的感觉,我想这和大量的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更和个人崇尚阳光、壮美、哲思的审美情趣是分不开的。如此写作的女性不多见,当然这并不是美感的唯一标准,小家碧玉同样也有小家碧玉的美。我非常羡慕你在文章中对气势的那种掌控,宛如一部交响乐————第一、二小段简单的开篇、第三段宛如音乐中舒缓的若有若无的慢板,而第四段就像是交响乐中的快板,一下插入恢弘的华音-------“一类指向阔达,一类指向旷远”,让阅读者一下从静谧中变得亢奋起来。紧接着第六段対植物们的这部分祥写又像是小步舞曲,充满了轻快而典雅的情趣。这种节奏感让我的阅读在思考的同时还很享受文字美。我在阅读你这篇文章时选了巴赫的钢琴小提琴奏鸣曲来听,感觉很合拍的呢(《JohannesBrahms:SonataforViolinandPianoNo.1inG,Op.78-1.Vivacemanontroppo》http://t.cn/RZNWf53)。自我感觉,一篇有乐感的文章,在文字技术方面的处理一般应该也是出众的。

  接下来有两个问题想请教流年:1,什么叫“旷选”?2,“池莉”和“豆蔻”开头的两段,我觉得似乎没有会更好。流年是出于什么原因把它们放进去的呢?

  祝好!



  S:

  很高兴你对此篇文字的评论,并感谢给我的鼓励。因为我是常常怀疑自己的写作能力的,常常存在要罢手的打算。但另一方面,文字一旦涉入,且陪伴日久,便生出无法舍弃之感。尤其它作为自娱自乐生活的方式之一,给自己带来些许慰籍、并知道没有什么更适合内心与它的亲密面对时,更是欲罢不能。我承认写作中的天才,但也相信寻常者善思的不可小觑。它会让自己慢慢领悟到一些什么。尽管这样的过程常常因为笨拙而不得法,并因此缺乏足够的耐心,无法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但回头看时,其中的值得圈点之处总还会给自己一点力量,支撑起文字路上的前行。而且,好在自己并不给自己压力,一切随缘,有写的欲望便写,没有什么想要表达便会走入阅读当中,拜会黄金屋,观见颜如玉。这其中的任何收获,都会让自己以同样的姿态,看待在一路与文字相伴的情形中:有文字介入、影响的生活,相信自己是希冀成长的,有着对自己一定的要求。这是文字的魅力。不管结果会以何种形式出现。就像我极为赞同的你在另一篇文中留言的一句话:文字如果因此而获得同道,可喜;如果依旧踽踽独行,那,文字就是陪伴自己的影子。

  因此,我想,这种状态下的文字出发是轻松的(这与叙写什么样的话题无关)。因为首先他是面对自我内心的写作,是遵循内心某种诉诸需求的结果。自认为这些在散文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尽管这些以文字呈现出来时,由于写作者水平的有限,常常不尽人意。比如我。比如你提到的我的这一篇“小城与树”。

  其中,你谈到与你那个德国学生交流的关于城市历史遗迹与人文景观的保护意识问题,我深为认同。写“小城与树”这一片断,正是出于对一座城市历史人文精神的格外在意与钟爱的背景之下。外出多个城市的行走,厦门、赣州、南京、武汉、广州……这些在日渐加深着此一痕迹的存留记忆。尤其不时迎面相遇的高大繁茂的古树,它无疑是一座具备人文历史底蕴的城市当中极为华彩的一笔。所以在自己生活的小城,这种捕捉便变得格外敏感与迫切,想要极尽描述出耸立在眼前的它们带给自己的感触。有针对性,却也泛化开,衍生为承载某种愿望的一种寄托,留在与之热望的城市文化品性的情结中。

  文中,我把法桐与白杨分别指向“阔达”和“旷远”,是缘于它们形体特征带给自己的感受:法桐枝干的粗壮、虬韧与冠盖的庞大所传递出的威势;白杨直抵天空的颀长高硕与簇曳枝桠进入视野的飘逸。它们如此集聚排列在小城一角,在自己每次经过观望它们时,便会裹进那种威势与飘逸的气场当中。“阔达”与“旷远”两词,便由此而来。你对“旷远”(你写的“旷选”应是不小心笔误)一词有疑问,或许说明我文中的这些描述过于笼统、缺失一些必要的描述支撑,而趋向空泛了。还或许在你看来有更合适的表述方式或角度来传达这些指向,你但说无妨,因为有时文字,当事者迷,旁观者清,需要他人的明眼指点。这对写作者来说同样为幸运之事。

  至于引用的池莉那段以及自己就“豆寇”的联想,是因为看到那两个字时,它寓意的美好让我自然想到了树一一具有分外风情、状貌丰富的树。但事后又觉不妥,像你所言的一样,似乎有点多余。若果关于“豆寇”还算能勉强站住脚,那么同时出现的“破故纸”因为没有和文本产生任何关联而失掉意义,有失行文条理的整饬,从而散失阅读的美感。

  是的,与其这样,不如没有更好。谢谢你的明眼。

  还想说,这么长的评论,辛苦了。再次感谢!

  PS:也顺便点开欣赏了巴赫的这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很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主题

771

帖子

6541

积分

青铜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6541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01: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关于《岁末夜话》,与S的第二次交流
流年:

  在上篇《城市与树》一文中,我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用词,一个是关于最后两段是否需要。那个“旷选”出现在第四自然段的第二行。你在文章中的“旷远”和“阔达”用得非常贴切、非常棒,我一下就明白了你想表达的意境。而到了第二行的“旷选”,我就傻掉了,我想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去查了百度,也没能查到。我以为是你的造词(我有时候也会喜欢造词),因为想不明白,就想问问你那是什么一种感觉。现在看了你给我的回复,我明白了那原来是你的笔误。然后是第二个问题,总觉得那两段和全文有点异质感,就好像在欧洲古典音乐中突然加入了中国古乐。不好意思,我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只能用这种感性化的语言来表述,我想对于同样喜欢音乐的你,大概这样的表述会更容易明白?还有就是“豆蔻”一词,原本这词应该指的是草本植物,你把它和树联系在一起,让跟着你的文一路读下来、缠绕在树木高枝上飞扬的——我的——思绪,一下从“旷远”和“阔达”的意境中跌落到了幼嫩的草木上,出现一个脑内视觉(我的造词)上的落差。这是我觉得没有这两段话也许会更好的理由。好在你也有同感,这下我就放心了,我担心那只是我自己感觉上的问题。

  对于你的第三篇《关于音乐》,我在想有多少人能理解你话语的意思呢?之所以有这个疑问,我觉得有以下两个原因:

  1,这篇文章的写作方式更接近于笔记,非常随意,就像是在想到的一霎那,随手做的一个心情记录。这跟有些咖啡馆里专门为喜欢用文字或图画涂鸦心情的客人准备的即时贴作用差不多。所以,这样的文字针对的对象更像是自己,外人如果没有同样的心理体验,不容易产生共鸣。好在我也喜欢听音乐的时候做些和你同样的事情,所以我觉得我好像能听懂你在说什么。还有,非常感谢你,在这篇文章里,我又看到了我在你日志后面的评语“简单的旋律却很致远,可以让听者在聆听过程中构建自己意像中的世界,并让曲子因聆听者的诠释而有了丰满感”。看来我们确实经常会在某一点上———不对、是在许多点上——擦出火花呢。

  2,只有爱好音乐的读者,才有可能会理解你在文中对音乐所表达出来的那些描写。记得在哪本书上看到过,说的是批评家赛义德对音乐有过这样一段描述“音乐是没有言语、没有具体内容的雄辩”,“当我阅读某一位作家的作品时,用不了多久,我就能感觉到流动在文字下面的那首歌”,并且他分析说,他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他当时一定是处于一种无意识流动状态,一旦进入那种状态,他就能走进作品内部触及藏匿在作品内部最深处的旋律。像这样一种用描述音乐的词语来表述他看文的体会,我估计你应该是完全能理解得了的,也能深谙他表达的准确,但是,我也相信,很多人只能记住他的比喻手法,而感受不到他对音乐的深刻理解。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你的这篇文章又是小众的———只针对一些爱好音乐的读者。

  最后,对于一位朋友评论周国平先生那段观点提到的“文字与其说是一种开导,不如说是一种敞开和抵达”。我觉得我更赞同周先生的话。在我观念里,文字首先是为自己服务的,要想阐明一个道理,就必须不断追问自己,这就使得文字具有了向内性,即周先生说的“开导自己”。把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至于是否能影响到别人,那就由不得自己了。至于“敞开和抵达”,因为那位留言的朋友并没展开说明,不知他是出于何种语意下的表述。就我个人对这两个词产生的联想是:“敞开”的对象是非己的他人,而与“抵达”相关联的是某个目标。这两点的发散都是向外的。我认为写作不是表演,至少不该是一种徒有其表的表演,只有深刻理解了自己才有可能通达他人,没有一个向内的过程,即便是目标再远大、再崇高,最后只能停留在表层。当然,那位朋友也许说的并不是这个意思。但是就字面上理解,我只能做如此联想。不知你是怎么看的?

  最后文中有一个较长、较拗口的句子:望到从彼时过来的已有所变化的自己如今的面孔。我觉得这个句子中插入“——”,也许会更好。我是这么改的“望到从彼时过来的——已有所变化的——自己如今的——面孔”,你觉得这样会不会清楚一些?最近我特别喜欢用这个破折号。

  好了,不多聊了。等你有了新文,我们再聊吧。

  对了,宗次郎的作品我也喜欢,我把我收藏的《浜辺の歌》http://t.cn/RZWPfxX与当时听这首曲子时随手记录下来的一段涂鸦一同分享给你。“回到从前,我们的心里也曾流经过清澈的小溪,但是这条小溪流着流着,遭遇到了草木不生的黄沙一片,无论小溪如何努力去滋润它,它还是在疯狂地蔓延、扩大,并无知无觉地吸干了小溪最后一滴水。小溪终究只有“萎谢了”,如张爱玲之于胡兰成。”


  S:

  很高兴我们都同样喜欢宗次郎的音乐作品。你收藏的《滨辺の歌》我也立刻点开听了。这是我第一次收听这首曲子。先来说说我对这首曲子的涂鸦记录:音乐伊始,在旋律缓缓展开又轻扬中,感觉似有圆舞曲调性的萦绕,这让自己立即想起了类似小约翰•施特劳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其中段落:灿烂、悠扬、喜悦。这指《滨辺の歌》的主旋律部分。聆听第二遍,缓缓展开的旋律,仿佛一列徐徐开动的列车,随着启程的加速,窗外出现了大片原野、原野中的树、鸣唱的鸟,以及河流、远山,或者还有偶尔闪过的远处小孩子的嬉戏……这些以车厢中一个旅者的视角出现,安宁中带着他欢欣的回忆,还有,令他黯然神伤的过往在其中的交叠一一音乐后部分旋律开始变化时令我自然产生这样的联想。随后,夕阳西落,暗色开始笼罩房屋、树木、河流,海浪也在奔腾中进入黑暗,独自出发的旅人,也在暗寂中进入梦乡……之后旋律的再度轻扬,像是黑夜过后黎明的开启,渐次明朗的日光又重现大地、复照脸庞。交织着喜悦与苦涩的记忆还在脑海中,到达站点的旅人,将带着他的希望,踏往新的路途。

  我将自己这个啰嗦的涂鸦,对照你简洁的涂鸦,发现,彼此不管于意象的构建有怎样的不同,但其中都有涉及到回忆、明快及怅惘的情感体验,带给聆听者想象的丰富。这或许就是一首音乐作品的内涵。它被认可,自认为首先来自作者含有爱的一颗丰富善感的心,这些,才会让其具备的其他艺术元素的融入,达到最大程度的审美契合,感染共鸣给听者,以此无限贴近作品的内核,汲取到该有的养分,哪怕仅仅听到某处,内心轻微的一颤。

  前面说这么多,旨在想试着说清楚一点在《岁末夜话》中“关于音乐”的片断,自己之所以想起周国平先生的那句话的缘由,便是认为文学作品与音乐作品的创作,两者之间存有微妙联系。其中出现的关键词“开导”、“气质”、“共鸣”,也便是其中的微妙联接之处。我想,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能聚集起一定的读者群与听者群,主要的原因之一来自“由心出发”,它包括内心深处一切喜怒哀乐的体验、省索、期冀、甚至冥想,他把这些说出来,或用音符串成旋律谱出来,把自我敞开在面前,以此完成某一阶段的“我”对自己本身及外物感知能力的那个形貌。这样的“我”,具备着一定的特性,因为他在不断进行自我及与自我相连的外部世界的认知,这些,在丰富和触动着自己,同时,自然吸引着同样崇尚这样灵魂的他人,感同身受着这些所有。

  所以,在关于主要关键词“开导”的问题上,我想,我、你及那位留言的朋友,只是问题看待的角度略有差异而已,不管是“敞开”、“抵达”,还是“追问”、“通达”,最终将是殊途同归的阐释:即不管文字或音乐,它作为我们不断审视自己的一个镜子样的媒介,一路陪伴我们的前行。我这样认为。

  S,这一路交流下来,我感觉已超出了我写《岁末夜话》这篇文的意义。它好与不好已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更为清晰地看到了自己一些什么,这些由你而触发:你的成文字里行间的认真、思维的缜密以及剖析问题的深度……谢谢你,你许多方面,太值得我学习!

  嗯,文中那个较长、较拗口的句子,你的纠改很有道理,顺畅很多。再谢!

  呵,还有不小心笔误的那个该死的“旷选”已改过。

  晚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主题

771

帖子

6541

积分

青铜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6541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13: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乐言 发表于 2015-1-21 06:29
城市与树,树与城市,东武街的法国梧桐,我是看着它们被种植,抽叶满枝,至高大,独成风景;小区路旁的白杨 ...

感谢乐言朋友精彩的留言。看到最后三个字“一棵树”,记起山东籍作家张炜先生曾经写过的散文《一棵树》,其中写到,人的生命力中有一部分是用来共同生存的需要,那就是友爱和仁慈,这也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只可惜后来一点点丧失了。人恢复了对于其他生命,特别是不能发声不能移动、与人完全不同的那些生命的交流,回到了这种本能,人性也就得到了全面的苏醒和修复。爱上一棵树木的英俊和气质,这并不是虚妄可笑的事;对树木有怜惜有向往,有潜对话,这样的人才算是完美健康的。由这种人组成的现代社会,才会具有温情和理性,人与人之间才会感到幸福……我想,这些话,乐言朋友肯定也有同感。
问好乐言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0

主题

4866

帖子

2万

积分

白金元老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718

年味勋章宝贝秀勋章喜气羊羊

发表于 2015-3-6 12: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人瞬间只被那些盛大裹覆,变得安宁。

点评

问好乐佳佳。周末快乐~  发表于 2015-3-14 08: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本站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诚聘英才 免责声明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5 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051026号 |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15127号-7 | 电子公告许可:电信业务审批[2008]字第262号函
投稿信箱:webmaster@zcinfo.net   总机:0536-6017778    新闻、业务热线:0536-2165588   法律顾问:山东东武律师事务所 刘清波、秦丽律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