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信息港城市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669|回复: 102

诸城名人录

  [复制链接]

3955

主题

1万

帖子

46万

积分

总版主

48,

Rank: 8Rank: 8

积分
468672

论坛贡献奖

QQ
发表于 2019-9-16 09: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山东潍坊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山东省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祖籍江苏徐州丰县。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刘统勋子。官至内阁大学士,为官清廉,有乃父刘统勋之风。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的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于京。谥文清。
  相传刘墉有驼背,所以他在民间有个外号叫作“刘罗锅”。
  【生平】
  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一年后散馆,授编修,进入仕途,再迁侍讲。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月,其父刘统勋(时任陕甘总督)因办理军务失宜下狱,刘墉受株连而遭逮治,旋得宽释,降为编修。次年六月,充广西乡试正考官。十月,提为安徽学政。任职期间,针对当时贡生、监生管理的混乱状况,上疏“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部议准行”。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月,调任江苏学政。在任期间,他又上疏:“生监中滋事妄为者,府州县官多所瞻顾,不加创艾。(行政-)既畏刁民,又畏生监,兼畏胥役,以致遇事迟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后,应责革者,并不责革,实属阘茸怠玩,讼棍蠹吏,因得互售其0。”这一看法深刻而又切中时弊,因此深受乾隆皇帝的赏识,称赞其“知政体”,并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任命他为山西省太原府知府。
  乾隆三十年(1765年),升任冀宁道台。第二年,因任太原知府期间,失察所属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国库银两,坐罪革职,判死刑。乾隆帝因爱其才,特加恩诏免,发军台(清代西北两路传达军报及官文书的机构,即邮驿)效力赎罪。次年赦回,命在修书处行走。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授江宁府知府,有清名。第二年,迁江西盐驿道。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擢陕西按察使。第二年,其父刘统勋病故,回家服丧。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三月,刘墉服丧期满还京,清廷念刘统勋多年功绩,且察刘墉器识可用,诏授内阁学士,任职南书房。十月,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并派办《西域图志》及《日下旧闻考》,任总裁。次年七月,充江南乡试正考官,不久,复任江苏学政。在任期间,曾劾举秦州举人徐述夔著作悖逆,要求按律惩办。是年底(乾隆四十三年),刘墉以劾举徐述菱著作悖逆事有功和督学政绩显著,迁户部右侍郎,后又调吏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授湖南巡抚。时值湖南多处受灾,哀鸿遍野,无灾州县也盗案迭起,-污吏猖獗,百姓怨声载道。刘墉到任后,一面查明情由,据实--污吏,建议严办;一面稽查库存,修筑城郭,建仓储谷,赈济灾民,井准许民间开采硝石。仅一年余,库银充实,民粮丰足,刘墉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迁刘墉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三月,仍任职南书房;不久,又充任三通馆总裁。此时,御史钱沣-山东巡抚国泰结党营私等。刘墉奉旨偕同和珅审理山东巡抚舞弊案。刘墉至山东,假扮成道人,步行私访,查明山东连续三年受灾,而国泰邀功请赏,以荒报丰。征税时,对无力缴纳者,一律拿办;并残杀进省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9人。及至济南,经审问,查清国泰已知贪赃案发,遂凑集银两妄图掩饰罪行。刘墉如实报奏朝廷,奉旨开仓赈济百姓,捉拿国泰回京。此时皇妃已为国泰说情,有的御史也从旁附和,和珅亦有意袒护国泰。刘墉遂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泰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泰伏法。在处理国泰一案上,刘墉不畏权要,刚正无私,足智多谋,与钱沣一起挫败了皇妃及和珅等人的阻挠而成功地执行了大清律法,为民除了害。后来,民间曾据此事写成通俗小说《刘公案》,对这位“包公式”的刘大人大加颂扬。
  国泰案结,刘墉被命署吏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不久授工部尚书,仍兼署吏部,并充任-房总师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六月,命署直隶总督。八月,又调吏部尚书,不久,充顺天乡试正考。是年底,充经筵讲官。次年五月,复兼理国子监事务。六月,授协办大学士。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充玉牒馆(修帝王族谱之处)副总裁。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四月,以-房阿哥师傅们久不到书房,刘墉身为总师傅而不予纠正,被降职为侍郎。不久,授内阁学士,提督顺天学政。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初,迁都察院左御史,旋擢礼部尚书,并再次兼管国子监事务。五月,又署吏部尚书。嘉庆二年(1797年)四月,授刘墉为体仁阁大学士。五月,奉旨偕同尚书庆桂到山东办案,并察看黄河决口的情况。察看黄河之后,他上疏请求于秋后在决口处“堵筑”,下游“宽浚”。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加太子少保。后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刘墉不畏权势,很快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自肥等罪行20条,奏朝廷。皇上处死了和珅,没收了他的家产。
  嘉庆四年底,刘墉上疏陈述漕政,对漕运中的漏洞体察至深,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嘉庆皇帝看后,深以为然。嘉庆六年(1801年),刘墉充任会典馆正总裁。
  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是清代四大书家之一(其余三人为成亲王、翁方纲、铁保)。清徐珂在其《清稗类钞》中称赞刘墉道:“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刘墉是一位善学前贤而又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师古而不拘泥。刘墉书法的特点是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刘墉之书,尤善小楷。后人称赞他的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的风致。刘墉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名盛一时。著有《石庵诗集》刊行于世。
  嘉庆七年(1802年),皇上驾幸热河,命刘墉留京主持朝政。此时,他八十有余,却轻健如故,双眸炯然,寒光慑人。
  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刘墉卒于官,享年85岁。卒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谕祭葬。
  【刘墉仕途】
  刘墉出身于山东诸城刘氏家族,这个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人很多。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为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qǐ)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父亲刘统勋更是一代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为官清廉果敢,乾隆帝说他“遇事既神敏,秉性复刚劲,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
  刘墉生长在这样世代书香、以科举仕进为荣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自不必言,后来他成为四库全书馆副总裁也证明了其学识的渊深。但不知什么原因,满腹经纶的刘墉却迟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至少目前尚未发现他在30岁之前参加科举考试的记录。直到乾隆十六年(1751),33岁的刘墉才因为父亲的关系,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了当年的会试和殿试,并获进士出身,旋改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庶吉士是翰林的预备资格,一般从科考成绩优异的进士中选拔,然后在庶常馆学习深造,期满考试合格者,授翰林院编修。清代翰林虽然薪俸较薄,但作为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近臣,号称“清贵”,“有清一代宰辅,多由此选”。而且,大臣死后如果想得到皇帝赐谥的“文”字,则必须是翰林出身。所以,清代以科举仕进者尤重翰林出身。应当说,刘墉在仕途上开局良好。
  从乾隆二十一年(1756)开始,刘墉被外放做地方官,此后20余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他主要做地方官,由学政、知府,直至一方面的督抚大员。在做地方官期间,他基本上还是秉承了乃父刘统勋的正直干练、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对科场积弊、官场恶习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顿,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诸城县志》称赞他:“砥砺风节,正身率属,自为学政知府时,即谢绝馈贿,一介不取,遇事敢为,无所顾忌,所至官吏望风畏之。”同时,他也不遗余力地贯彻乾隆皇帝的意旨,查-,兴-,捉拿会党,积极推行文化高压政策。
  刘墉做过提督安徽学政和提督江苏学政。提督学政是一省的教育长官,类似于现在的教育厅长,但不同之处在于,学政不受当地最高行政长官的节制,独立开展各项事务,督抚大员也不能侵其职掌。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学政离任,督抚才可暂时代管其事。学政还可以直接向皇帝-,反映地方情况,吏治民风。
  刘墉在前往安徽赴任前,乾隆帝特意召见并赐诗,其中有“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之句,意思是希望刘墉能够不辱门楣、有所建树。在出任江苏学政前,乾隆皇帝仍有诗相赠,可见对刘墉抱有厚望。刘墉也不辱使命,很是严肃认真。据清人笔记记载:“昔日刘石庵相国视学江苏,严肃峻厉,人多畏惮。”刘墉曾先后两次提督江苏学政,相隔近20年,为官处事风格也由峻厉刚急转为平和舒缓,但严肃认真则是一贯的。以刘墉第二次出任江苏学政时按试扬州为例,因为把关严格,使得许多想以作弊蒙混过关者最后不敢入场。
  乾隆三十四年(1769),51岁的刘墉获授江宁知府。从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时算起,到此时刘墉浮沉宦海已经整整18年。说来,刘墉的仕途并不平坦,早在做翰林院编修时,其父刘统勋因事获罪,刘墉遭株连被革职,与诸兄弟一起下狱;后外放刘墉作安徽和江苏学政,因表现卓异得到乾隆皇帝赏识,擢山西太原府知府。刘墉之父刘统勋,曾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到山西查办布政使蒋洲侵帑案,乾隆二十四年(1759)到山西查办过将军保德侵帑案,声誉颇佳。刘墉同样是不负重托,到任后不几天便将前任遗留下的疑难案件审理一清,受到官民的一致称赞。正当刘墉以政绩迁冀宁道时,前任山西阳曲县知县段成功亏空案发,刘墉以失察罪差一点丢了性命,后来朝廷加恩命他赴军台效力赎罪长达一年,回北京后又在一个叫作“修书处”的闲散机构里蹉跎两年。由此可见,这段时间里,刘墉的官运并不怎么“亨通”。
  刘墉能够在重罪之后出任江宁知府,说来还是沾了父亲的光。此时刘统勋圣眷正隆,先后以大学士之职兼管兵部和刑部,被乾隆皇帝倚为股肱之臣。因此,在乾隆三十三年刘统勋七十寿辰之时,乾隆皇帝不仅亲书匾额志贺,还加恩刘墉以知府候补。第二年,刘墉获授江宁府知府。
  刘墉也十分珍视这次机会,“颇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孝肃比之”。创作于嘉庆初年的弹词《刘公案》,就是主要以刘墉在江宁知府任上决断疑案、为民做主的故事为蓝本改编而成的,虽然其中必然夹杂着弹词艺人的想像夸张和道听途说的内容,未必都是实录,但说明刘墉在短短一年的江宁知府任上确实有政绩、有政声,是难得的贤能官吏。著名诗人袁枚也在一首诗中称赞刘墉说:“初闻领丹阳,官吏齐短脰(dòu)。光风吹一年,欢风极老幼。先声将人夺,苦志将人救。抗上耸强肩,覆下纡缓袖。”意思是说,刘墉到江宁后,对下属要求严格使其不敢耀武扬威,对百姓关爱拯其脱离水火,不怕得罪上司而怕百姓受苦。
  此后,刘墉历迁江西、陕西、江苏,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刘墉被授湖南巡抚,其官职全称是巡抚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各镇,兼理粮饷,驻长沙,兼理军民事务,成为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在湖南任期内,刘墉继续以前的作风,盘查仓贮,勘修城垣,整顿吏治,镇压反叛。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刘墉的政绩可谓斐然。《清史列传》上面说他:“在任年余,盘查仓库,勘修城垣,革除坐省家人陋习,抚恤武冈等州县灾民,至筹办仓谷,开采峒硝,俱察例奏请,奉旨允行。”将其所办大事都列举出来了。《湖南通志》也赞扬刘墉抚湘期间,所行诸事“民以为便”。
  乾隆四十七年,刘墉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命在南书房行走。当时和珅炙手可热,刘墉遂“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这又表现了刘墉为人和为官的另一面。刘墉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同时也是官场中人,他也要按照官场的规则做事,包括应付上级和同僚的圆滑趋避之术。大体说来,他任地方官、能够独当一面的时期,主要表现了清勤刚正的一面,“一时有阎罗包老之称”;入京以后,正好碰上和珅专宠于乾隆,擅弄威权,排斥异己,刘墉只好以静默自守,以滑稽模棱取容。
  刘墉刚入京的几年仕途还算顺利,做到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房总师傅,其间还处理了一件棘手的案子。这个案子的当事人国泰是山东巡抚,其父四川总督文绶是刘墉的老上级,更关键的是,国泰的后台就是乾隆皇帝的红人和珅。
  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御史钱沣参劾山东巡抚国泰专横,以向皇上纳贡的名义大肆搜刮钱财,下属历城、益都等几十个州县仓库亏空严重。乾隆皇帝对此事十分重视,责成和珅、刘墉等同钱沣一起前往核查。
  国泰,满洲镶白旗人,姓富察氏。国泰与和珅过从甚密,因此,和珅得到要查办国泰等的消息后立即派家人通风报信,使得国泰有了挪用其他款项填补亏空的时间。赴山东途中,和珅还以言辞威胁钱沣。据钱泳《履园丛话》记载,刘墉深知和珅与国泰的关系,因此常与钱沣密商对策。到山东历城县后,和珅说不用彻底核对,只要抽查几十个库就可以了,并且先起身回到住所。钱沣要求先封库,第二天彻底拆封。结果发现库里的银两“多系圆丝杂色银”,通过盘诘库吏得知,这些银两是从各商铺借来充数的。于是,出告示叫各商铺前来认领,“大呼曰:迟来即封贮入官矣”。于是商贾纷纷前来认领,库藏为之一空。
  在这件事上,刘墉自始至终支持钱沣,他的态度对于案情最终水落石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显然,刘墉支持钱沣,同时也就得罪了和珅。从这件事我们看到,刘墉仍不失其“刚正”。
  此后的几年里,刘墉似乎总是在犯错误,受指责,乾隆对他显然并不满意。乾隆五十二年初,刘墉因为漏泄他和乾隆帝关于嵇璜、曹文埴(zhí)的谈话内容,不仅受到申饬,而且失去了本应获授的大学士一职。
  乾隆五十二年八月,乾隆委托刘墉主持祭拜文庙。因他没有行规定的一揖之礼受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参劾。
  乾隆五十三年夏天,刘墉兼理国子监,发生乡试预选考试中诸生馈送堂官的事,被御史祝德麟-,结果刘墉受到处分。乾隆五十四年二月底至三月初,负责皇子教育的-房诸师傅因为连天阴雨没有入值,乾隆皇帝得知这个情况十分恼怒,时任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房总师傅的刘墉被责处得尤其严厉,降为侍郎衔,不再兼职南书房。乾隆皇帝还专门为此下了一道上谕,大意是说因为刘墉是大学士刘统勋之子,念及统勋为朝廷效力多年,才对刘墉加恩擢用。而刘墉在府道任上还算勤勉,及至出任学政就不再认真办事,在湖南巡抚任上官声也平常。入京为尚书,办事情更是一味模棱两可。我曲意优容,未加谴责,原以为他会感激圣恩,勤勉办事,不想竟然发生-房诸师傅旷工七日之久而刘墉置若罔闻之事。并说刘墉这样事事不能尽职,于国则为不忠,于父则为不孝,其过失甚大,实在不能宽恕。应当说,措辞相当严厉。
  乾隆五十八年,刘墉为当年会试主考官。因为安排失当,阅卷草率,违制和不合格的卷子很多。按规定,刘墉等至少要罚俸10余年。乾隆皇帝虽然作了宽大处理,刘墉还是被“严行申饬(chì)”。
  嘉庆元年,因为大学士一职空缺多时,破格增补户部尚书董诰为大学士,而资历更深的刘墉被排斥在外。而且在上谕中又一次批评刘墉“向来不肯实心任事”,并举例说,皇帝曾向刘墉询问新选知府戴世仪可否胜任,结果刘墉对以“尚可”。而戴本来十分庸劣,断难胜任。可见刘墉平日里对于铨选用人全未留心,只是以模棱两可之词敷衍塞责。要他“扪心内省,益加愧励”。
  嘉庆二年,授刘墉体仁阁大学士,但仍旧指责他“向来不肯实心任事,行走颇懒”,并说“兹以无人,擢升此任”,可见其评价。当然,以上两条嘉庆初年的上谕,代表的仍然是乾隆帝的意见。
  刘墉像是变了一个人,做人的棱角看不到了,做事的勤谨也看不到了,此期间的刘墉更多表现出的是滑稽和圆滑世故。清人笔记记载,一次在军机处吃饭,有同僚提起唐宋时宰相吃堂餐的故事,刘墉马上接口说:“但使下民无殿粪,何妨宰相有堂餐?”一座为之喷饭。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有一个颇具意味的细节:乾隆问和珅,你是做忠臣呢,还是作0臣?和珅答,我不做忠臣,也不作0臣,我要做的是让您高兴、逗您开心的弄臣。结果乾隆对和珅的回答很满意。这个情节很可能只是出于编剧的一种想像,但应当说,剧作家对乾隆心态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
  乾隆皇帝有一个“本朝无名臣”的理论,他说,因为朝廷纲纪整肃,本朝没有名臣,也没有0臣。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为了把所有荣誉归于圣主,大臣们所做的一切有利于百姓的事情,都是出于圣主的旨意。所以,他下令禁绝为地方官建德政碑、送万民伞之类为-扬名的活动。老年乾隆更是志得意满,炫耀自己的“十全武功”,权力欲和虚荣心越发膨胀,此时他的身边更不需要名臣,而只需要忠心办事、以皇帝的是非为是非的奴才。
  再加上当时朝堂上宵小环绕,和珅弄权,勾结党羽,把持朝政,排斥异己,正直之士很难有所作为。御史曹锡宝曾经想通过参劾和珅家奴刘全以达到惩办和珅的目的,结果反遭陷害,被革职。所以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当刘墉为地方官时还做了一些兴利除弊的事情,而到了皇帝的身边却反而无所建树,唯唯诺诺。也许从适应官场规则、保全自己的角度看,刘墉这样小错不断、屡遭申饬、弄得自己名誉扫地,未必不是聪明之举。
  在当时以滑稽方式为官的还大有人在。比如嘉庆帝的老师朱珪,也是如此。据说他晚年每逢门生、旧吏来看望,他所言皆不关政治,全为诙谐之语。
  这些以清正刚直著称的-尚且如此,当时官场风气可见一斑。乾隆皇帝聪明太过,使得大臣们只好装糊涂;乾隆皇帝好名太甚,使得大臣们只得“平庸”。这使人不禁联想到汉高祖刘邦与承相萧何之间的关系。萧何作为大汉第一功臣协助刘邦夺取天下后,继续兢兢业业地办事,清正廉洁地为官,因而在百姓中口碑极好。这使得刘邦很不放心,于是找借口将萧何抓了起来,虽然念及旧情最终又释放了萧何,但萧何出狱后汲取了教训,不再顾及名声,圈地、贪渎之事也颇做了几件。老百姓意见很大,也有人向刘邦告状,这下刘邦却一笑了之,不再追究。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刘墉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86岁。去世的当天,他还曾到南书房当值,晚上还开宴会招待客人,“至晚端坐而逝”。《啸亭杂录》记载,刘墉死时,说他“鼻注下垂一寸有余”,暗合佛语中的善于解脱之意。不管怎样,刘墉可算得上是无疾而终,寿终正寝。死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谕祭葬。
  历史评价
  《清史稿》:“墉工书,有名于时。”
  《湖南通志》:“(刘墉)政简刑清,吏民畏服。尝劝捐州县社仓谷凡十二万石,民以为便”。
  《诸城县志》:“(刘墉)砥砺风节,正身率属,自为学政知府时,即谢绝馈贿,一介不取,遇事敢为,无所顾忌,所至官吏望风畏之。”
  张维屏:“刘文清书,初从赵松雪入,中年后乃自成一家,貌丰骨劲,味厚深藏,不受古人宠拢,超然独出。”
  袁枚:“初闻(刘墉)领丹阳,官吏齐短脰。光风吹一年,欢风极老幼。先声将人夺,苦志将人救。抗上耸强肩,覆下纡缓袖。”
  萧一山:“以刘石庵墉、王惺园杰之纯谨,洪亮吉则讥为当场鲍老指刘,刚愎自用指王,余可知矣。嘉庆初年,刘以名相之子,继正揆席,王以先朝殊眷,恩宠有加,足与二人鼎立者,朱珪而已。”
  纪连海:“历史上的刘墉不是状元,也不驼背。他的官位确实数经起落,不过他并没有跟和珅斗一辈子。相反,历史上的刘墉虽然也是个清官,但在那个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他也做了一些随波逐流的事。”
 



刘墉相关清朝湖南巡抚(乾隆四十五年三月(1780年4月))

人物关系:
曾祖:
刘必显 (16001692)
爷爷:
刘棨 (16561718)
父亲:
刘统勋 (16981773) 清朝政治家
兄弟:
刘堪
侄子:
刘镮之 (?~1821) 清朝兵部尚书

3955

主题

1万

帖子

46万

积分

总版主

48,

Rank: 8Rank: 8

积分
468672

论坛贡献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9-16 10: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刘统勋(1698年—1773年),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今山东高密)人。雍正二年(1724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刘统勋官至宰相,为政四十余载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等方面均有显著政绩。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猝逝于上朝途中,乾隆皇帝闻讯慨叹失去股肱之臣,追授太傅,谥号文正。
  书香门第
  刘统勋,字尔钝,号延清,祖籍山东诸城(今高密),康熙三十八年(1698年)出生于陕西羌州。父亲刘棨是康熙朝进士,生刘统勋时担任羌州知州,后调任四川布政使。刘统勋的祖父刘必显也是进士出身,曾任户部广西司员外郎。刘统勋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得到良好的教育。
  初入仕途
  刘统勋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中举人,雍正二年(1724年)考取进士,被翰林院选为庶吉士,担任编修。雍正时期,刘统勋历任南书房行走、上 书房行走和詹事等职务。
  乾隆元年(1736年),皇帝将刘统勋提拔为内阁学士,跟随大学士嵇曾筠到浙江学习海塘工程和治水之法。乾隆二年(1737年),刘统勋升任刑部侍郎,留在浙江继续工作,翌年返还京城。乾隆四年(1737年),刘统勋因母亲病逝而辞官回家守孝。
  直言敢谏
  乾隆六年(1739年),刘统勋守孝期满,被朝廷任命为都察院左都御史,负责监察朝廷官员言行。 不久后刘统勋向皇帝上疏,参奏大学士张廷玉和尚书讷亲,称:“大学士张廷玉历经三朝重用,名望很盛,但晚年实在应当谦谨些,外面对他的责备已经很多。有舆论说现在缙绅望族里,张、姚两姓占据一半,他们互相通婚,为官举荐时互相包庇。请皇上三年内不要提拔重用张廷玉。”又称:“尚书讷亲管辖吏部和户部,部中议论大事,讷亲说什么别人必须执行,完全没有心存谦诚、集思广益。请皇上给予他批评,让他反省改正错误。”
  两个奏章呈上后,乾隆答复道:“朕认为张廷玉和讷亲如果不擅自作威作福,刘统勋必不敢上这样的奏章。大臣责任重大,原本就不能避免别人的指责。听到别人指出缺点应当高兴,这是古人所崇尚的。如果心存不快或嫌怨,那就没有大臣的气度了。”随后乾隆将两人革职,并将刘统勋直言敢谏的奏疏公开给众臣看,刘统勋由此名闻朝野。
  治水能臣
  乾隆十一年(1746年),刘统勋出任漕运总督,开启了自己督修河道、治理水患之路。乾隆十三年(1748年),刘统勋与大学士高斌巡查山东赈灾情况,并勘察河道。当时运河涨水很快,刘统勋上疏请求通过濬聊城引河分流,将运河之水引出大海。并下令将德州哨-和东平戴村两处堤坝的高度降低,秋天后又将沂州江枫口两处堤坝的高度提升,使得河水有所阻截,防止了溃坝和水灾。不久后刘统勋升任工部尚书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后又调任刑部尚书。
  乾隆十八年(1753年),江南邵伯湖减水二闸和高邮车逻坝决口,刘统勋与尚书策楞前往视察,查出河道官员账目亏空、延误治河,据实上奏。河道总督高斌和协办河务巡抚张师载被撤职,-钱款的官吏遭到严惩。同年九月,铜山小店汛河决口,刘统勋又查办出一批-渎职的官吏,上疏将-的官员李焞和张宾处死,并亲自驻守铜山监督塞河,直到十二月工程告结。
  乾隆十九年(1754年),刘统勋升任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得到赏赐孔雀花翎。乾隆命他巡视巴里坤和哈密驻兵,负责筹办军营、官兵和马驼粮饷,刘统勋忠于职守。此后遇到睦尔撒纳(回部首领)出兵扰乱新疆伊犁,定西将军永常-退师巴里坤。因赞同永常退兵哈密,刘统勋直言上奏请求舍弃巴里坤改为退守哈密,置空城以避敌锋。皇帝看后责备刘统勋附和永常,是置军威于不顾,下令将刘统勋和永常革职押解回京。不久后敌军败,乾隆怒息,认为主要责任在将军永常,刘统勋虽然进谏不当,但比起缄默不言的人忠心可恕,决定从宽免罪,补授刑部尚书。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六月,铜山县孙家集黄河漫溢,河务总督富勒赫因无能被撤职,刘统勋暂代其职,督促修筑堤坝事宜,至到冬天得以竣工。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秋天,河南祥符和杨桥等处黄河漫溢,水退后需要修筑堤坝,河道官吏却以修坝的干草不够为托辞百般怠工。刘统勋知道当中肯定有问题,微服私访,发现有大小车数百辆满载干草,捆好后却被搁置,旁边则有人哭泣。刘统勋上前询问,回答说官吏索贿不成、拒而不收。于是刘统勋将当事官吏捆起论罪,称要处斩,后因巡抚等人求情才免除一死,结果干草一晚上就全收上来了,一个月后工程完毕。
  此后,刘统勋还曾于乾隆二十七年、三十二年和三十四年受命疏通运河水道,治水之功深得乾隆赞赏。
  皇帝股肱
  乾隆十七年(1752年),刘统勋进入帝国的核心权力机构,担任军机处行走,从此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下旨修纂《西域图志》,由刘统勋、傅恒、褚廷璋、何国宗等负责。刘统勋亲率测绘队历经艰难险阻踏遍天山以北地区,远涉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吹河、塔拉期河,获取了大量实地测绘资料,乾隆二十六年书成。《西域图志》成为后来新疆地图的蓝本。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5月,云南巡抚郭一裕怂恿总督恒文购买金铜制作禁物,刘统勋受命前往调查。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2月,西安将军都赉克扣军饷,刘统勋再受皇帝钦命查案,又会审山西归化将军保德侵吞公款案,皆如实向皇帝奏明,深得乾隆的信任。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刘统勋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兵部事务。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升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尚书房总师傅、殿试阅卷大臣。乾隆三十年(1765年)任东阁大学士、国史馆总裁。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刘统勋七十大寿,乾隆皇帝亲笔御赐“赞元介景”四字匾额。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任《四库全书》总裁官。
  操劳猝逝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十六日,刘统勋赴紫禁城早朝,行至东华门外时,轿内忽然倾斜,抬轿人拉开轿帘发现刘统勋双目紧闭。乾隆听说后赶忙派御前大臣福隆安携药赶往救治,但刘统勋已经故去。乾隆皇帝亲往吊唁,到刘统勋家门口时发现门楣窄小、家居简朴,为之感动。回宫尚未进乾清门,乾隆就忍不住涕泣,对群臣说:“我失去了一位得力助手”,“刘统勋不愧是真宰相”,还亲自作挽联和怀旧诗,将刘统勋列为五阁臣之一,追授太傅,赐谥号文正。
  第二年,刘统勋归葬家乡山东诸城白家庄祖坟,沿途二十里以内文武官员均至柩前吊祭。
  主要成就
  自古以来漕运和治水都是国家大事。刘统勋自乾隆元年(1736年)随大学士嵇曾筠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到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受命勘察疏通运河,前后督修河道、治理水患长达三十余年。期间始终秉公办事,惩治-污吏,为国家挽回损失。同时兴利除弊,按期完成堤坝运河的修筑维护,为帝国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可谓治世能臣。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3955

主题

1万

帖子

46万

积分

总版主

48,

Rank: 8Rank: 8

积分
468672

论坛贡献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9-16 09: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诸葛丰,字少季,琅琊诸县(山东诸城)人,西汉官员,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先祖。 诸葛丰自幼聪慧,读经阅史,曾为御史大夫贡禹属官,后荐举为文学侍御史。汉元帝时,曾授其为司隶校尉,继而长为光禄大夫。他性情刚正不阿,对-污吏、专事阿谀奉承之小人恨之入骨。后因弹劾权臣,皇帝不允,被降为城门校尉。不久被免官,贬为庶人,后老死家中。
  人物生平
  刚直有节
  诸葛丰,字少季,琅琊诸县(山东诸城)人。因通晓经术而做郡文学,以特别刚直而闻名。贡禹任御史大夫时,任命诸葛丰为属官,并推荐他为侍御史。后汉元帝提拔诸葛丰做司隶校尉,他侦察揭发没有回避任何人,京师人送了他个俗语:“间何阔,逢诸葛。”汉元帝欣赏他的高尚节操,提升他为光禄大夫。
  始失符节
  当时侍中许章凭外戚亲属关系位尊,为君王所亲近。奢侈淫逸不守法度,他门下宾客犯法,都与许章相勾连。诸葛丰考察并弹劾许章,准备上奏他的事情,恰逢许章私自外出,诸葛丰停下车举起符节诏许章说:“下车!”打算拘捕他。许章处境困迫,急忙赶着车子逃去,诸葛丰追赶他。许章趁势跑进宫门,向汉元帝乞求哀怜,诸葛丰亦向汉元帝上奏许章不法,汉元帝便下令收回诸葛丰的符节。从诸葛丰开始,历史上的司隶校尉不再掌握符节了。
  上 书皇帝
  诸葛丰上 书推辞说:“臣丰低能胆小,文不足以鼓励他人从善,武不足以捉拿-。陛下不估量臣能否任命为司隶校尉,没有什么效劳表现,又提高臣的职位任光禄大夫,官位高了职责也重了,不是臣应当在的位置。又被年岁衰暮逼迫,常担心有一天会忽然死去,没有什么来报答皇上的厚恩,使评论是非之士和讽谏之臣没有补益,长久地得到一个白吃饭的名声。所以常常希望抛弃性命,不待时机就斩奸臣之首,悬在都市,把他罪恶写在简牍上,使四方人知道干坏事的处罚,然后退下来被斧钺斩首,实在是臣心甘情愿的。仅凭布衣之交,尚且还有结为生死与共的朋友,今凭四海之大,竟无为节操和友谊而伏死的大臣,都苟合曲从讨好,循私挠法相互包庇,顾私门利益,忘记国家政事。-污秽之气上感于天,因此灾异屡现,百姓贫困。这是臣下不忠的结果,臣实在以此为耻不止。凡是有人情的莫不想安存而恶危亡的,然而忠臣正直之士不逃避祸患的,的确是为国君啊。今陛下如天覆地载一样,于物没有不容纳的,派尚书令尧赐臣丰书说:‘司隶侦察揭发不守法纪,奖善惩恶,不能独断专行,避免出现无事不达于和谐的境界,顺从经术意思。’真是恩深德厚,臣丰顿首幸运得很。臣私下非常愤懑,希望赐予臣清闲,望陛下裁决。”汉元帝没有应允。
  免官为民
  此后,诸葛丰的意见更加不被汉元帝所采纳,于是他又-说:“臣听说伯奇为人孝顺却被父亲抛弃,伍子胥忠心却被国君杀害,鲁隐公慈爱却被弟弟杀死,叔武(春秋时期卫国公子,卫成公之弟,后被兄卫成公所杀)尊敬兄长却被哥哥杀戮。凭这四子的高尚行为,屈平的才能,然而还是不能使自己表白反而被杀戮,难道这些还不足以昭示世人吗?如果让臣杀身来治国,被诛来显扬国君,臣的确愿意。惟独怕没有补益,却被众多的-之人所排斥,让谗夫得逞,正直之路被阻塞,忠臣丧气,智士塞口,这是愚臣所惧怕的事啊。”
  诸葛丰于同年春夏之际,遭捕判罪,在位的官员多议论他的不是。汉元帝调诸葛丰为城门校尉,诸葛丰-告光禄勋周堪、光禄大夫张猛。汉元帝却认为诸葛丰不正直,乃下诏御史:“城门校尉诸葛丰,前与光禄勋周堪、光禄大夫张猛在朝之时,屡次称赞周堪、张猛之美。诸葛丰前任司隶校尉,不顺应四季,治理法度,专作苛暴,来获取虚威,朕不忍心交法官审讯,让他做城门校尉。他不内心反省自己,却反怨周堪、张猛,来求报怨,告案无证之辞,暴扬难验之罪,恣意毁人声誉,不顾前言,真是特别不忠实的人。朕可怜诸葛丰年纪老了,不忍心加刑,就把他免官做庶人吧。”诸葛丰就这样被免官,贬为庶人,后老死家中。
  历史评价
  班固《汉书》:①“以明经为郡文学,名特立刚直。”; ②“诸葛、刘、郑虽云狂瞽,有异志焉。孔子曰:‘吾未见刚者。’”
  史书记载
  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七·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
  子嗣后裔
  诸葛珪,东汉太山郡丞。
  葛玄诸葛珪弟,原为袁术所署东汉末年的豫章太守。后为刘表的属吏。
  诸葛瑾,诸葛珪子,东汉末及三国时东吴重要谋士,官至大将军。
  诸葛亮诸葛瑾弟,东汉末及三国时政治家和军事家,蜀汉丞相。
  诸葛均,诸葛亮弟,蜀汉长水校尉。
  诸葛诞,诸葛亮堂弟,曹魏征东大将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55

主题

1万

帖子

46万

积分

总版主

48,

Rank: 8Rank: 8

积分
468672

论坛贡献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9-16 09: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翟銮(1478~1547),字仲鸣,明中期大臣,祖籍诸城,洪武初移居京师。1505年(弘治十八年)举进士,授庶吉士,正德初改编修,继为刑部主事,进为侍读。嘉靖初,升为礼部右侍郎。1527年(嘉靖六年)升为内阁大学土,以吏部左侍郎入值文渊阁,皇帝亲赐银章一枚,文曰“清谨学士”。内阁大臣杨一清、桂萼、张璁先后去职,他独掌内阁事务两月余。后因母死,回乡守灵3年。复起后,以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巡视北部边防,诸边文武将吏皆受其节制,且赍50万两白银犒边。回京后以原官入阁。1542年《嘉靖二十一年》,大学士夏言罢职,他继为内阁首辅,而实权远处于严嵩之下。受严嵩暗算,罢职为民,初居政府,颇为廉洁;后以诸边文武所遗,贿赂宦官,声誉顿衰。后死于家,穆宗时复其职,谥“文懿”。
  弘治十八年(1505年)举进士,授庶吉士。正德初,改编修,继为刑部主事,进为侍读。嘉靖初,升为礼部右侍郎。嘉靖六年(1527年)升为内阁大学土,以吏部左侍郎入值文渊阁,皇帝亲赐银章一枚,文曰“清谨学士”。内阁大臣杨一清、桂萼、张璁先后去职,他独掌内阁事务两月余。
  后因母死,回乡守灵3年。复起后,以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巡视北部边防,诸边文武将吏皆受其节制,且赍50万两白银犒边。回京后以原官入阁。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大学士夏言罢职,他继任内阁首辅,而实权远处于严嵩之下。受严嵩暗算,罢职为民,初居政府,颇为廉洁;后以诸边文武所遗,贿赂宦官,声誉顿衰。后死于家,明穆宗时复其职,谥号“文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55

主题

1万

帖子

46万

积分

总版主

48,

Rank: 8Rank: 8

积分
468672

论坛贡献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9-16 10: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赵明诚(1081-1129),字德甫(或德父),山东诸城龙都街道兰家村人,宋徽宗崇宁年间宰相赵挺之第三子。
  
赵明诚致力于金石之学,可谓幼而好之,终生不渝。他曾自谓:“余自少小喜从当世学士大夫访问前代金石刻词。”(《金石录》序) 。与李清照结婚后,赵明诚对金石学志趣更是有增无减,日趋痴迷,有“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金石录后序》) 。屏居青州与出守莱州、淄州时期,是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相濡以沫共研学问的最美满的时期,也是赵明诚金石事业最有成就的时期。
  从大观二年(1108年)至宣和三年(1121年),赵明诚曾四游仰天山,三访灵岩寺,一登
泰山顶。或题名,或拓片,获得了大量的碑文资料。经过多年的亲访广集,在李清照帮助下,赵明诚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这是一部继欧阳修《集古录》之后, 规模更大、更有价值的研究金石之学的专著。著录所藏金石拓本,上起三代下及隋唐五代,共2000种。《金石录》30卷。前10卷为目录,按时代顺序编排;后20卷就所见钟鼎彝器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石刻文字,加以辨证考据,对两《唐书》多作订正,是研究古代金石刻必资之书,也是必读之书。
  一日,赵明诚与李清照从兄
李迥外出游玩,在元宵节相国寺赏花灯时与李清照相识。赵明诚早就读过李清照的诗词,本已赞赏不已,此时一见,便产生了爱慕之意。赵明诚回去后,便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的字谜方式,委婉地向父亲谈及此事。赵挺之恍然大悟,便派人去向李清照求亲。
  婚后二人感情和谐,以收集金石字画作趣。后因政治因素,赵氏亲属-隐居乡里,赵明诚和李清照来到
青州定居下来。赵家由显贵变成了普通百姓,对他们而言,却是因祸得福。他们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金石、字画和古玩上。赵氏夫妇每得一本奇书,便共同勘校,整理题签,得搭配书画器物,便仔细把玩,互相给予评价。同时,夫妇二人在饭后还时常坐在归来堂中烹茶。两人指着满屋的书籍互相拷问对方,猜中的人先饮茶。以此为乐。一次,赵明诚出外未归,李清照曾作《醉花阴》一词寄给丈夫告知自己的心情,赵明诚读后,赞叹不已。却又想胜之,便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天,最后得与词五十首,中夹杂李清照的词。叫人评鉴,友人陆德夫品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忙问是哪三句,陆德夫回答后,赵明诚不禁哑然。原来正是李清照的“莫道不0,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由此更钦佩妻子的才学。
  靖康二年三月,赵明诚因奔母丧先南下金陵,任
江宁知府。这时李清照已返回青州,整理归来堂中的金石文物,准备与南下的赵明诚会和。最后经挑选装车15车,其他没带走的东西便锁在10余间
  赵明诚《金石录》
  赵明诚《金石录》
  屋子里。但时局变乱,她离开没多久,青州就发生了兵变,她家毁于兵祸,令人痛心。
  赵明诚只做了一年的
江宁知府便因为失职而罢了官。建炎三年(1129)二月,御营统治官王亦叛乱,此事被下属察觉,并做了汇报,当其并没有把它放在心上,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下属自行布阵,在夜晚之时,成功击败王亦。天亮时,下属前去找寻赵明诚。却发现他早就利用绳子从城墙上逃跑了。
  叛乱被定之后,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虽然并无争吵,但往昔的鱼水和谐已经一去不返,她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
  不久,赵明诚又接命前往
湖州上任。赵、李分别时,局势更糟。李清照也知道,夫妻分别,随时都可能遭遇兵祸。而丈夫在兵变中的懦弱也在她心中留下了阴影,于是她更担心自己保护不了如此多的物件,于是便问赵明诚,若真发生不测,那该如何是好?当时赵明诚说,若逢不测,先丢辎重,再抛弃衣物,然后依次是书册、卷轴和古器,而夫妇二人所收藏的最为珍贵的《赵氏神妙帖》不能失去,若非万不得以,只能与李清照共存亡。
  1129年,他们向
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两人相对无语气氛尴尬。行致乌江,站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激荡。面对浩浩江水,随口就吟诵出了《夏日绝句》。赵明诚站在她身后,闻听之后愧悔难当,深深自责。从此便郁郁寡欢一蹶不振,不久便急病发作而亡。
  1129年,赵明诚病卒于建康(
南京) ,一段将近三十年的美满姻缘就此落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55

主题

1万

帖子

46万

积分

总版主

48,

Rank: 8Rank: 8

积分
468672

论坛贡献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9-16 10: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赵挺之(1040—1107)
  北宋大臣。字正夫,密州
诸城(今属山东)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石林燕语》卷三),为登、棣二州教授,通判德州。元祐初,召试馆职,为秘阁校理,迁监察御史。元祐四年(1089),坐不论蔡确,出通判徐州,移知楚州。入为国子司业,历太常少卿,权吏部侍郎,除中书舍人、给事中。徽宗即位,为礼部侍郎,拜御史中丞。力主绍述之说,排击元祐诸臣不遗余力。崇宁元年(1102),由吏部尚书拜右丞,进左丞、中书门下侍郎。五年(1106),进拜尚书右仆射(《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一)。既相,与蔡京争权,屡陈蔡京0恶。大观元年(1107),蔡京再相,赵挺之罢相,授佑神观使(同-卷一二)。未几,卒,年六十八,赠司徒,谥曰清宪。《全宋诗》卷八七五录其诗三首。《全宋文》卷二一〇七收其文十七篇。事迹见《东都事略》卷一〇二、《宋史》卷三五一本传。
  儿子为:
赵明诚,儿媳为:李清
  赵挺之,字正夫,密州
诸城人。进士上第。熙宁建学,选教授登、棣二州,通判德州。哲宗即位,赐士卒缗钱,郡守贪耄不时给,卒怒噪,持白梃突入府。守趋避,左右尽走。挺之坐堂上,呼问状,立发库钱,而治其为首者,众即定。魏境河屡决,议者欲徙宗城县。转运使檄挺之往视,挺之云:“县距高原千岁矣,水未尝犯。今所迁不如旧,必为民害。”使者卒徙之,财二年,河果坏新城,漂居民略尽。
  召试馆职,为秘阁校理,迁监察御史。初,挺之在德州,希意行市易法。
黄庭坚监德安镇,谓镇小民贫,不堪诛求。及召试,苏轼曰:“挺之聚敛小人,学行无取,岂堪此选。”至是,劾奏轼草麻有云“民亦劳止”,以为诽谤先帝。既而坐不论蔡确,通判徐州,俄知楚州。
  入为国子司业,历太常少卿,权吏部侍郎,除中书舍人、给事中。使辽,辽主尝有疾,不亲宴,使近臣即馆享客。比岁享乃在客省,与诸国等,挺之始争正其礼。
  徽宗立,为礼部侍郎。哲宗祔庙,议迁宣祖,挺之言:“上于哲宗兄弟,同一世;宣祖未当迁。”从之。拜御史中丞,为钦圣后陵仪仗使。
曾布以使事联职,知禁中密指,谕使建议绍述,于是挺之排击元祐诸人不遗力。由吏部尚书拜右丞,进左丞、中书门下侍郎。时蔡京独相,帝谋置右辅,京力荐挺之,遂拜尚书右仆射。
  既相,与京争雄,屡陈其0恶,且请去位避之。以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宫使留京师。乞归
青州,将入辞,会彗星见,帝默思咎徵,尽除京诸蠹法,罢京,召见挺之曰:“京所为,一如卿言。”加挺之特进,仍为右仆射。京在崇宁初,首兴边事,用兵连年不息。帝临朝,语大臣曰:“朝廷不可与四夷生隙,隙一开,祸拿不解,兵民肝脑涂地,岂人主爱民恤物意哉!”挺之退谓同列曰:“上志在息兵,吾曹所宜将顺。”已而京复相,挺之仍以大学士使佑神观。未几卒,年六十八。赠司徒,谥曰清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55

主题

1万

帖子

46万

积分

总版主

48,

Rank: 8Rank: 8

积分
468672

论坛贡献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9-16 10: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张择端(Zhang Zeduan,1085年 --- 1145年),字正道。汉族,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画家,艺术大师。他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世界名画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描绘当年汴京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真实生动,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的优秀风俗画。经过近千年的漫长岁月,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人物生平
  张择端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他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清明上河图》作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另外,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署名“张择端”的小幅《西湖争标图》,系委托之作,该作品已经转到天津博物馆。《清明上河图》尚存,是《东京梦华录》、《圣畿赋》、《汴都赋》等著作的最佳图解,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不只继承发展了久已经失传的中国古代风俗画,尤其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
  张择端,北宋末年著名的画家。对于张择端的身世,史书上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千百年来一直是个难解之谜。有关《清明上河图》及作者的资料只有71个字的信息,这些信息就是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后面第一个题跋者,金代人张著的跋文。跋文全文如下:“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
  金人张著用行楷在《清明上河图》后面写下的这71个字的跋文,距北宋灭亡仅五十八年,张著的题跋是关于张择端身世最早的记载,也是世上惟一的记载(可称为孤证)。后世有关《清明上河图》及作者的依据皆源于这71个字。 金人张著的题跋确实是最有价值的史料,也是对张择端身世最权威的记载。张著本人也没有确切的生卒年记载,《中州集》卷七有这样的文字记载:“著,字仲扬,永安人。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以诗名,召见应制,称旨,特恩授监御府书画。” 可知张著为《清明上河图》作跋,是在其进入金内府的前19年,当时张著应该比较年轻。
  张著的跋文中所记张择端和作品的介绍,是引自《向氏评论书画记》一书。《向氏评论书画记》一书是最早著录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的信息。可惜《向氏评论书画记》一书已失传,我们只能从张著的跋文中,知道一些有关《清明上河图》和张择端的一点情况,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才由此传名于后世。
  在没有其它可靠的、新的资料之前,我们也仅能从张著的这71个字题跋里了解有关《清明上河图》及作者了。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814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九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艺术成就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稀世奇珍,画之瑰宝。它用现实主义手法,全景式构图, 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王都开封汴京时的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习俗风情。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构图起伏有序,其笔墨技巧,兼工带写,活泼简练,人物生动传神, 牲畜形态,房舍、舟车、城郭、树木桥梁,、河流、无一不至臻至妙,称得上妙笔神工。综数我国古代绘画,多有那种士大夫的孤芳自赏,实难找到类似“清明上河图”这样不惜以大量的笔墨,描绘数以百计的民众市俗生活与商业经济活动,将民众置于主人翁地位,并加以正确地艺术概括,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是不多见的,就是在现代绘画中也是罕见的。此画的第一位收-是宋徽宗,是他用瘦金体亲笔在画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55

主题

1万

帖子

46万

积分

总版主

48,

Rank: 8Rank: 8

积分
468672

论坛贡献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9-16 10: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师丹(?~公元3年),字仲公,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西汉大臣、政治家。哀帝时曾提出“限田限奴”的主张,以缓和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后因贵族官僚反对,未能实行。
  师丹师事匡衡,研治《诗》,举孝廉为郎。元帝末,为博士,因事免官。汉成帝建始年间(公元前32—前29年),州举茂材,复补为博士,出为东平王太傅。后经丞相方进、御史大夫孔光的举荐,入朝任光禄大夫,不久又为少府、光禄勋、侍中,很受成帝的尊敬和重用。成帝末年,立定陶王为皇太子,任师丹为太子太傅。定陶王继位后,师丹为左将军,赐爵为关内侯,领尚书事,不久又代王莽为大司马,封高乐侯,以后又升为大司空,位居三公,甚得信任。
  西汉末年,政治腐败。豪强大族,贵族官僚、富商大贾倚仗其政治、经济特权,疯狂兼并土地,强占民田,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或依附豪强地主,忍受着“收太半之赋”的残酷剥削;或沦为官私奴婢,过着“与牛马同栏”的悲惨生活,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师丹辅政不久,就联合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等部分大臣提出限制豪强大族兼并土地,畜养奴婢的限田限奴的“救急”方案。他们在上哀帝的奏疏中建议:“诸侯王列侯皆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公主名田县道,及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顷。诸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关内侯、吏民三十人。期尽三年,犯者没入官”(《汉书·师丹传》,下引同)。这一主张刚刚提出后,“时田宅奴婢,贾(价)为减贱”,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因以外戚丁、傅和宠臣董贤为代表的勋贵宠臣对此皆以为“不便”,哀帝便下诏“且须后”,这个改革方案便被搁置起来,成了一纸空文。
  哀帝原即定陶王,是成帝同母兄弟的儿子。哀帝即位后,尊成帝母为太皇太后,成帝赵皇后为皇太后,而哀帝的祖母傅太后与母丁后仍住在定陶,仍以哀帝之父定陶共王的身份定其称号。这时高昌侯董宏上 书言傅太后与丁后宜同样尊为太皇太后和太后。哀帝把这个意见下放给大臣们讨论,当时任左将军的师丹及其他一些大臣坚决反对,认为尊卑之礼、人伦之序是统治者赖以统治的基本原则,是万万不可破坏、更改的。根据母从子、妻从夫的原则,傅太后与丁后的名号已定,再改称尊号就破坏了尊卑之礼,人伦之序,这是万万不可以的。
  师丹的主张大大得罪了当时实际操纵朝廷大权的傅太后。不久,师丹被降为关内侯,几个月后又被免为庶人,师丹于是闲居乡里数年。
  平帝即位后,新都侯王莽下令挖开傅太后、丁太后的墓,宣布剥夺其原来的尊号,废为平民。师丹被重新赐爵为关内侯,不久又根据太皇太后的提议,加封师丹为义阳侯。不久,师丹病逝,谥节侯。
  师丹虽身处末世,但能“端诚于国,不顾患难”,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汉政权统治为己任,不失为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55

主题

1万

帖子

46万

积分

总版主

48,

Rank: 8Rank: 8

积分
468672

论坛贡献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9-16 10: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樊崇(?—公元27年),字细君,琅邪(今山东诸城)人。新莽末年著名农民起义领袖、赤眉军首领。他英勇善战,富有谋略,使赤眉军由最初的百余人,发展到上百万人,与绿林军一样,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两支农民起义武装。他率部同绿林军一道,血战六年,推翻了以王莽为首的封建王朝,摧毁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绝大部分封建政权,写下了农民战争史上令人瞩目的一页。
  始建国元年(9年),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儿王莽,代汉建立新朝,开始了历史上有名的新莽残酷统治。他推行“王田制”、王田奴婢政策、“五均六管”法等一系列所谓“新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人民负担,加上连年征战、灾荒频仍,到了天凤元年(14年),已经是“缘边大饥,人相食”了。王莽的-加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天凤元年,山东琅邪海曲(今日照境)吕母起义,聚众数万人;天凤四年(17年),湖北新市(今京山县境)王匡、王凤“绿林军”起义,不久即发展到5万人。在这种形势下,天凤五年(18年),樊崇在城阳国的莒(今莒县)聚众百余人起义。他自号“三老”,率部转战泰山,不断袭击官军,队伍发展至万余人,不久,琅邪人逄安、东海人徐宣等相继起义,率队归附,前后不足一年时间,樊崇领导的起义队伍就扩大到数万人。他们规定了简单明了的纪律:“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他们也没有繁文缛节,“以言辞为约束,无文书、旌旗、部曲、号令”(《后汉书·刘盆子传》,下引同),所定官位、爵号也沿用西汉时期最低级的地方小吏的名份,“其中最尊者号三老,次从事,次卒史,泛相称曰巨人”。表现了农民起义的纯朴而简单的目的。
  樊崇起义后,先后与王莽探汤侯田况、太师羲仲景尚等所部多次大战,歼敌万余人。地皇二年(21年),王莽派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等率10多万官军围剿起义军。樊崇率部迎战。因怕起义军与官军混在一起不易识别,樊崇下令义军士兵一律将眉毛染成红色,从此,便有了“赤眉军”。当时,赤眉军军纪严明,而王匡、廉丹的官军却四处掳掠百姓,关东地区民众都心向着赤眉军,“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的歌谣到处传唱。两军交战后,王匡、廉丹的官军被打得四处溃逃,死伤万余人。赤眉军乘胜猛追,于无盐(今汶上境)再次激战,杀死廉丹,赶跑王匡,消灭官军10多万。此后,樊崇挥师南下,连攻彭城(今江苏徐州)、沛郡(今安徽濉溪)、汝南(今河南上蔡)、陈留(今河南开封)等地,-连捷。接着,再向东下鲁城(今山东曲阜),向西破濮阳(今河南今县)。前后5年,樊崇率赤眉军艰苦奋战,基本上消灭了王莽新朝在华东、中原的主力部队,为推翻新莽王朝做出了贡献。
  刘玄更始元年(23年),王莽新朝灭亡,更始皇帝刘玄在绿林军的拥立下即位并迁都洛阳。不久,刘玄就派使招降樊崇和赤眉军。樊崇表示归附更始政权,与20多名赤眉军领袖在洛阳受封列侯。赤眉军也与更始官军联合作战,连获大捷,兵力扩大到30营、30多万人。但是,随着政权的稳固,刘玄开始背叛拥其为帝的农民起义军,并派兵袭击赤眉军后方,樊崇遂与刘玄政权决裂。他决定立15岁的汉宗室刘盆子为帝,自号建世。更始三年(建世元年,25年),赤眉军建立了以刘盆子为皇帝的政权,樊崇被任为御史大夫。同年九月,赤眉军攻下长安,处死刘玄,刘盆子入居长乐宫,樊崇率百万大军据守长安大街小巷。一时间,兵士欢欣,百姓鼓舞,到处都是升平景象。然而,这种状况只维持了极短的时间。几乎与赤眉军建立政权同时,汉宗室、南阳豪族刘秀也建立了东汉王朝,称光武帝。他不仅大肆纠合地主、贵族势力,而且分化、削弱农民起义队伍。光武帝建武二年(26年),在刘秀与地方贵族的-和连年战争破坏下,长安粮绝,境况困苦。赤眉军士兵多是山东人,此时思乡心切,而且纪律也日益涣散,事故迭出。为了摆脱困境,樊崇决定率军离开长安。
  建武二年十二月,赤眉军在与汉将邓禹、汉中延岭、更始将军李宝所部连续苦战后,仅以20万人突出长安东返。第二年三月,樊崇率军进抵湖(今河南灵宝境)、崤底(今河南渑池境),遭到了刘秀派遣的大将邓禹、冯异的接连攻击,损失惨重。接着,在宜阳又遭到刘秀亲自率领的大军的截吉,大部被歼,刘盆子、樊崇等-投降,赤眉军的-斗争,也因此而告失败。同年,樊崇和赤眉军首领逢安等再度起义,结果失败被杀。樊崇死了,然而他那敢于-封建剥削和压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赞扬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55

主题

1万

帖子

46万

积分

总版主

48,

Rank: 8Rank: 8

积分
468672

论坛贡献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9-16 10: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李澄中(1629.8.7—1700.6.22)字渭清,号雷田,又号渔村、怡堂,晚号“秋水老人”、“艮斋老人”。山东诸城箭口镇辛庄子村人,后迁居县城超然台下。诸城无忌李氏十世祖。康熙版《东武李氏族谱》主修人。生于明思宗崇祯二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年七十二岁。清初著名文人、史学家、诗人、藏书家。一生著作颇丰。其诗、赋墨迹部分珍藏于诸城市博物馆。
  李澄0生于明末诸城李氏书香之家。祖父
李旦,万历丙子科举人,官至山西蔚州知州、平凉府同知;父李凤郊,字兆文,18岁为秀才,恩赠翰林院检讨;母邱氏,明吏部尚书邱橓孙女;兄李敬中,1679年进士;李述中及弟李用中为秀才。家族先后出仕为官者众多。
  少年时期
  澄中少颖异,7岁入学,10岁时能背诵六百多首古诗词,出口成章,下笔成文,14岁在诸城普庆张氏“放鹤园”就读私塾,16岁应童子试,19岁为生员。20岁时始学诗。23岁那年,其父李凤郊(凤郊有4个儿子,惟澄中步入仕途。)宴请诸城名士丁野鹤(
丁耀亢,号野鹤),丁耀亢读了李澄中的诗兴奋地说:“异日当成名”。(李澄中与丁耀亢是同乡,而且两家还有三世通家好的交情。丁耀亢对小自己30岁的李澄中很是看重,对其性格及文学才华相当赏识和信赖。丁耀亢早年和李澄中、丘石常(邱石常,号海石)等五人修“鸡豚社”,丁耀亢辞官归隐后,和李澄中关系尤其密切,丁耀亢诗集《听山亭草》有许多作品记载了两人的忘年之交。)李凤郊鼓励澄中努力为之,将为他刊印诗集。
  23岁乡试中副卷,27岁学作赋,博览群书,潜心研修,经知县
吴西滠考试,得生员第一名,后经督学戴岵瞻、知县陈汉星、督学施愚山等人多次考核,逢试必冠。深得诸城名流的称赞,本地文士都称李澄中为奇才。
  科举不第使澄中益厌科举,专心于学诗,他以魏、唐诗为宗,诗艺大长。澄中与海上名士
刘子羽(刘翼明,字子羽)结为忘年交,时常以诗相切磋;后又与来放鹤园的诸多名士,像乐安李象先、寿光安致远、益都杨涵等人相友善。同时,他还与海内南北文士相唱和,诗学更进一步。此时,澄中与诸子弟游沂山、冶源、穆陵关等名胜,开阔眼界,陶冶情操,诗意更为广阔。后来,澄中又转学赋,其赋更为人赏识,名冠诸城。
  1661年,
青州兵备副使周亮工闻其名,写信诚招澄中去青州府任职,澄中不赴。这年周亮工游历诸城,亲自拜访澄中,并索其诗《海鸥》和《鹩(冥鸟)》。读后,周亮工仰天拍案道“有诗与赋如此,而不名于世,岂非持文柄者之咎哉”。周亮工回青州后,立即请乐安李焕章寿光安致远安丘张贞和澄中到青州,讲业于真意亭,李焕章、安致远、张贞专攻古文,而澄中则诗、赋俱精,周亮工深为叹服,此四人,世成“真意亭四君子”。自此,澄中的诗、赋流传于大江南北。
  1671年同乡诸文士赵清、徐田、
张衍和张侗兄弟等,幕澄中大名,邀请其入卧象山(九仙山),探石屋,放浪山水间,隐居于龙湫之侧白云居(白云居--李澄中别业,在卧象山西南山)。
  仕途期间
  1679年,50岁的李澄中得到
山东巡抚的推荐,去北京参加“博学鸿词”科考。三月初一御试体仁阁,李澄中奏“璇玑玉衡赋”一篇,“省耕诗”二十韵,拔贡一等,特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清乾隆《诸城县志》载:“戊午(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拔贡李澄中、原任西宁知县王钺应举。己未(康熙十八年)春三月丙申御试博学鸿儒。李澄中取二等十六名,授检讨。”诸城科举史上,仅明清两代,进士及第者达125人之多,而举博学鸿儒者山东惟李澄中一人。
  李澄中在翰林院任职13年,期间,曾被召赴瀛台,命赋白莲诗。澄中一挥而就,得到康熙帝的称赞,“赐于绸叠”。1685年澄中等人又御试保和殿,试必罢免数人,澄中仍留任。次年,以微员外转用,当时有人向皇上进谗言,幸得澄中好友刚正大臣徐立斋急表于皇上,才免去一难。这年秋,在相国梁玉立(
梁清标)的推荐下,澄中升“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不久又授承德郎充“典训”纂修官。1687年再升侍讲,又转侍读。李澄中在京任翰林院纂修官时,也写了一些怀乡之作,如《东武吟》等。
  1690年,61岁的李澄中受命典
云南乡试。清廉却贿。从京师到云南,澄中不以车马跋涉之劳为苦,以领略山川之秀为乐,兴致勃勃,诗情满怀,写下了5册《滇行日记》。李澄中典云南乡试,曾遇到行贿的麻烦。一天中午,澄中来到滇北县十里长亭,上来一些迎接钦差的秀才,抬上一个食盒。澄中认为是送来的饭菜,一边致谢,一边命人打开食盒。岂料盒中所装并非饭菜,而是雪白的银子,约有三千多两。澄中勃然大怒,责骂道:“敢以此污我也!”命人将行贿者绑缚当地县衙审理,气得午饭没吃,急急离开此县。
  李澄中来到云南督抚衙门,召开科考会议,制定科考规章,选拔监考人员,严明科考纪律,整治科考作弊风气,为国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当时翰林院检讨朱竹(
朱彝尊)在京师晤秀水李约山曰:“君在谢敏公幕为云南督学者三年,其间高才生有几?吾将验渔村得人多寡焉。”李约山取列22人,李澄中选拔的人才中就有18人,皆清廉贤能。朱竹十分高兴,大摆宴席,祝贺李澄中秉公执法,慧眼识人。
  李澄中0完成典云南乡试的任务回到
北京,潜心读书,发愤为文。“诗学盛唐,高者逼汉魏。”当朝太宰陈悦岩、司农王阮亭(王士祯,号阮亭)皆极称之。此时,李澄中深受皇恩得志。
  1691年,澄中列名北直(北京)学政,有嫉妒者向皇上恶意中伤,澄中又改调部曹,授以庶子补侍读,分管太子宫事。当时,大学士奉旨,以院缺任用澄中,劝澄中留任,澄中说“天下之患,莫大于士大夫寡廉鲜耻,贪而不止耳。弟虽不才,何至如逐臭之蝇,驱而不去乎?”遂不赴,拂衣而归。
  其时,澄中父母早逝,三个兄弟亦殁,
长子李祐逝于京,膝下无人,不胜悲戚,又自知秉性方正刚直,不宜官场竞争,遂绝意仕进,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五月辞官归里,时年66岁。至此,澄中在功名场中已15年。
  晚年生活
  回到故里,澄中居住在城西村舍中。期间处理了几件家事:一是为英年早逝的长兄
李敬中和毅然殉节的烈妇胡氏嫂立嗣,以自己的次子李祁为继,割田300亩与之;二是出田120亩、宅1处,为已断嗣70余年的外祖父邱云肇(邱橓之嗣子)立嗣,使其香火相传,自己则布衣淡饭,家道中落;三是亲自纂修了康熙版《东武李氏族谱》,使族人从此有谱所循。
  游历八方
  澄中人虽年高,确不甘寂寞,出游四方达数月之久,结识名仕。第二年,又南下彭城(
徐州)、扬州、金陵等地,浏览名胜,以诗会友,诗赋颇多。如《雨花台》、《青山拜李太白先生墓》等。
  1696年,年近70的澄中应邀去
济南历下亭,为好友订正诗文,次年,又南下杭州游西湖,过富春江,入福州,再去扬州,并游白下(南京)到黄山等地。此次出游达十个月之久。遍访朋友,游览名胜名地。回家后,住其父老宅,该宅在潍水(潍河)之北,雷岭之南,茅屋数间,澄中在此辟一小园,广植树木,称为“渔村”。
  1699年,年已70的澄中绝迹闹市,在村东小河边又辟一园,广植荷、槐、柳、杏等,并建一楼,以观远处,建一亭,名“秋水亭”,故自称“秋水老人”。亭与茅屋相连。因其园及屋皆东向,故名“缘木园”。澄中广邀当地名仕高仲芝、李餐青、张蓬海等来园内相聚,相互唱和,置酒共饮,按节而歌。殊不知其老死将至。
  重情重义
  1699年冬,李澄中拜访年高病多的丁耀亢,丁耀亢欣喜万分,意识到自己辞世之日不久,将其《江干草》、《归山草》、《听山亭草》诸诗作托付给这位至友。《诸城县志·文苑》卷三十六载:“(丁)诗甚多,李澄中尝为选择,序曰:余取其言之昌明博大者,以与世相见云。”丁耀亢的许多著作都是李澄中搜集润色,亲自做序付梓。
  1700年,澄中不付友人之托,不遗余力,选了诸城名士王钟仙(
王承箓)、丁野鹤(丁耀亢)、丘海石(邱石常)、刘子羽(刘翼明)四人诗,校订后,亲自作序,刊行于世。张侗《续三生传》记载:“庚辰夏六月,选同邑王钟仙、丁野鹤、丘海石、刘子羽四先生诗,成于二十二日,乃卒。”
  李澄中因
长子李祐早殁于北京,次子李祁出嗣给其长兄李敬中,田地全部分给李祁和邱云肇之嗣子,导致病榻之上由长子媳杨氏照料,其生活异常拮据。杨氏苦志守节,割股奉亲。雍正元年奉旨建坊旌表,载《诸城县志·烈女传》,实为憾事。
  1700年6月22日,澄中病故,葬于化村西北原。殡葬时,本乡文士多人前来吊唁送行,并私谥为“文确先生”。寿光名士安致远撰祭文吊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55

主题

1万

帖子

46万

积分

总版主

48,

Rank: 8Rank: 8

积分
468672

论坛贡献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9-16 10: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梁丘贺

[][麒麟阁十一功臣]



  梁丘贺(生卒年不详),复姓梁丘,(今枳沟镇乔庄村东)人。西汉时今文《易》学“梁丘学”之开创者。
  西汉时,诸城称东武,始为侯国国都,吕后七年(前181年),设东武县,县治并为琅琊郡治,是沿海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135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盛行,朝廷设置《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博士(博士就是经师,任务是记诵和解释儒家经典),专门传授五经。一些有名的儒士,也自设塾学,传经授徒,世代传经。东武出现了“匡伏之学”、“梁丘之学”、“徐氏之学”、“伏氏之学”等等。
  梁丘贺先是从京房京房是杨何的弟子,杨何又是王同的弟子。王同是在东武设馆传经最早,且卓有成效者之一)学《易》,后更事田王孙。汉宣帝时,召为郎,任太中大夫、给事中,至少府,年老终于官。梁丘贺为人小心周密,宣帝深为信任、器重。他所开创之《易》学,与施雠、孟喜、京华同被列为学官,对后世影响很大。
  贺之子梁丘临,从父学《易》,汉宣帝时便入朝说《易》,为黄门郎。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梁丘临奉旨赴家乡琅琊东武,问学诸儒于石渠阁。之后,梁丘临学问精熟,专行京房法,汉宣帝选了高材郎十人,跟从梁丘临讲学。连当时以五经闻名的博士王吉对梁丘临也深为佩服,让其子拜临为师,专学《易》学。梁丘临又授徒五鹿、充宗,充宗授徒士孙张、邓彭祖、衡咸。
  影响
  梁氏父子对于《易》经的传播起到很大作用。《汉书·艺文志》之《易》类载《章句》施、孟、梁丘各两篇,今佚。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易梁丘氏章句》一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55

主题

1万

帖子

46万

积分

总版主

48,

Rank: 8Rank: 8

积分
468672

论坛贡献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9-16 10: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丁耀亢(1599—1665年),字西生,号野鹤,自称紫阳道人。60岁后患目疾,又号木鸡道人。山东诸城人。清初文学家。
  丁耀亢出生于仕宦之家,父惟宁,嘉靖进士,官至郧襄兵备副使。其弟耀心、从子大谷,崇祯间中举,独耀亢负才落拓,以诸生(秀才)游江南,从著名书画家董其昌问学。北归,郁郁不得志,取历代吉凶诸事,著《天史》10卷,“以献益都钟羽正,羽正奇之”(《诸城县志》)。后此书在南都被焚,不传。明季政治腐败,耀亢在其传奇《蚺蛇胆》中,借黄门之口,予以抨击,“过于贾生之流涕,有如长孺之直憨。”(郭棻《蚺蛇胆序》)将自己一腔郁愤,倾注于其中。清兵至诸城,耀心、大谷组织抵御,城破殉难,侄豸佳为清兵所伤,跛一足。国仇家恨,铭刻于心。而兵燹遍地,民不聊生。为生活计,顺治初年他曾出行淮上,又泛海北游。顺治九年(1652年),由顺天籍拔贡,充镶白旗教习。其时名公巨卿多与结交,声名渐著。顺治十一年(1654年)为容城教谕,十六年迁惠安知县。因不乐仕途,第二年即以母老告归,终老未再出仕。
  丁耀亢为人倜傥不群,负才尚气。《今世说》说他“襟期旷朗,读书好奇事,高谭惊座,目无古人。”说他在椒丘任上,忽然想念京师旧游,于是“策长耳驴,冒风雪,日驰三四百里,至华严寺陆舫中,召诸贵游山人琴师剑客,杂坐酣饮,笑谑怒骂,笔墨淋漓;兴尽,策驴而返。”
  他一生著述甚丰,其诗词,“踔厉风发,少作即饶风韵,晚年语更壮浪,开一邑风雅之始,县中诸诗人皆推为前辈”(《诸城县志》)。然其诗集却列入《清代禁毁书目》之中,因其中有甚多“违碍之语。”其传奇今存《西湖扇》、《化人游》、《蚺蛇胆》、《赤松游》4种,“沈雄清丽”。尤其《蚺蛇胆》一剧,“结构谨严,关目生动,词藻尤清丽遒健。远胜《鸣凤记》之拉杂散漫”(郑骞《善本传奇十种提要》)。然由于剧中内容有犯时忌,未得官方认可,而今亦未能对其深入研究,获得其在传奇中应有之地位。
  丁耀亢被文学史家所重视,并非他的诗文成就,而是他的小说《续-》一书。此书成于清顺治十八年(1662年),共64回。小说写《-》中人物转世之后的各自遭际,善恶各得报应,宣扬因果报应,以劝善惩恶。不过,小说所展现的时代背景,及其描写的人情物态,显然不只在言情而已。《凡例》云:“此书直接大乱,为南北宋之始,附以朝廷君臣忠佞贞淫大略,如尺水兴波,寸山起雾,劝世苦心,正在题外。”而这“题外”之旨,正是影射明清易代之际的人情世态,抨击和揭露了清贵族的残暴统治,因而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社会性。因此,此书一出,清廷震怒,耀亢于康熙四年(1665年)即因此书下狱。其得祸之由,并非“诲淫”,而在于“轻谈往事”,触犯时忌。后曾因康熙帝有诏谈明季之事,“虽有忌讳之语,亦不治罪”(《清实录》),耀亢得以获释,然小说终于付之一炬。自此丁耀亢两眼昏矇,丧明逃禅,自署木鸡道人,不久即长辞人世。
  丁耀亢著述颇丰,《续-》和4种传奇之外,尚有诗词集《逍遥游》、《椒丘集》、《陆舫诗草》、《江干草》、《归山草》、《听山亭草》,辑为《丁野鹤遗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55

主题

1万

帖子

46万

积分

总版主

48,

Rank: 8Rank: 8

积分
468672

论坛贡献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9-16 10: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徐会沣(1837~1906)字东甫,山东诸城人。清末大臣。1868年(清同治七年)进土。翰林院编修。光绪三年(1877年)后,历任侍读、侍讲学士、侍读学士、乡试正考官、会试副考官,礼部、工部、吏部侍郎、兵部尚书等职。为慈禧光绪宠臣之一。工书法,风格雍容典雅。北京故宫大殿有其书写的联语。
  徐会沣是
诸城县城西南隅孔戈庄(今属龙都街道办事处)人。高祖父徐栋,字梁卿,监生,治家严明,好施与,人感其德;曾祖父文启,字肇生,监生,慷慨好义,人称颂之;祖父徐懋,监生,官布政司经历;父亲徐子瑜,廪贡生,官钜野县教谕;叔父徐子璐,监生。徐会沣出生于世代书香门第,幼年聪慧过人,喜读书,善辞令。咸丰十一年(1861年)成拔贡生,拔贡生系从廪生中每十二年一次挑选出来,保送***应试者。经考试被授予户部七品小京官。他***以后,与达官贵人、知名文人墨客接触日繁,步入科举仕途的欲望愈高,刻苦求学的决心益坚。同治六年(1867年),他参与丁卯科顺天乡试,考中第100名举人。次年,他又参与戊辰科会试,联捷成第220名贡士。以殿试成二甲第107名进士。徐会沣常识渊博,功底深厚,参加朝考后,又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徐会沣成庶吉士入翰林院后,继续学习三年,于同治十年(1871年)四月二十八日散馆考试,按照同治七年(1868年)三月十五日皇帝的谕令,“嗣后庶吉士散馆,仍考试诗赋,以复旧制。”徐会沣以优异成绩继续留翰林院,授职编修。光绪三年(1877年)后,历任侍读、乡试正考官、会试副考官,光绪九年(1883年)升国子监司业,转司经局洗马、翰林院侍讲、侍读。十四年(1888年)升侍讲学士、转侍读学士。十七年(1891年)三月升任詹事府詹事。后历光禄寺卿、顺天府府尹、内阁学士、工部右侍郎、礼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闰三月任国史馆副总裁。后因礼部尚书怀塔布阻主事王照上奏,遭革职,他亦坐视革职。7月命署户部左侍郎,补吏部右侍郎,仍在上 书房行走。11月充经筵讲官。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十一月,迁都察院左都御史。二十六年(1900年)四月二十六日转工部尚书;七月改兵部尚书;八月命兼管顺天府府尹。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906年1月6日)病逝于官邸,终年69岁。归葬诸城县西郊邱家
庄子村西侧徐家茔。光绪帝称其“持躬谨愤,学问优长,深为轸惜。”
  徐会沣是
陈介祺最钟爱的甥婿,两人关系极为密切,他的为官之道,处处受到陈介祺的点拨与教诲,所以在险恶的朝廷官场上处处能逢凶化吉、一帆风顺。
  徐会沣为官办事谨慎,他在
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之间巧于应付,成为慈禧的大红人,同时也被光绪帝认为是个好官。在诸城孔戈庄徐会沣豪华的住宅大门楼上,曾悬挂着“养兵蓄锐”金字大匾,是慈禧亲手所书,上有慈禧皇太后大印,这在当时是极为荣耀之事。
  徐会沣精通经史,还工诗善书,其书法风格雍容典雅,至今在
北京故宫大殿尚存有他书写的对联。在颐和园东殿门内南侧,还悬挂着他书写的正楷巨幅中堂,字体端正,笔力苍劲,堪称珍品。徐会沣极为赞慕何绍基的书法,在他家书房门上,刻有何绍基书法对联“万顷烟波鸥世界,九秋风露鹤精神”。
  
陈介祺生前与外甥女婿徐会沣的往复通讯多达百余封,他们除了切磋当时国家时局变化及政务对应外,多数涉及金石收藏研究课题。这个时期正是陈氏金石收藏研究的鼎盛时期,也是清朝国运回光返照相对平安时期,陈、徐之间对金石学的共同兴趣加深了他们翁婿之间的共同语言,他们书信往复到了无话不谈的程度。在一些涉及国家大事问题的信件中,陈氏有时注上“付丙”(阅后销毁)字样。
  一代金石大师
陈介祺,一生的住处和归宿可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他跟随在京做官的父亲陈官俊,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直到四十二岁。后半生,自父亲去世五年后,因-代父捐献巨款,家庭横遭变故,携家眷返回故乡潍县隐居,到七十二岁病故,一直久居潍城。因此,京师和潍县是他一生赖以生存的地方,但除此之外,他对诸城还有着深厚的眷恋之情,诸城是他一生萦怀的情结所在,他也多次到诸城小住,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诸城是
山东首屈一指的大县,与潍县毗邻,沃野平坦,良田万顷,自古以来孕育着代代英才,人文荟萃,名家辈出。在冥冥之中,陈介祺与诸城首先攀上了姻缘。科举世家、三代进士出身的诸城人李璋煜(1784—1857),字方赤,又字礼南,号月汀,以进士授刑部主事,后升迁四川司郎中。李氏与陈官俊父子是同乡,起初又同为京官,自然来往密切。
  
李璋煜是京城金石学界的活跃人物,多次倡导和组织文友聚集唱和,并主持校勘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成为文化界翘楚。他非常赏识陈介祺的才学,对其偏爱金石学尤为称赞,觉得凭陈介祺的学问功底和悟性,必将在深奥的金石学领域大堪造就,因此在陈介祺二十岁时将女儿许配给他。李氏陈夫人从此在陈府相夫教子四十年,直至1871年陈介祺五十九岁时,其妻与长子陈厚钟同年去世。李璋煜实际上成为陈介祺一生专注金石学的决定性人物,从学识和物质上都为这位得意的乘龙快婿提供了终生影响和赞助。
  李璋煜是个敢作敢为的官员,道光十七年(1837年),派任
江苏常州府知府,兼署扬州府。任职期间,力除地方婚丧大操大办之陈规陋俗,大力提倡节俭,民心大快。后任江宁府(南京)知府。江宁素有不法之徒,借收漕粮之机,折扣漕粮,从中牟利,大肆挥霍,还美其名曰“会茶费”。李璋煜大义凛然,毫不手软,“缉访拿办”,使刁恶之人销声匿迹。后又移官苏州府知府。
  诸城是陈介祺爱妻的家乡,又是他的金石导师兼岳父李璋煜、
李仁煜兄弟的住处,更是“燕翁丈”金石大家刘喜海的故乡,还是他得意门生、外甥女婿徐会沣的故乡,这些钮带强有力地形成了陈介祺一生的诸城情结。(邓华)(本文来源:人民网 )
  身后荣耀
  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906年1月6日),徐会沣病逝于官邸。光绪帝得知后很是痛惜,厚赐祭葬”。
  慈禧太后也很欣赏徐会沣,在诸城徐会沣故居的豪华住宅大门楼上,曾悬挂着“养兵蓄锐”金字大匾,是慈禧太后亲笔所书,上有慈禧皇太后大印。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荣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55

主题

1万

帖子

46万

积分

总版主

48,

Rank: 8Rank: 8

积分
468672

论坛贡献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9-16 10: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王恩多(1944年11月18日—),女。出生于重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0年加入九三学社。
  王恩多1944年出生于重庆,祖籍为历史文化名城山东诸城。小时候她惊叹于科学的奥妙和神奇,从少年时代就立下以科学为终生职业的志愿。她博览群书、刻苦学习,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1965年她考取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酶学研究室邹承鲁先生的研究生,是“文革”前最后一届研究生。10年“文革”期间,她在研究所参加“抓革命、促生产”,在天津农场劳动1年半,1975年为解决与丈夫的两地分居,对调到山东曲阜师范学院化学系做教师。“文革”结束,研究生制度恢复,1978年,她第二次考取生物化学研究所酶学研究室研究生,成为我国生物化学奠基人之一——王应睐先生“文革”后的第一个研究生。7年的研究生经历,为她日后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1994年,她作为中国大陆首批获得美国Fogarty奖研金的三位学者之一,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生物化学系访问,进行3年基因表达调控方面的研究。留学生涯增长了她的科学研究经验,为她回国后的科研工作拓宽了思路。
  1987年王恩多回上海后,王应睐先生把“酶与核酸相互作用”研究课题的重担交给了她。她当时身处经费不足、局面严峻等困境,雪上加霜的是她被查出乳腺癌住院开刀。进退两难时,她毅然决然地临危受命。手术4个月后,她即奔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进行合作研究。她深信马克思的话: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根绝一切犹豫,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此后的10多个年头,她的足迹遍布法国、中国香港、加拿大等地的科研院所。“奠基性的研究是最辛苦的,没有好的文章发表;奠基性的研究也是最重要的,因为关键问题的解决可以四两拨千斤。”1990—1995年,她解决了一系列的关键技术难题,完成了奠基性研究工作。不久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自1997年开始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正可谓“十年磨砺终成一剑”。她深入系统地研究了转移核糖核酸(tRNA)及其与相关氨基酰-tRNA合成酶(aaRS)相互作用,建立了多种坚实而有效的tRNA与aaRS相互作用研究系统;在大肠杆菌亮氨酰-tRNA合成酶(LeuRS)的编校结构域在tRNA与aaRS相互作用中的多功能研究引起国际同行关注;关于tRNA的细微结构对aaRS功能影响的研究方面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对超耐热菌AquifexAeolicustRNALeu与LeuRS相互作用的研究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深入研究了LeuRS的编校功能。王恩多的研究工作将我国在aaRS的研究的工作推向世界前列。
  王恩多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90篇。论文被美国《生物化学年鉴》、《细胞》、《自然》、《分子细胞》、《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杂志》、《美国科学院院报》等杂志的文章引用500多次。她获得2000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市“第二届巾帼创新奖”,2006年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2008年上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由于她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关键的氨基酰-tRNA合成酶与tRNA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在科学的道路上她坚信未来属于青年。1982年起,王恩多在三届全国高级生化训练班和生化所的六届研究生讲授酶学。1993年晋升为研究员,成为博士生导师。王恩多对学生既是严师又是慈母,对学生在科研上从严要求,在生活中关怀备至。她注重激发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导他们撰写论文的要点,教他们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她认为:“命令只会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就会自觉去从亲手做的实验中寻找答案。”她鼓励研究生多参加国内外有关的学术会,开阔眼界。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为加强同行间的交流,交错进行aaRS和tRNA国际研讨会,王恩多总是创造条件让他们去参加。在这种会议上同行很多,大会报告系统而精彩,参加这种会议对提高研究生的研究水平十分有益。王恩多认为,研究生应具备清楚地用口头和书面方式表达自己研究结果的能力,鼓励他们在各种学术会议上报告研究工作,重视他们在研究组每月例会上的报告;对研究生写的文章,她都认-改。学生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研究论文要让王老师满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王老师那里,文章总是改了又改,甚至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她认为科学研究的结果必须具有可重复性,要求研究生一个实验必须重复三次以上才能下结论;如果研究结果重复性不好,她会帮助学生从头检查原因直到拿出准确数据,绝不能有模棱两可的东西掺杂其中。她教育学生搞科学研究不能只是为了发表文章,探索自然的奥秘比发文章更重要。王恩多对学生关怀有加,经常过问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和学习生活情况。她爱护学生,指出学生的不足,但绝不当众批评,与学生的关系融洽。至今她已指导和培养博士生32名、硕士生4名,学生们获得包括全国百篇优秀论文奖和提名奖、中科院院长特别奖和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等各类奖项59人次。她培养的研究生中不少已成为研究员和学术带头人,他们感到王恩多的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做学问的态度和为人处事的方式对他们的影响很大。由于指导研究生的突出贡献,王恩多4次被评为中科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008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杰出贡献教师。
  由于在研究成果和培养人才方面的突出贡献,王恩多还获得上海市1999—2000年度“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被评为1998—2000年上海市劳动模范,获得200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诸多荣誉面前,王恩多认为学无止境,她依然工作在科研第一线,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低调行事。
  王恩多的格言是“童心和好奇心使人永远快乐”,这种性格使她总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有浓厚兴趣,使她以简单的方式处理一些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使她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工作。她的风格是一旦认定要做的事,绝不会放弃;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也是如此。她认定了科学研究是她终身应从事的事业,不管求学的道路如何曲折,她都会想方设法回到科学研究的轨迹上,两次攻读研究生就是证明。在她46岁时认定了“aaRS与RNA相互作用”研究是她今后应为之探索的领域,不管有多少困难摆在面前她也要去做。她善于在繁多的头绪中抓住并攻克关键问题,事半功倍。
  她深深体会到,一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科学家除了进行科学研究外,还应该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她还是副研究员时,就被选为生物化学研究所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为女性职工排忧解难,一干就是12年,深得女职工信赖。生化所妇女工作委员会多次被评为上海市科技系统和上海市先进集体。她还担任过8年上海市科技系统妇女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上海市妇女联合会三届执行委员,第四届上海市女科学家联谊会理事长,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十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她认为,应该为维护妇女权益、呼吁社会更加关心女性成才、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做出贡献。她曾任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为国家科学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在社会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2004年1月27日在石家庄逝世。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55

主题

1万

帖子

46万

积分

总版主

48,

Rank: 8Rank: 8

积分
468672

论坛贡献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9-16 10: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严高,生卒年月无考。西晋琅琊郡(郡治在今山东省诸城县)人。晋武帝司马炎灭吴后,于太康元年(280年),在吴所置的建安郡地,增设晋安郡,下辖候官、原丰、晋安、罗江、温麻等5县(其范围相当今福州市、宁德地区、莆田、泉州、漳州、厦门等地域)。太康三年(282年),严高为首任晋安郡太守,原计划在闽越冶城旧址修建郡城。后嫌故城地势局促,不能容纳更多人众,乃计划改建于白田渡,又嫌非南向而作罢。后有人建议,闽越故城以南小山阜前地势平坦,有发展余地,可以筑城。严高采纳此议,遂动工筑成郡城(位于今福州市区冶山以南、鼓楼口以北)。城有5门、12桥,规制较冶城为大,后世称为“子城”。
  严高来自北方,带来中原文化及先进生产技术,传播于民众。又在城北建立绍因寺,是为闽中第一个佛寺,佛教文化开始在闽传播。
  严高在郡内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利用因筑城取土而被掏深的城郊东北和西北洼地,开凿成东湖和西湖,大各十余里,分别引导东北和西北诸山的溪水,灌溉农田千余顷,这是当时最大的水利工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本站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诚聘英才 免责声明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5 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051026号 |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15127号-7 | 电子公告许可:电信业务审批[2008]字第262号函
投稿信箱:webmaster@zcinfo.net   总机:0536-6017778    新闻、业务热线:0536-2165588   法律顾问:山东东武律师事务所 刘清波、秦丽律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