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传播时尚信息 关注百姓生活 进入旧版 | 收藏本站 | 繁體中文
诸城信息港
新闻 频道 生活 互动 视频中心 诸城故事
诸城|图片|行风|专题 房产|汽车|家居|美食 第三方|悠闲会|商城|人才 论坛|聊天 生活剧场 万家灯火
民声|聚焦|访谈|视点 旅游|文学|亲子 违法车辆查询|分类信息|交友 微博客 微电影 地方民俗

游走十日——西藏之行

2012-8-13 09:24| 发布者: 丛中笑~| 评论: 90|原作者: 流年清欢

摘要: 去年去西藏旅行的十篇涂鸦,请文友们多提意见:)    游走第一日:到达成都(7月28日)   飞机在下午13点30分降落。空乘人员温馨提示,到达的目的地成都此时气温26摄氏度。听来是适宜的温度。   前去接 ...

 

         去年去西藏旅行的十篇涂鸦,请文友们多提意见:)

   游走第一日:到达成都(7月28日)

  飞机在下午13点30分降落。空乘人员温馨提示,到达的目的地成都此时气温26摄氏度。听来是适宜的温度。
  前去接机的成都旅行社小周司机,把我载到住宿的酒店。
  但独自一人撑伞外出时,还是切实感到了夏日的酷热。26摄氏度?有些怀疑。
  一个人的旅行。
  一个人的西藏之旅。
  没有直达拉萨的飞机。当初,很希望从青岛乘机到成都后,接着飞往目的地拉萨。但下午没有航班。只得在成都逗留半日,翌日清晨再飞。
  从家里出发的今晨,是从一种极度警觉的状态中醒来。因为窗外灯光的缘故,睁眼的一瞬,误作了曙光。以为睡过了头,连忙看时间:一点五十一分。随放心。但接下去的睡眠便不再酣畅。直到定好的四点闹铃的响起。
  儿子也于今天出游。
  四点是儿子需要的起床时间。他去参加的,是学校组织的高一暑期北京八天的夏令营活动。我们同一天,一个向北、一个向西。他有他的同学们作伴。而我,却是孤家寡人千里迢迢奔赴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所以,当在旅行社办好出游手续时,并没有预想中的兴奋。
  从青岛到成都,两个半小时的飞行,终于让我隔了1700公里的距离,身处异地。
  到酒店,已是下午三点。所住酒店位置处于成都市区一环路段,条件基本算好。
  搁置好包,给儿子打电话。陌生、安静和寂寞的房间,是我不能忍受的。我立时感到了手足无措。那刻,我需要有人沟通。
  电话那头,传来儿子抱怨的口气,说当初的宾馆住宿,到头来却是学生公寓……
  打完电话,依旧是四周的冷清。我只有带上肩包,融入外面的街市。
  人是群体动物吗?我相信是。更相信,一个人的孤单之旅,注定是要体味一些内心与众不同的东西,来平衡和这个世界的相处。
  像任何大都市一样,成都,以它的地域特色吸引着他人的眼光。这是一个干净的城市,又是现代和古老结合完美的一座城市。高楼林立之间,不时有极具古风特色的建筑出现在眼前,让人赏心悦目。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便该是这样的。也便汇合了历史的城市,彰显出它厚重的韵味。魅力由此添加。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寓居成都浣花溪草堂而写就的这首《绝句》,是我之前唯一对天府之国成都的记忆。而杜甫草堂,也只是书面的了解,无从相见。
  看地图,武侯祠、都江堰,都在成都近郊。但我想,如此匆迫的时间,与其草草而望,不如随便就在街上走走。
  走过一座又一座天桥,只是走着,只是观望着。短暂的停留,无法深入探得它的全貌。
  太阳还是不依不饶地照着,有些汗流浃背。只有往回走。后悔从酒店出来时没带上相机,可以拍几张茂密低垂的黄果树下安谧的街道,或穿城而过的“九眼桥”湍急的河流,还或迎头相遇的店面别致的“智爱”书屋。
  但,当我走回旅店的走廊时,无意中到包里一摸,却发现相机就在其中。
  不到半天的短暂停留,于一个以前和它毫无关联的人,拍与不拍,又有多少重要意义?仅仅以居住的酒店为中心,向东至青年旅馆、向西至四川大学的短短三公里的路程,捕获的,只是浅显的表象而已,魂魄游离在身体之外,无法与之交集。就像对于无论白天黑夜在永远穿行的车辆以及淡定匆忙行走的已融入这座城市的每一分子,彼此间的距离,需要默契和缘分来缩短。我仅仅的过客身份,微小得可以忽略不计。留下的瞬间一瞥,也多有理性的认知,缺少的是感动。
  路过一处长有狭长叶子的树,仔细端详,却不知道它的名字。询问一路人,地道的方言,又掺杂着马路噪杂的声音,终归没有让我听明白。只有哂笑一下走开。尽管,她对那棵树附带讲了很多。那些音调松松软软、拐弯抹角的成都话,安静仔细听尚稍辨认。否则,自己更是感觉跟周遭隔了格格不入的距离。
  游离在一个城市之外的人,想的,只是逃走。但记忆,却会留下痕迹——有关这个城市,有关一段心情。它和行走有关。
    晚安,游走的第一夜。
   


在炎炎夏日里,成都一家火锅店的盛况




夜色中的川音大厦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流年清欢 2012-8-11 23:51
  游走第二日:印象•拉萨
  1
  
  二十点二十七分。内地这时已是夜幕时分。而拉萨,太阳才刚落山不久。估计还要半小时才会完全黑下来。
  想起今晨,竟像恍若隔世。也许跟漫长的一天有关?凌晨三点多,睡眠便开始伴随着震耳的雷声和哗哗的雨声。五点半到总台办好退房手续时,雨还没有丝毫停下的迹象。而且,继续有雷电出现。
  我们只有冒雨前往成都机场,赶七点五十分飞往拉萨的航班。
  小周司机看起来是个做事精明利落的小伙子,车技相当娴熟,如此大雨,也开得飞快。在路口停车的间隙,就会赶紧腾出手拿起抹布擦拭几下前方车窗玻璃,以利视线更好。接机和送机,都由他来完成。我俨然一贵宾似的,坐在除了他便是我的面包车里,及时来去。虽然,车旧了点。
  一个人的散兵,竟也好。
  雨,依旧下着。真担心到时飞机不能正点起飞。
  换好登机牌。过安检。找到登机处等待。
  七点二十分,按时顺利登机。
  却是登机后,意料外又意料中被告知,航班因为天气原因将延误飞行。
  舱内两个多小时漫长的等待。
  终于起飞时,看到一架架客机正在其后间隔一定的距离排成一溜依次准备起飞。
  拉萨的出现,这样周折。
  有那么一瞬,在空中,当疲惫的双眼在三番五次闭上又睁开时,我终于看到了穿云破雾后浑厚巍峨山峦的出现——一座座只属于西藏独一无二地貌特点的山峦。
  佛教圣地,西藏,我来了。
  
  2
  
  现在,二十一点十分,天刚黑下来。
  山峦已成暗色,就在我窗外不远的地方黢黑幽立着。
  和成都的不同,从下机到所住酒店,眼前处处出现的山峦,给了我惊喜和踏实的感觉。想起了余秋雨在《行者无疆》中的话,极有道理:……水边给人喜悦,山地给人安慰。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水边让我们享受晚辈脱离长辈怀抱的远行刺激,山地让我们体验回归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山地的哲学是不知日月……
  描述得如此恰切。
  西藏的山水都不缺少。单说从拉萨机场到所住酒店的途中,处处雄立的高山和星罗棋布的湖泊,摄魄着每一位初来乍到的观光客。西藏的数百座雪山,成为其中巨大的天然水源,它们成其为风景,成其为饮用,成其为农业灌溉。并且,山水,在西藏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是人们虔诚的朝拜之物,谓之神山、圣湖。
  所以,这种惊喜和踏实,除了前面所说,也许还有心理上神性佛光的气息笼罩的缘故,从而让人产生一种温暖的感觉。
  这儿,是一个处处充满信仰的民族。我愿意走近它。走近它近距离地感知。
  也所以,当拉萨接机司机把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群散客送到酒店后不久,我便拿起包带上相机外出。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60年,百万农奴翻身作了主人。新旧西藏成了两重天。所以街道的两侧,不时会看到竖挂或横拉的标语出现。这些标语浓郁体现出一个民族区域的独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感谢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等等。
  同时,西藏历史的特殊性,对这座城市以及城市中的一切都不由不加强起对它的保护。看到的,是每条街道上都有挎着枪、带着警棍威武雄姿的警卫人员出现。尤其在布达拉宫广场,三步一哨,五步一岗,气氛更是森严。
  布达拉宫,以它的庄重和神圣吸引着众多的信徒和游客观瞻和朝拜。广场和广场周围,随处可见身着藏服一边走一边转经筒、嘴里还念念有词的苍黑的脸闪过。更有三步一磕,通体着地的磕长头者,他们虔诚的举止,令我们肃然起敬。
  在广场一侧一处湖水边,一群有老有少的男女藏民,他们每个人也在连续着这样的朝拜姿势。山、水的神圣在他们内心积聚的力量,足以让他们忘却辛劳和烦恼,只管把一份深沉的敬意连同身体一起托付给圣洁的佛祖,佑护自己今生和来世功德圆满、吉祥安宁。
  这样的宗教仪式,是组成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而且,将这样一代代传递下去,不会停止。
  有个三岁左右的男孩,藏民的孩子,也在学做旁边母亲的样子朝拜。相信他对这些还是懵懂的,但却让人们看到了这一佛教圣地伟大和悠长的神秘面纱一角。
  在路边一处廊檐下,悬挂着一长排铜黄色经筒,打此路过的不管是藏族同胞抑或各地游客,都会不由自主去把它转动起来。祈求响脆的声音和流畅的旋转,带给自己愿望的实现。
  七月底的拉萨,也同内地其他城市一样,绿树浓荫、河流潺潺、游人如织、一派惬意。如果只看这些,还真分不出是在那座城市、哪处幽静景致。但这些的确是少不了的属于一座繁华城市的一部分。
  粗略的拉萨一瞥。
  明天有导游的行程,会是怎样?
    晚安,拉萨第一夜。
  

引用 流年清欢 2012-8-12 00:00

  游走第三日:走近拉萨(7月30日)

  晚七点回到酒店。踏上第三层的台阶,头又痛得厉害起来,不得不停住让自己稳一会儿。显然上台阶的稍一用力,让暗藏的高原反应凸现出来。
  刷房卡开门,打不开。再几次刷,还是依旧。只得再下三楼到总台解决。又晃悠着上三楼。打开门,躺在床上哭了。
  感到的,是彻心的孤独。
  一个人的旅行,需要勇气。
  也越走近拉萨,越不了解拉萨。
  布达拉宫,西藏骄傲的象征、对外交流的一张明信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却对它,只有肤浅的了解。
  跟随导游一路白宫红宫转,听着她烂熟于心的关于一尊尊佛像、一幅幅壁画、一帧帧唐卡、一件件经典文物的讲解,感到脑袋处于无法完全理清的肿胀状态。接下来参观的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的大昭寺亦然。
  之前没有做足的关于西藏历史的功课,让自己感到惶恐。但也并不妨碍我对它们的震撼,和感受到的西藏宗教文化的广而深。它们由此深刻辐射着这个几乎全民信佛的族群,以及内心怀揣虔诚从四面八方前来朝拜的游客们。这是西藏的迷人之处之一。一半因为山水,一半就是它的人文宗教。
  可以说,在布达拉宫,在大昭寺,在每一个拉萨街头,我们随处可见写满一脸沧桑的藏族老人右手转动着经筒、左手捻动佛珠向着他们的目的地辛苦行进的景象。
  在早上,我们的车开往布达拉宫的途中,就见到了一群群去寺院、佛塔、佛殿、神山等转经道的藏民。这样一群人中,以老人居多。这些老人中,由于识字的人不多,大都不能流利地念诵经文,所以他们用转经轮、转经道来替代诵经和朝佛。每转一圈经纶,就等于念了一遍经。从左到右,转的圈数越多,表达的对佛祖的尊崇越多,越是不断接近靠拢着神圣。
  他们所走转经道的每一步路程,厚重而悠远。
  在布达拉宫峭立的台阶上,我见到一位从山底一路匍匐向上磕长头的十岁小姑娘。她的朝拜姿势同任何一位虔诚的信教徒一样,走三步一立,口中边念诵经文,边双手合十在胸前,然后把双手移开,膝盖先着地,掌心朝下俯地,全身与地面平行,额头轻叩地面。之后起立,再进行同样的动作,一直以这样的方式向上攀登,用身体的丈量,表达对佛祖的敬仰。
  而我们这些看来和他们处于两个生活空间、对佛教了解一知半解的游客,只能在一条条幽暗弯曲的宫内走廊静静穿梭的同时,眼望精美的威严佛像、雕梁画栋,以投或多或少纸币的方式,表达着一份信仰和敬意,许下心中包裹的满满心愿。
  如今,时代正一页页翻过,历史也在不断续写。消逝和凝结、古老和现代、近处和将来,都在留存和抒就着它该有的笔墨,使一个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城市不断散发出它的魅力。
  拉萨的繁华商业街,同其他大城市一样,林立的店面装潢考究、气派和华美。所与众不同的是,在每一个店门的一侧,都整齐划一地斜插出一面大小合适的鲜艳国旗,令人过目不忘,在眼前一亮的同时,加深了对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视角及人文理念定位的印象。
  马路上,放眼望去,在来往穿梭的各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中,不时有不管是样式还是图案色彩都体现出一个民族特色的载客三轮车穿插其中。它们的流动,辉映着路边浓郁藏式风格的各座建筑,看上去个性韵味十足。
  大昭寺两边的八角街,更是将它的个性韵味体现的淋漓尽致。货摊、商铺、手工艺作坊……那里无所不有、无奇不有,是拉萨的一个社会缩影,也是西藏民族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
  说这些,一点也不为过。街上摆卖的商品,不仅有藏民的日常生活用品,还有很多让旅游者着迷的带有鲜明西藏特色的工艺品。大到如地毯、木雕茶桌、绣花帐篷、乐器,小到如藏刀、钱包、项链、手镯……令人称奇的,是走到一货摊前,见一买主正仔细端详着的在一对牛角骨上雕刻的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浮雕。作品想象之丰富、工艺之娴熟、制作之精美,堪称绝妙。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参观完大昭寺后正要离去,忽听一处楼下传来声声清凛嘹亮的歌声。以为是一场歌舞表演,但当循着歌声走去时,发现一群男女老少藏民在一处室内宽敞的地面上正边唱歌边利用手中一杆用来夼平地面的工具,引发出舞蹈动作来。他们顿地而起,踏足为节。虽然其中没有任何伴奏,但却整齐有序,丝毫不乱。一拨停歇,一拨又起,配合协调、自然。这便是传闻中叫作“勒谐”的劳动的歌舞吗?随着清亮的歌声的唱和,枯燥的劳动怎不会变得轻松和愉快。西藏人的“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美誉,从这可窥见一斑。
  禁不住拿出相机,拍照数张。不多久,便有一小伙子上前伸出手来。我立刻会意,掏出一点钱算是观赏的小费。
  ——热情调皮的小伙子,一个新一代的藏族子民,透显出他和所面对的现代社会的完全交融。
  走在拉萨的街头,徜徉于各色店铺和人群中,感觉到比之其他城市有种更为舒适的安全感。少多了一个异乡人所要小心防范的心理意识。这种意识最大程度来自于处处所见到的荷枪实弹的街头巡防员和挺胸威严站岗执勤的警察们。带头盔、身着迷彩服或藏蓝色服装的他们,用认真、用辛苦、用责任担起这座敏感城市的护卫任务。我不知这是否跟08年3•14“藏独”分子打砸抢烧事件有关。也愿意相信,这是几率很低的恶性事件。
  来自另一程度的安全意识,便是在这个全民基本都信佛的地方,不杀生、不盗窃这种信仰传统的保障,让自己也安心不少。
  拉萨,虽然此时头昏脑胀,但还是想认真地描述你的容貌。这容貌,在渐渐清晰、熟悉,却又需要颇费一番功夫参透。
  晚安,身体极为难受的第三日。
  
  
  
  
  
引用 流年清欢 2012-8-12 00:10

   游走第四日:艰难行进的纳木错(7月31日)

  凌晨,头痛慢慢好转。三点多钟,外面下起了雨。西藏之行的四天,已遇到了好几场雨。但好在白天大多就会停下。五点四十分,踏着满地的水波登上了大巴,去往在西藏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纳木错。它海拔高度4718米,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
  之前根据导游的提醒,我穿上了此次旅行捎带的最暖的衣服。但也只是一件毛衣而已。
  车在茫茫夜色中行进。除了闪烁的车灯,一切都还在沉睡之中。
  导游见到我们的衣着,还是担心地建议我们去专门的地点租赁棉衣,以防着凉感冒。在内地,感冒似乎是小病一桩。但在高原,情形便会不同。由于本身还要抵抗高原反应,若再感冒,更增加自身抵抗力的负荷,容易引发其他高原病,如高原肺、脑水肿等,危及生命。所以,当导游说完关于游览目的地的一句“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精短概括后,我们纷纷跑下车去租回了棉衣。有的游客顺便买回了便携式氧气瓶。我则怕有依赖性,没动心。
  最漫长的行进。
  5个小时后,到达目的地。
  自以为身体不错,却从昨晚有了不良端倪。拉萨,尚是海拔三千多米,而将近五千米的纳木错,岂肯罢休于我。果然,下车没走多远,头昏脑胀症状便迎面袭来。只有缓步而行。面前,宽阔美丽的纳木错立刻变得遥远起来。
  勉强拍了几张照片后,便拖着步子艰难往回走。那一刻,我真担心就在路上呕吐起来。
  那些牵着牦牛和马儿高声唱歌、吆喝,招揽游客拍照的藏民们,引起了我的感触: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人改变着自然,自然也在造就着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精彩着自己的人生,也精彩着这个世界。
  他们是人世间的一分子,在和这个世界交集,当然也离不开所面对世界的所有。于是,他们眼中的世界,淳朴中带出务实。一个六七岁的小姑娘,跟着下车的游人们跑来颠去。典型的藏族装束、两颊的高原红、尖细脆亮的声音,这些,自然引起了有些游客的喜爱,于是镜头对准了她。她更是欢喜至极,又嚷又做Pose。完毕,便拽住那位游客的衣角,伸手要起拍照费。见那位游客没有顺利给出,后面背一小孩的她的母亲便急速几步追将上去,直到拿到钱方才罢休。
  而我,已无暇再去关心什么。强烈的高原反应,已让我没有能力去关照周围的一切。低头——只能低头有气无力地行进,甚至连抬一眼的力量都没有。看到了脚旁的紫色和黄色的小花。是格桑花吗?我把它们拍了下来。我甚至都佩服起这些在高原地带顽强生长的小花了。
  东西长70公里,面积约1920平方公里的壮阔美丽的纳木错,也许是自己头痛欲裂的原因,在湖水几近沾脚近距离面对它时,反应是迟钝的。但当一个小时的游览时间终于结束,坐车离去再次观望时,才发现是那样蔚蓝、纯净和空灵。
  想起导游在车上说的四个字的藏语“扎西德勒”,意即吉祥如意。他说圣湖之首的纳木错,“纳木”意为“天”,“错”为“湖”。早年蒙古兵曾驻扎藏北,所以蒙古语为“腾格里海”,也是天湖之意。又传说纳木错是绵羊的主护神,所以每逢藏历的羊年,转湖朝圣的队伍终年不断。他们以转湖朝圣一次为积大德,由此祈愿给自己带来平安和福分。
  想到这里,我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扎西德勒。是的,扎西德勒。愿我们都会扎西德勒。
  在身体极度虚空的情形下,当车在回返的途中又攀上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时,我竟又下了车。我不想失去观赏美丽景致的任何一次机会。
  自以为这是攀登的极限了。
  终于恢复体力,是在返回酒店时。
  这除了与两天来的逐步适应有关系,也与在从纳木错返回时最后去参观的西藏恒康生物保健品厂有关。这是旅行社的一个定点旅游购物点。但买与不买,全凭游客喜好,不会强求。很值得赞赏的地方,是在他们介绍产品之前和之后,泡制了很多能缓解高原反应的良药“藏红花”,随意游客喝或走时再瓶装。
  不管是惊喜、迷惑还是带给的苦痛,纳木错之行都是令人难忘的。途经的那些藏北草原风光、那些牧人毡包、那些满山飘舞的五彩经幡,以及山间缭绕如仙境般的云雾,还有高山之上无比清澈湛蓝的天空,都已让我用心地收集在相机里。
  晚安,难忘的藏北之行。 
  

引用 流年清欢 2012-8-12 00:17
  游走第五日:旅途日喀则(8月1日)

  1
  在日喀则,又听到了狗儿们的叫声。在西藏的几天,每到安静的夜晚,耳边便会传来它们的叫声。也许是佛教所倡导的众生平等光芒的照耀,狗在这儿是幸福的,得到的是更好的善待。无论家狗野狗,它们可以在任意一处地方走动或慵懒趴卧而不会受到攻击。狗儿们,亦是温顺和友善的,不会因为你靠近它便徒生敌意而警惕或狂吠。我曾走到一条躺卧在地似睡非睡的狗儿面前瞧它。它只是略一睁眼,随即又照样瞌睡过去。
  今晚入住日喀则。
  这也是今天行程的最后一站。
  想起早上同样是在漆黑中出发。三百五十公里的路程,需要提早进行。况且,除却用午餐时间,途中还有两处要参观的景点。
  汽车在群山环抱中行进。昨天的藏北之行,大都在两边夹山中行进。而今天,当车开上蜿蜒的山路,看到被苍茫、壮阔、遒劲的群山所环抱时,我便知晓了与昨日的明显不同——盘山公路的出现。它把我们带到了如仙境般美丽的风景中。
  八月的藏区,正是旅游的最佳时节。丰盛但并不张扬的植被,就那样安静匍匐于一座座雄伟苍劲的大山之中。山连着山、山叠着山、山抱着山,就那样自然而然,相依相携。但分明又感觉像一位艺术大师在画框中经过特意构图似的和谐和震撼人心。人在山间走,便如在壮阔的画卷中游,所到之处,无不凝神惊叹,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这片高原之区具有如此的勾魂摄魄之美。
  不清楚从拉萨开往日喀则的这条307省道是何时修建、何时通车的。但我想有一点是确认的:构架连接的原因,除了实用,“美”的元素,也在其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2
  震撼还是震撼。当我们走出群山的怀抱,翻过5030米的冈巴拉山口,远远地望到西藏三大圣湖之一、海拔4800米的淡水湖——羊卓雍错时,我不由惊呼“太美了”。羊卓雍错湛蓝的湖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色块,平静无澜,在视野里无限展开,亦真亦幻。
  常常所说水属柔,山属刚,但在这儿——在羊卓雍错,好似一切都被它的美感化而不知所措。连山也不例外,干脆与之不分彼此融合在一起。于是,水于柔静中带出舒展,山于阳刚中透出缠绵。那些山峦,我想再伟大的艺术家也恐难调出那么柔和、丰富又变幻多姿的色调。它们就那样亲昵地依偎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绝妙的旷世图画。它的美,触目惊心。
  美在吸引着我们步步向前。当我终于近距离靠近它,看到它如羊脂般清澈纯净的湖水,不禁伸出手来,让一股股清凛的水儿在指间荡漾。
  而湖边,由一年年来到又离去的一拨又一拨游客垒起的一方方“玛尼堆”就铺陈在面前任何一个地方。它象征着吉祥和安宁。一颗石子代表念了一遍经文,由它们垒砌的一座座玛尼堆,存放着每位游者恭敬的心。不由,也蹲下身来,拾起一块块或扁平或浑圆的石头,堆起一方玛尼堆。也便堆起了一座心愿堡。
  ——美丽的羊卓雍错,怎不会令人产生美好的祈愿。
  3
  车继续在移动。移过连绵的群山。只要我们不离开西藏,只要我们继续向前走,它就会一直出现眼前,一直继续移过。
  八月的藏区,正是油菜花和青稞成熟的季节。车行进的途中,走不多远,就会看到成片的它们出现在面前。尤其油菜花,它干净耀眼的鹅黄色点缀在一望无垠绿草茸茸的山野间,别有一番生机和韵味。
  在进入甘孜县后,这种感觉更为强烈。在一座座极少有植被覆盖的浑韧的大山之前,若有那么一片耀眼的油菜花活泼泼铺展在那里,那么,大山的简约和油菜花的灵动相互辉映,便宛如一位多姿多彩的艳丽少女和一位铿锵男儿的相互面对,那种生动的情景,是会让人产生无限遐思的。
  和油菜花、和大山一起令自己感动的,还有一群可爱的藏族小孩子。
  当我们游览完旧西藏奴隶主的帕拉庄园,车停在一处路边休息时,立时拥到了车门口几位小藏民。他们一边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着“你好”,一边眼巴巴地望着我们。我的随身肩包里,只还有一瓶所剩不多的口香糖。连忙掏出来递给他们,友好地向他们回报微笑。
  后悔包里没有其他礼物,不能多表达我对他们的由衷喜爱。
  那群最大五年级、最小二年级的小藏民,我只有在心里默默祝福他们能够好好念书,走出大山,走到更远的地方,看到更大更广的世界,而不仅仅只为游客们对他们的喜爱,而满足于得到的几块钱或其他小礼物。
  4
  当车子终于到达历代班禅喇嘛的驻锡地——日喀则扎什伦布寺时,已是下午四点三十分。
  壮丽的扎什伦布寺,规模仅次于布达拉宫,是佛教的格鲁派在后藏地区的最大寺院。它在西藏的地位更与班禅联系在一起。是班禅四世之后历代班禅举行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
  如果说,布达拉宫是达赖喇嘛的领地,那么,扎什伦布寺,便是班禅的领地。
  所幸的是,我们在参观到整个寺庙中最大的殿堂——措钦大殿时,恰逢他们的诵经布道时间。
  先是由一位年长的喇嘛,拿着一个大墩布,把经堂内外的地面擦拭一遍,以示对佛祖的尊崇和虔敬。之后,那些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年轻喇嘛便赤脚在经堂外来回走动,大声诵念着经文。他们有的看上去并不太认真,会在念经的同时蹭蹭旁边伙伴的肩膀。甚至还有个小喇嘛,边念边对着游客露出嬉笑的神态,心思没有完全在经文上。
  了解得知,他们进寺庙,要经过较为严格的选拔。选拔出的,有一年预备期。经过两轮考试后,成绩不及格的不能转为正式喇嘛。正式喇嘛的课程,要学完有关佛教的五部大论,才有资格申请参加一个学位考试,取得学位后就会有资格出任寺院总主持,主持重大佛事活动,并进而取得精修密宗的资格。
  也得知,他们的生活,并不缺乏现代生活元素。平时,他们会养养花、下下佛棋,还会浏览报纸、听收音机、看电视等,甚至有时还会给朋友发送手机短信。这样来说,我似乎对他们在诵经过程中的些许不严肃有些理解了。就像一个学院的一群学生们,总会有调皮不太守规矩的学生出现一样。
  大约在唱诵十分钟后,他们鱼贯进入到经堂,打坐诵经。
  我们这些游客,这时才被允许进入大殿内观瞻朝拜。
  在嘤嘤嗡嗡的庄严圣洁的诵经声中,我这个朝拜的游客,心中更是格外虔诚,在双手合十面对佛祖圣像时,眼里几乎涌出泪水。
  在日喀则,你会发现,不管是在寺院还是在街头,身着红色袈裟的喇嘛随处可见。他们自然地融入在人群中,沉默而淡定。
  这里,藏有很多至深的过往,需要自己慢慢发现。
  晚安,气候温和的城市——日喀则。
  
  
  
  
  
  

引用 流年清欢 2012-8-12 00:25

  
  游走第六日:拉萨,我又回来(8月2日)

  从拉萨市玉珠残疾人民族手工艺品开发加工厂出来,我们今天一个车的团友就要各赴自己所在的酒店了。
  在前几天的旅游定点购物区里,除了买一些特色食品,并没有其他。但当今天知道该厂是专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的福利性企业时,内心不由有种别样情感洇渍其中。没有多少犹豫,为自己挑选了一件饰品,为家人买了三个藏药枕头。
  打出租,又回到当初来拉萨时所住的酒店“缘分风情”。只不过,房间换了,由原来的846号换到了856号。
  忽然就很伤感。下车赴酒店时,那么匆忙,甚至没有和坐同排座位一天的朋友说一声再见。也甚至在谈话中也没问起她姓什么。只知是陕西宝鸡人。
  也后悔回到酒店房间时,对帮助提行李的酒店藏族小伙子没有给予小费等任何形式的回报。他看上去淳朴和善良。
  还有,那位刚到西藏和我在酒店前台相遇的湖南阿姨。她热情地招呼我有时间到她房间玩。最终也没去。
  “缘分风情”。路上、酒店,所碰所遇,都是一种缘分。虽然或许以后不再相见。
  窗外乌云满天,雷声大作。大雨,顷刻间便夹带着冰雹倾泻而来。
  原本还没到天黑时间,却是暗得可怕。不远处的山峦,定睛细看,才能看出模糊的轮廓。天地,一片苍茫。
  雨,似乎一直伴随着这几天的行程。但好在大雨都没有在白天行走的途中来袭。只有小雨,有时密集或稀落地洒在地面、滑落在车窗上。这该庆幸。
  喜欢下雨的天气。不管在何地。我想,前世,一定是属于干燥坏了的一只动物。
  许是楼板的隔音效果不好,此时,除了大雨和冰雹打在窗子上嘭嘭嘭的声音,别处也有同样的声音传来。
  包裹在这样巨大的声音中,我霎时感到了空间的狭小。
  异乡的自己。安静的房间。一个人的来去。
  拉萨往事。想起这个名字。这是昨天在帕拉庄园时看到的四个字,是西藏电视台在2001年拍摄反映西藏近代史题材的电视剧的名字。
  我没有看过它的详细内容。但看到这个怀旧色调的名字,便感一种悲情和沧桑在其中漫溢。它一定有很多想说的。
  往事,会勾起许多难忘的回忆。
  当自己以后,在忙碌生活的间隙,想起这次旅行,回忆起这场夹带冰雹的瓢泼大雨,忆记起喜悦和忧伤参半的此次旅行,心中,会是什么感受?
  旅行,当是一次心灵的放逐。我们拘囿于一个空间太久,感到压抑和浮躁。我们会突然产生许多的疑问,不清楚自己何去何来,不知该怎样合适走好下一步。所以,只有暂时离开。即使离开也没有改变多少,但至少,我们近距离地把自己审视了一遍,让自己多了一个观察世界领略他人的机会和途径。
  世世代代生活在西藏这块土地上的老西藏人,他们向往和想了解外面的世界吗?
  那位藏族老妈妈和她的女儿,今天去到农庄接待我们的她们——朴实地道的藏民一家。她们赠带的洁白的哈达、她们悠醇的酥油茶、绵甜的青稞酒、清香的糌粑、黄澄澄的土豆块、不同于内地的小巧的油条卷……甚至堆排门口的经过特殊材料加工晒干没有任何异味的牛粪,都给自己留下了深刻鲜明的记忆。
  还有她们稳重和快活的优美舞姿。她们给游客细心穿戴好藏服后,热情地邀请跳舞。具有浓郁民族风情扣胸挟臂的藏族舞姿吸引着我们,很快,我们融入了进去。
  能歌善舞的民族。的确如此。
  在我们品尝食物之前,老妈妈就已先给我们献唱了一首《洁白的哈达》,浑厚苍劲的歌声让我们动容。
  宽敞的院落、整洁的家具、丰富的食物……一步步富裕起来的生活,让他们的歌舞和笑容同时绽放。
  虽是定点农家的拜访,免不了有刻意修饰和装扮的成分,但如今的藏民,已远远不同于了往昔是肯定的。更是和帕拉庄园时候,相去甚远。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60年的翻身壮大,已使西藏人各方面步步提升。虽然许多地方的生活状况还存在恶劣的一面,像藏区的阿里、墨脱。但在这个虔诚的宗教地区,他们质朴纯净的心灵在,当应让我们投去最敬意的一瞥。
  走时,我们把哈达一一摆放在门口那堆厚厚的牛粪上。没有异味的牛粪上留下的哈达,是主人为我们远行旅人祈福的一种方式。
  照相留念时,老妈妈凑将上去,挂牵地瞧看相机里她和我们的合影效果。一批批这样的客人来,一批批这样的客人走。老妈妈,她期望的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或者,就这样满足于每天迎来送往单调重复的生活?
  雨已停下。
  明天白天希望不要下。
  晚安,又回来的拉萨之夜。 
  
  
  
引用 流年清欢 2012-8-12 00:28
  
  游走第七日:行走林芝(8月3日)

  1
  林芝,一个好听的名字。它的藏语意为“太阳的宝库”。也事实如此,极地天河雅鲁藏布江和蜿蜒湍急的尼洋河孕育了这里丰富的林木资源和峡谷资源。因此有中国藏江南之称。
  许是眼中来来往往除了山还是山的缘故,“绿”的影像已经在大脑中变得麻木和迟钝。所以,今天的林芝一路,当同样巍峨但地表更为繁茂蓊郁的群山景色出现在眼前时,心中已平静了许多。就像我们了解一个人,相处久了,好奇和新鲜感消失,交流里开始有了理性成分的出现。
  从拉萨到林芝,漫漫500公里的路程,感受至深的,不是海拔五千多米的米拉山口,不是清澈湍急的尼洋河,也不是卡定沟200多米落差的壮观瀑布。这些,似乎都是意料之中的情景,你只需准备去看、去接受。而旅途最美妙的心动,一定是那些出乎意料之外的景致。
  当车进入林芝地区,有别于之前惯常看到的藏式民居的一种房子跳跃到眼前。在这里用了“跳跃”一词,是因为在郁郁葱葱辽阔的群山间,忽然就点缀出一片或点状的五颜六色来,特别引人注目。林芝地区的特色就先以这样让人印象深刻的形式出现在视野中。房顶的样式简约大方,以亭顶的形式斜檐而下。最主要的,是它颜色的醒目,有红、黄、蓝、绿、紫五种,而且都是鲜亮的那种,走不多远,就有那些颜色跳跃在一片广袤的绿色中,煞是好看。从导游那里得知,由于林芝比其他藏区雨量多,所以就建成了以利雨水流淌的亭式屋顶。原先,屋顶颜色统一成白色,但后来证明白色反射阳光的强烈损害了周围庄稼和植被后,就改成了现在的颜色。这倒一举两得,促成了山野间一道亮丽风景。
  路途中最有感触的,是在行进的川藏公路上经常遇到的装备齐全、骑着山地车行走的驴友们。他们有的三五一群,有的两相作伴,有的独行一人。他们,吸引着我的目光。
  进藏前,我曾经在决定自走还是找旅行社的问题上纠结过。一朋友建议自己坐火车到西藏,然后再找驴友结伴,自由行走,去一条属于自己的前行之路,像探秘阿里、墨脱等地。但终是没有这样的勇气。因为自己已不是年轻。因为有些浪漫的想法需要付出代价。因为有些行动需要有现实支撑。
  所以,我羡慕并欣赏所遇到的那些驴友们青春年华的任意张扬。更佩服他们的勇气。
  川藏公路是一条国道,路面状况较好。两边的景色更自不待说。他们会边骑行边欣赏。在尼洋河边,就有驴友停下,拿出身边的相机拍下自己心仪的图片。不知道他们从何处而来,只知他们从相距并不近的四川开始进入这条318国道。
  我们坐车尚感这一旅程的漫长,他们骑车而行,向着自己心目中的圣地行进,这除了勇气,还有更需要的毅力和耐力。祝福他们。
  在这条漫长的征途上,不期然还遇到了从四川阿坝州长途跋涉到藏区的朝拜圣徒。他们需要风餐露宿、朝行夕止,三步一拜磕着长头,用血肉之躯丈量出心中的朝圣之路。
  整个行进的途中,我一直懊恼自己座位位置的缘故,无法抓拍到一些生动镜头,让遗憾徒留。只能任凭车速把自己带离,带往属于自己要去的方向。
  2
  此行到达的终点是林芝“八一”镇。在来到之前,我想象它是一处幽静又闭塞的地方。殊不知,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感受。
  它同内地其他城市一样繁华。路上车辆川流不息,路边店铺林林总总。各个大大小小的店面,大都装修考究,或华贵气派,或玲珑精致,无不透露出这里生活水平的优越。
  街上的行人,除了杂货市场多些外,其他地方并不多,但看出是悠闲自在的。只这点和其他城市的人来熙攘不同。来往的行人中,很少会看出藏人的面容特征。也难怪,这里虽是藏区,却是两千多米的低海拔,那种黝黑加高原红的面孔在这里不会出现。相反,不多时就会看到几位皮肤白皙姑娘的闪过。在这里,只看人群、车流,分不出在藏区还是在内地。也但见两个八九岁的小孩子在我身边正进行山地车慢行比赛、旁边的台球馆内热闹非凡、数字影视城《变形金刚3》正如火如荼进行、前方的德克士餐厅人满为患……
  如若说较为明显的差异,是在建筑风格上。而且这儿最高的楼房也只三四层而已,大多是高敞的平房,但建造是精细的,无不彰显着藏族民居的特色。
  另一特色,在拉萨、在日喀则,看到的路牌,大都以内地各个省份或城市的名字命名:北京路、江苏路、上海路、青岛路……在林芝,有同样的情形:广州路、福建路、中山大道……由全国各地的省份出资援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祖国大西北这片热土,正以这样的形式表达着一腔盛情谢意。
  走到一小区,眼前的几座居民楼又让我眼前一亮。许是我以前没有仔细留意过,在我去过的城市中,我没有见过如此漂亮的民居:鲜纯的色调、现代不失个性的风格、小区楼群整体的和谐统一、以及地面恰到好处的绿化设计。相信每一位见到它的人都会因此受到一些震动和感染。不由拿出相机,拍下一张。但回看照片时,却没有眼见的效果好。
  低海拔、汉族人的面孔、洋气的楼房。林芝,让我感到像回到了内地。
  但分明又是在他乡。我一个过客,在陌生的异地街头,只能在凝望和走马观花中看着别人生活的影子。自己,也将走回属于自己的地方,生活着自己的生活。或许,也会在不经意间成为他人眼中的风景。
  晚安。林芝。 
  
  
引用 流年清欢 2012-8-12 00:31

  
    游走第八日:导游小朱(8月4日)

  两天的林芝行,带团的是一位张姓导游,二十多岁的年轻姑娘。而导游小朱,是带团我们日喀则两日的导游。
  林芝是日喀则结束后的行程。日喀则两日游之后,第二天包括我在内要同去林芝的几位团友,都特别希望还是由他来带,却晚上接到消息不再是他,而是前面提到的张导。
  不由有些失望。
  小朱,三十多岁的小伙子。喜欢我们叫他小朱或朱导。而有些团友,喜欢叫他朱朱。在日喀则两天的带团游里,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今天的行程结束后,也是我的西藏之游完毕后,有了其他几位导游的直观对比,更觉有必要将他提及。
  带团出发的前一天晚上,他电话通知早上到酒店接我的时间是六点四十分。但清晨,当我六点半在二楼正从容用餐时,接到了他已到的电话。我则自然反应不是六点四十吗?话音未落就听他急辩:只是早到,通知一下。
  匆匆塞几口就急忙拎起箱子往楼下奔。不管怎样,让别人等待,总不是一件心安的事。
  我所住的酒店是他接的第一站。另外还要去接住在其他酒店的散客朋友。
  朱导,起初的感觉,一个愣头愣脑的小伙子。没有多少好印象。
  在接其他团友的途中,有一辆车违规超到了前面,就立即听到了他愤怒的爆粗口。
  接完全部人员后,他上车只说了句因为起得早,大家先闭眼休息会儿,就不再说话,接着先行两手当枕头,趴在车前面的平台上打起了瞌睡。
  我心里不由嘀咕,今天的导游,不怎么样。
  大约一个小时不到的样子,他终于欠起身再次拿起了话筒。像是正式开始,出乎我意料地热情和风趣并举作了自我介绍、两天的行程安排及各所需时间。然后告知我们,前方不远处的洗手间位置,让大家到时可以下车休息。
  从那时起,我们才开始认识到他性格的另一面。
  下车时见到了两个康巴人。于是他跟我们滔滔不绝地说起了与康巴人有关的一些逸闻趣事。发现,他的口才出奇的好。又很热情。
  更加心悦诚服,是在再次上车之后。
  大家都坐定后,他从要参观的历代班禅喇嘛的驻锡地扎什伦布寺说起,然后西藏的历史、各典故出处、与之相关的风俗礼仪等娓娓道来。最主要的是他善于联系生活实际,讲解的过程自然和生动鲜活地插接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让人听得入神。
  就这样,他倚在大巴内前方专门为导游解说而设的靠垫上不间歇讲说了将近两个小时,让大家都不由不佩服他语言的功力和知识信息面的宽广。
  也许有人认为一个好导游的素质就该如此。但是,若一个导游在博闻强记外,还能做到灵活机智诙谐幽默,让周围的人一直倾听下去而感觉不到任何累,这实在不是一件易事。可小朱做到了。
  有了前面他的热情周到和智慧作铺垫,所以接下来对他所介绍推荐的两日游里三个另外交费的项目,大家都有了积极响应。
  一团友的简短评价,概括了大家对他的印象:我们往外掏钱,却感觉舒服。
  他的种种优点,也体现在做事上。在帕拉庄园,为了能减少排队时间早一点让我们上楼参观,他快速地领我们走到一停滞不前的队伍前面,然后利落地从口袋中掏出一盒烟递给了在其中协调秩序的比他还年轻的一位小伙子手里。那小伙子也倒爽快,没怎么推辞便放到了口袋。
  尽管如此,还是在等,因为没有腾出解说员。小朱就急了,催促小伙子:拿着别人的钱财要干活啊。还不等小伙子开口,他先自行扯开嗓门向楼上喊了起来:扎西,快出来接客咯!惹得我们都笑起来。接着,他又私下悄悄跟我们讲,楼上不让拍照的地方尽管拍,有什么事我去打招呼,甭管。
  虽然,我们最终还是根据讲解员的要求没有去拍,但也从中窥探到小朱他性情豪爽大方没有遮拦的一面。
  这也体现在另外一件事上。在参观藏獒基地下车前,他大声允诺请我们吃西瓜,参观完到卖西瓜的棚底找他。果真如此,我们参观完去那儿时,他早在等待了,旁边一堆切好的西瓜。
  他让团友们尽管放开肚子吃,没有限制。连旁边抱一小孩不是我们团的一游客也被他的豪气感染了,拿起一块吃将起来。
  完毕,算账,最终消费了他一百五十元钱。
  以真诚换真诚,这不是每个导游都能做到的。
  在去用午餐前,他告知我们团餐除了米饭,还会要求在每桌添加一份馒头。这对生活在北方习惯吃馒头的游客,无疑是欢迎的。
  不管这是否会多收他餐费,但这份细心和周到是令人感动的。观察其他餐桌和几日来带我们的其他导游,都没有如此举动。
  他一一带给我们的好感,让我们迅速拉近了和他之间的距离,和他说话也变得无拘随意了许多。
  他说话做事也自然愈加放得开,举手投足间俏皮又不失稳重。
  在车上,他往往在拿着话筒正郑重跟我们讲解一些事情的兴头上看到他会突然用手一挥,示意司机师傅方向的及时调转。还会提醒司机瞅准时机赶到另一旅游车前面,嘴里大声嚷着:有一个和咱们抢用餐时间的家伙,赶上他。若后面的车又赶超前面,他会对着那辆车上的导游举起食指,迅速大幅度划出两个叉叉动作表示他的不满。当然,他解释说,都是很熟悉的同行,互相之间很了解,所以不会介意这样放肆的举动。我们都以此打趣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啥事滴水不漏。
  一路行走的气氛,就这样以他处处的有趣言行变得轻松和愉快。
  在谈起对佛教的认识上,他联想起了把父母从四川老家接到拉萨自己身边的一件往事。他的孝心和深刻认识让人动容。最后他情不自禁朗诵起了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之后,他不无肯定得出结论说,一个对待父母好的人,他就不会坏到哪里去。
  这话,我们都信。
  这个看起来活得极其放松洒脱的小伙子,让我们窥见了他深沉的一面。
  以及,也会有的低沉时候。
  在第二天从日喀则回拉萨的途中,他忽然沉默一阵对旁边的司机又像对自己说,等九月份带团不忙的时候,要到阿里或墨脱去,把身上的一些肮脏洗一洗,净化一番,修整好再回来。
  他说,阿里和墨脱,质朴和纯净的地方,能带给心灵圣洁和美好……
  导游小朱,我们懂他,但又似乎没有完全了解他。
  但知道,他活得很精彩。
  拉萨,这次所在西藏的最后一夜,我在描述一位陪伴我西藏行程的导游中最出彩的一位。我想我是怀着感激和敬佩之情的。
  晚安,西藏!



  
  
  
  
  
  

引用 流年清欢 2012-8-12 00:34
  
   游走第九日:再见,拉萨(8月5日)

  在晨曦微露中,车把我载到拉萨贡嘎机场。进站,看到大幅招牌上的字:扎西童嘎。不明白什么意思。但知道语意一定是美好的。还有两幅让人心动的招牌:中国之美,世界发现;西藏明天更美好。
  换登机牌。过安检。等候。起飞。
  拉萨再见。西藏再见。
  早在机场下车时,转身看着微露的晨曦,就在心里默默与它告别了。我希望太阳能够从大山间很快跳出来,在我依序进入机场大厅时抓拍到它灿烂的晨光,但未能如愿。直到我登机坐下后才跳跃出来,闪耀它瑰丽的色彩。
  抵达成都。
  熙来攘往的大厅,一派夏装的洪流,而我,穿着春季的毛衣。在西藏的几天怕感冒,一直穿着,竟已习惯,又穿到成都。
  一拨又一拨乘客下机,和接机的人寒暄、欢喜或拥抱,然后走掉,热热闹闹、温情四溢。
  我独自坐在一边,耐心等待因环节出错而误点接我的司机的出现。
  终于等到时,已是一小时后。
  没有任何怪怨。下午一定是在成都了,晚一点并无大碍。
  甚至对接机的小曾司机笑眯眯道着辛苦。他便极为不好意思起来,连声说是你辛苦了,我们该道歉。
  二十出头的小伙子,看起来比儿子大不了多少。没有理由怪罪。况且,错误不在于他。是拉萨那边的旅行社没有把我要到成都的名单及时传送给他们。
  打定主意,下午的时间前往离酒店不远的四川大学。这是车在途经时立即就闪过的念头。纯净浓郁的象牙塔氛围,是我乐而向之的。
  是的,走进没多远,就被那些高拔茂密的大树以及大树下三三两两行走的学生所吸引。幽静澄纯的地方。
  时光若能倒流,重新做回学生该有多好。
  幸福的青春时光。
  我想起了我的青春。想起了曾给予我身心痴狂的艺术。
  于是改变主意,专门拜访和亲近我热爱的美术。脑中立刻闪过的,是四川美术学院。
  向几位学生打听,都不知道它校址的位置。考虑或许不在成都。果然,学院里一位老人的解答证明了我的猜测。它五十年代末就迁往重庆了。愧怍自己的不知。
  像猜透我的心思,他接着另外告诉我,四川大学有个艺术学院在新校区,可以坐校车去那里。
  谢过。欢喜。身后一男孩一女孩两位学生也去新校区,正好同路。女孩热情地介绍,新校区还有两处景点,可以去看看。
  我最终没有问他们暑假期间还待在校园里的原因,但从女孩的谈话里,我略知了一二,她说九月份就要大三了,学习压力很大。或许,她准备考研。不甚了解。一个懂事的新疆女孩。
  和老校区相比,新校区寂寥清静了许多。虽是大,却是空荡。
  女孩指点给我艺术学院的楼。一个深色有着类似“H”字母形的楼标出现眼前。
  走上台阶,远远地,看到一个扎着马尾辫的男孩背影立在浓荫树下的桌前。我立即猜测是在挥笔作画,不由一阵兴奋。走上前,才知是一女孩,并且不是画画,而是站在那里低头看一本书。我的愿望,已支配住大脑的影像,使一切倾向了幻觉。
  清静的四周。除了她和我,没有第三个人。
  美术楼的大厅,拉奥孔、大卫等的石膏塑像亲切涌入眼帘。学生时代曾经经常用他们锻炼素描功夫。仿佛,记忆就在昨天。
  整个艺术系楼群安静伫立在那里,没有一丝声响。正如那位新疆女孩所说:那里暑假没人,不留学生。
  是的,楼里没有任何学生。没有任何声响。所有的门把手处,都贴有“7月6日封”的字条。
  也就意味着,我不能踏足到任何一间屋子里去,看到有人画画,感受一丝艺术创作的现场气氛。
  仅有的,只是我一个人的脚步声在每个楼梯和走廊间响起。
  教室间隔处的每一面墙上,都设计着展窗,展窗里都有他们本楼层专业类别的作品展示:油画、国画、艺术设计……
  在一个楼层的展窗,穿插布置有学生们外出写生的多幅集体照。我一一掠过那些青春的面孔。时光,正在走远,一起的日子,便有着难以言表的珍贵。若干年后,当他们重温那些照片,会发现有什么聚拢了?又有什么难以寻觅了,只似是而非肤浅在记忆里?在转瞬即逝里,又把握住了什么?丢失了什么?
  我趴在一个教室的玻璃前,用双手挡在额前散去反光,聚焦视线,于是,看到了那些沉默的画架。离我那么近又那么远。咫尺的距离,却是再也走不近它。只能把曾经的拥有算作永恒。
  一层层走上去,一层层又走下去,远观,近瞧,又一幅幅图片拍下来。我似乎在用失态的方式来祭奠我生命中再也回不来的一种美好事物的疼痛剥离。那一时刻,我真担心会突然有人出现,把我当作一个没有理由的入侵者赶下楼去。
  若那样,我首先认为,他倒是真正的入侵者,侵犯着我一颗念想美好的心。
  好在,终于没有人来赶我。
  也是,锁得结实贴着封条的每间画室、资料室,量一小女子奈何不了什么。
  可爱的艺术楼。寂静的艺术楼。我来过。会记得我吗?
  晚安,成都又逗留的一夜。
  等明天晨曦还未露的更早时候,我将赶往回家的路程。家乡,我将回去。
  
  
引用 流年清欢 2012-8-12 00:38

  
    游走第十日:回家(8月6日)

  此时。晚上。已是坐在家中的书桌前来写这篇文字。之前,都是喜欢坐在酒店的床上来写一些东西,写完,躺下便睡。安静和独立的空间,让我已经渐渐习惯。
  原本以为,一个人的旅行是孤单寂寞的——虽然每天都有新的旅伴成团外游,但终归是不熟识的,也便没有多少话要讲。现在愈来愈感觉到,心灵空间的填充,人人都需要自我来完成,旁边有没有人作伴,已是不重要。宁缺毋滥。没有可心的旅伴同行,也自有它的妙处。
  旅行的高原反应,最后也已适应。甚至认为,可以和那些本地人一样在那儿长久生活下去。
  习惯并喜欢上了这样的行走方式。
  每天总是很早就起床,让设定的手机闹铃惊醒。睡眠质量的不尽如意和睡前的写字,让一晚的睡眠只有四小时左右。尽管如此,第二天的精神却没有受到多少影响。这不能不值得高兴。若在家中接连每天这样少的睡眠,身体是会垮掉的。这其中,或许是因为游走的兴奋在支撑。或许还有独行的戒备所传递的信念作支持。
  每天的行走,没有别人提醒你什么,一切都要自己记清楚、想明白。否则便遭殃。
  在第一日的中转站成都,漏掉一支眼霜,比较昂贵的价格。它在我用完后放在了盥洗室一些碎乱的纸边,走时,忘了再仔细查寻一遍。打电话追过去,已是道说不见。
  第五日,两日的日喀则之游需要住一夜,走时要从原酒店带齐行李前往。但第二天游毕返回原酒店时,却照旧习惯性地只拎随身肩包就下了车。走过一段路才猛然记起,只得电话告知开车师傅再把行李送回。
  第七日,在去往林芝途中的饭馆里,遗落掉心爱的水杯。好在需要原路返回,方放心。但返回途中,担心司机和导游忘掉此事,把车不小心开过去,自己又已记不清饭馆的具体位置,所以一路的心情被打了折扣。
  第十日,要回家的今日早上。为了节省退房时中间不必要的等待时间,我把行李拖到酒店前台交房卡后,告知服务员在清点房间物品时自己要到二楼吃饭。当然,不忘特别提醒要她关照旁边的行李箱。
  吃完饭,下楼,却不见了箱子。预料到了什么,急忙追出去,跑到门口一辆正接游客走的大巴前,询问司机错拿行李之事。果然,属于自己的皮箱已安静待在大巴下方的肚皮里。粗心的司机把它误作了他们本团游客的物品。
  心有余悸。再晚一些时候下楼,车开走了,不知麻烦会有多少。误了航班、艰难寻找箱子,都有可能发生。因为不会知道开走的是哪个旅行社的车、车号是多少、司机师傅又是谁、怎样联系……
  事后,有意询问那位从开始就一直低头做事没有给予重视的服务员,是否知道当时停门口的是哪个旅行社的车,以及车号。她一脸的茫然,全然不知。
  十天下来,酸甜苦辣都有。它是自我一个全新体验的过程。我经历过,同时拥有着。拥有着生命所需的各种养分。
  “回家”,一个让我想到“安静”这个词的名字。
  但是在家,双脚何曾停留过。停停或走走,我们永在旅途——人生的旅途。
  写到这里,眼前又晃动起游走途中所遇到的那些青春朝气的驴友。没有什么能比激情行走更能鼓舞人心了。每当我在车窗内望到他们骑行的身影,在彼此眼光碰触的瞬间,我会高高举起大拇指对他们表示夸赞、表示对他们的由衷敬意。他们也用举大拇指、作V形手势、摆手致意等无声的肢体语言兴奋地回应我。我相信我的此种举动,能带给他们更多向前的勇气和力量。美好的事物,我们感动。美好的事物,我们需要去推崇。
  走着,人生的另一种风景。
  一切都在行进着。不管是快乐的走还是陷入苦痛的走,都会留有时光以及一切任何剥蚀人身体东西的磨砺印痕。
  十天,回来,我的九十一岁的老婆婆,已是跟我走时大相径庭。同她说话,已不能很好地张嘴回应。并且,坐在了残酷的轮椅里。她的头一直低着,向旁边歪着,完全大病倾临的样子。我握着她的手,不禁潸然泪下。
  把给她买的藏药小枕头拿出来。希望枕着它,会有个较为舒适的睡眠。然后,再能同我像十天前那样好好地说话。也像以前一样,轮椅不属于她,我们在旁边稍稍加以辅助便能向前迈步。
  游走。回家。怀想。感恩。
  回家,那遥远的他乡已身隔在外,成为记忆。在记忆里,边走边看,永不止步。
  晚安,我的四周静谧的夜。



  
  
引用 蓝桥 2012-8-12 06:42
非常羡慕转过经筒的人。
引用 蓝桥 2012-8-12 06:42
流年清欢 发表于 2012-8-12 00:38
  
    游走第十日:回家(8月6日)

看看图片怎么回事?
引用 流年清欢 2012-8-12 10:45
蓝桥 发表于 2012-8-12 06:42
看看图片怎么回事?

桥版你好,图片有什么问题吗?
引用 丛中笑~ 2012-8-13 09:23
看不到图片
引用 蓝桥 2012-8-13 10:34
流年清欢 发表于 2012-8-12 10:45
桥版你好,图片有什么问题吗?

打不开。
引用 流年清欢 2012-8-13 22:20
蓝桥 发表于 2012-8-13 10:34
打不开。

一并回复桥版及丛中笑朋友:昨天因为自己能看到图片,所以很纳闷桥版的询问。今天打开忽然也看不见了,只是一个框和框上的提示。也便知道从空间不可直接复制。刚才以附件形式从文档上传,却告知图片太大,也无法传送。算了。只好把无用空框删掉了。问好你们,秋安!
引用 今生叹 2012-8-14 08:21
一次心灵之旅。
引用 丛中笑~ 2012-8-14 08:54
流年清欢 发表于 2012-8-13 22:20
一并回复桥版及丛中笑朋友:昨天因为自己能看到图片,所以很纳闷桥版的询问。今天打开忽然也看不见了,只 ...

太可惜了。不尝试处理一下再传吗?
引用 傅培宏 2012-8-14 21:25
来晚啦哈,这几天太忙啊。欢迎归来。精华文章。
引用 红袖偏添乱 2012-8-15 09:33
身体在流年中行走,心灵在行走中享受清欢。
先喜欢上名字,后喜欢上名字下的文字。流年清欢,真好{:soso_e163:}

查看全部评论(90)

Copyright © 2005 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051026号 |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15127号-7 | 电子公告许可:电信业务审批[2008]字第262号函
投稿信箱:webmaster@zcinfo.net   总机:0536-6017778    新闻、业务热线:0536-2165588   法律顾问:山东东武律师事务所 刘清波、秦丽律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