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信息港城市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650|回复: 1

发一篇诸城从夏商周到明清时代

[复制链接]

3948

主题

1万

帖子

46万

积分

总版主

48,

Rank: 8Rank: 8

积分
466588

论坛贡献奖

QQ
发表于 2019-2-17 15: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山东潍坊

  根据史料记载,诸城在夏商周时代曾是“诸国”。

  夏商古国诸稽国,属于彭国的一个分支,彭国是陆终(《史记·楚世家》记载的很清楚)的第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国家,因被封于彭地(今江苏徐州),故得彭国。而彭国子孙后来又分裂出三个小国,其中一个就是诸稽国。

  因诸稽国是彭国分裂出来的,所以当时的诸稽国也在彭地附近一带,具体哪个位置就不得而知了。当然,远古时期的彭地可能不止现在徐州这么点大,它也许包括方远广大一片地区。诸稽国跟历史上的许多方国一样,也在历史的演变中遭遇了风风雨雨,颠沛流离。

  在强大的商武丁时代,勇猛好战的商武丁夫妇(其妻妇好),南征北伐,横扫东西,大肆开疆僻土。彭国所分裂出来的三个国家包括诸稽国在内一起灰飞烟灭。这在《国语·郑语》中有所记载:“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

  大凡古代,往往灭国不灭族,总有一部分顽强的族人,坚守着兴族复国的梦想,诸稽国的子孙们也不例外。国破家亡后,他们最终被分割成两支脉系,一支北上,一支南下,北上的一支以国名首字“诸”为氏,建立诸国,在今山东诸城县西南、安丘一带;南下一支则以原国名“诸稽”为氏,建立诸稽国,在今浙江中北部诸暨。
县志记载:
    诸城春秋时为鲁之诸邑。 鲁庄公二十九年(前665)冬,鲁国在石屋山(今庙山)东北、潍河之南城诸,取名诸邑(故址在今枳沟镇乔庄)。
诸邑故城 位于枳沟镇乔庄村, 北距潍河500米,南距庙山(古称石屋山)1000米。清乾隆《诸城县志》载:“诸,鲁邑,汉即其地立诸县,至高齐废,省入东武,在今县西南三十里,石屋山北,亦呼季孙城”。《水经注》载:“潍水又东北迳诸县故城西,春秋鲁文公十二年,季孙行父城诸及郓,传日城其下邑也。王莽更名诸并矣”。北京大学出版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中云:“诸,商代诸侯国,今诸城县西南”。诸邑故城延续时间较长,自商代以来,就是山东半岛的一座名城重镇。 诸邑故城因多年耕作及潍河泛滥改道,地面建筑已无存。1980年,昌潍地区文物工作队普查故城,确定故城的范围,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1500米,总面积300万平方米。 故城北部发现大量陶片堆积,皆为汉代遗物,在乔庄村北部曾有大量瓦片岭阜,疑是故城宫殿建筑区遗存。遗址东侧曾有一条水沟,相传为当年的护城河。 1977年, 在故城遗址西南3华里处,庙山西侧,发现一座春秋墓葬,出土一批铜器,有鼎、壶、盘、敦及部分鬲、罐等,纹饰精美,造型厚重,系一贵族之墓陵。此墓当与诸邑故城有关。
    战国时,市境分属齐、鲁。鲁顷公二十四年(前249),楚灭鲁,鲁地入楚,然境内除齐长城以南少数地区归楚外,余大部地区先已属齐。
    秦行郡县制,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琅琊郡,市境属琅琊郡(郡治琅琊)。
    诸城置县始于西汉初年。 汉高祖六年(前201),封郭蒙为东武侯。吕后七年(前181),置东武县,因境内有东武山故名。同时,境内并置诸县、平昌县、横县、 昌县、石泉县。元封五年(前106),琅琊郡移治东武,境内各县皆属琅琊郡,辖於徐州刺史部。
    新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改琅琊郡为填夷,东武为祥善,诸县为诸并,平昌为养信,横县为令邱。淮阳王更始元(23)九月,王莽被杀,郡县恢复旧名。
    东汉建初五年(80),改琅琊郡为国,移治开阳(今临沂县北)。东武县、诸县属琅琊国,平昌县属北海国。撤横县、昌县、石泉县。


秦 汉
秦灭6国, 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余郡。
  西汉到王莽时期属徐州刺吏部、之琅琊郡(.(琅邪郡 治东武(今山东诸城)。领31县:东武、诸县、折泉、高阳、广阳、新山、魏其、高乡、赣榆、海曲、琅邪,昆山、横山、箕国、东莞、灵门、平昌、梧成、朱虚、瓶国、临原、房山、姑幕(驻都尉)、祓国、黔陬、计斤、柜县、不其、皋虞、长广、邯(去甘加夫)国。)具体来说:
西汉元年公元202年琅邪郡治东武县(今诸城市)。辖东武、不其、海曲、赣榆、朱虚、诸、梧成、灵门、姑幕、虚水、临原、琅邪、祓、柜、 、 、雩 、黔陬、云、计斤、稻、皋虞、平昌、长广、横、东莞、魏其、昌、兹乡、箕、 、高广、高乡、柔、即来、丽、武乡、伊乡、新山、高阳、昆山、参封、折泉、博石、房山、慎乡、驷望、安丘、高陵、临安、石山51县。城阳国治莒县(今同)。汉文帝2年(公元前178年)由齐国析出置城阳国。辖莒、阳都、东安、虑4县。


  
魏 晋 南北朝
三国魏220--265年复置城阳郡,治所东武县(今诸城市)此时五莲属于东武以及莒州。529年(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城阳郡东汉建安3年(198年)析北海国、琅邪国置,初属徐州,魏属青州。治东武,辖东武、莒、姑幕、诸、壮武、淳于、高密、昌安、平昌、夷安、黔陬11县。


分青州置胶州(取胶水为名),治所东武县(今诸城市)。

西晋时期266--316年青州属城阳郡治莒县(今同)。辖莒、姑幕、诸、淳于、东武、高密、壮武、黔陬、平昌、昌安、夷安11县。
南朝420-589年
  青州平昌郡治安丘县(今同)。辖安丘、平昌、东武、琅邪、朱虚5县。五莲属地东武兖州东莞郡治莒县(今城北46公里东莞镇)。辖莒、诸、东莞3县
北朝439--581年
   胶州治东武城(今诸城市城关镇)。北魏永安2年(529年)置。领东武、高密、平昌3个郡,14个县。东武郡治姑幕县 (遗址在今安丘市南境石河子乡境内。《续山东考古录》推测:“郡以东武名,当亦治东武城”。然东武县时属高密郡。姑存疑)。北魏永安二年(529年)置。辖姑幕、扶其、梁乡3县。

隋581--618年
  高密郡治诸城(今诸城市城区)。北魏置胶州,隋开皇5年(585年)改称密州,大业3年(607年)改为高密郡。辖诸城、东莞、 城、安丘、高密、胶西、琅邪7县。

唐618--907年
   密州(高密郡)治诸城(诸城市城区)。隋高密郡。唐武德5年(622年)改为密州,领诸城、安丘、高密三县。贞观八年(634年)废莒州,莒县划属密州。天宝元年(724年)改为高密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密州。辖诸城、辅唐(乾元二年由安丘县改名辅唐)、高密、莒县4县。

585年(隋文帝开皇五年)
改胶州置密州,治所在东武县(今诸城市)。
598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
改东武县,始以诸城命名置县,治所在今诸城市区,属高密郡。
946年(后晋出帝开运三年)契丹族耶律德光率兵南下,攻占州、县,官员全由契丹族担任。各地起义军纷纷抵抗,曾占领密州(今诸城市)。
宋元明清
1043年(北宋仁宗庆历三年)
5月 王伦在沂州率兵百余人起义,杀巡检使朱进,北上进攻密、青(今诸城、青州2市)2州未克,经沂州南下。
1074年(北宋神宗熙宁七年)
农历十一月三日 苏轼知密州,翌年春大旱,苏轼在常山建“雩泉亭”,用以祈雨。同时在治所西北角之城墙内筑“超然台”。本年 京东路分为东、西两路。东路辖济南府及青、淄、潍、莱、登、密、沂7州和淮阳军,治青州。1077年(北宋熙宁十年)6月,京东东路转运使王居卿主持修州城,立飞梁,建楼橹,南岸置吊桥。

密州,唐初改为高密郡,后仍为密州。宋为临海军,复为密州。元初因之,以胶西、高密属胶州。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诸城县,隶益都。领二县: 诸城,州治所。此时五莲属于益都路之下属密(领诸城、安丘二县)、莒(领莒、沂水、日照、蒙阴四县)二州。唐废莒州,以莒县隶密州。宋沿其旧。金复为莒州,隶益都府。元初因之。领四县: 莒县,下。州治所。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焉。
1127年(金太宗天会五年)
农历五月金将达懒进犯山东,攻陷密州
1129年(金太宗天会七年)秋,知济南府宫仪与金军战于密州,守将李逵降金,密州复沦陷。地入于金.
1179年(金世宗大定十九年)
7月 密州农民许通等组织群众反抗金朝统治,壮烈牺牲。
1322年(元英宗至治二年)
同知庚伯麟在今诸城市城内修超然台苏公(苏轼)祠。
1357年(元惠宗至正十七年)
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派名将毛贵率东路军直趋胶东半岛,下胶州、取莱州,3月攻克益都,后相继占领滨州、,密州,莒州等地。1362年,起义失败。

青州府元益都路,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太祖吴元年为青州府。领州一,县十三。西距布政司三百二十里。 1368年(明太祖洪武元年)改益都府为青州府, 辖3州16县。又设山东行中书省,治益都。设青州卫。翌年夏撤密州,改州治为诸城县治,县属青州府。七月戊戌(1469.8.8)裁密州,其地入同城之诸城县,原密州所属诸城、安丘二县直属府;益都倚。洪武三年四月建齐王府,永乐四年废。十三年建汉王府,十五年迁於乐安。成化二十三年建衡王府。南有云门山,与劈山连。西北有尧山。又西有九回山,北阳水出焉,亦曰渑水,经治岭山麓,曰五龙口,下流经乐安县,入巨淀。又有南阳水,源出县西南石膏山,流经城北,又东北合北阳水。又西有淄水,下流至寿光入海。又西南有颜神镇,孝妇河出焉,入淄川县界。有颜神镇巡检司,嘉靖三十七年筑城。镇西南有青石关。
诸城府东南。元为密州治,属益都路。洪武二年七月,州废,属府。东南有琅邪山。西南有常山,又有马耳山。北有潍水,东北有卢水,流合焉。南有信阳镇巡检司。又南有南龙湾海口巡检司。

1370年(明太祖洪武三年)
秋 青州民孙吉朴起义,破莒州、杀官吏。后起义失败。
升青州卫为山东都卫,都指挥使叶大旺修南阳城。

1371年(明太祖洪武四年)
农历三月 大风将潍河白沙卷至诸城县城后2里处, 积成小山,沙白似玉,故称“白玉山”。冬,置诸城守御千户所,大事修城,南北城合二为一。

1373年(明太祖洪武六年)
农历六月 日本海盗在山东诸城、即墨、莱阳等县烧杀抢掠,朝廷命近海诸卫讨捕。

1375年(明太祖洪武八年)
各地始设驿站。

1388年(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因连年战争,疫病流行,密州一带“百里不闻鸡犬声”。山西移民居住于此.
1414年(明成祖永乐十二年)
春 诸城1000余户农民逃荒。
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唐塞儿组织农民军数千人,于青州卸石棚寨起义。起义后,全歼了前来围攻的青州卫都指挥使高风的官军,青州以东各地人民纷纷响应,大小数十支起义军,和卸石棚起义军联为一起,共约万人,分兵攻打莒州州,日照、诸城、寿光、安丘、郎墨等州县,“毁官衙、烧仓库”。
1473年(明宪宗成化九年)
3月 连续7天,白天阴暗如黑夜。
秋 大旱,粮食无收,百姓背井离乡。
1511年(明武宗正德六年)
春 大风将1只日本船刮至今信阳场附近岛屿。 十几天后,20多名日本人饿极登岸,四处抢食,被农民捉送到县(诸城),转解分巡道。
1615年(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
境内夏旱不雨,秋蝗严重,树木、房草被食尽。百分之六七十的人口死于兵燹、饥寒、瘟疫。“千村万落,十室九空”,是境内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场灾荒。
1617年(明神宗万历四十五年)
秋 境内蝗灾严重。朝廷下令:有捕得蝗虫三百石者,准予成为儒学生员。
1636年(明思宗崇祯九年)
冬 境内异暖。农历十二月,百姓仍着单衣;野草青青,昆虫孳生。
1640年(明思宗崇祯十三年)
境内大旱,斗米价值千钱。冬季出现“人相食”的惨状

1644年(清世祖顺治元年)
10月 莒州人庄调之举义反清,组织万余人占领九仙山(今五莲县境)。诸城、胶州派清兵镇压,庄调之遇难。
1645年(清世祖顺治二年)
清廷强令国民蓄发留辫,引起诸城境内百姓反抗。

1648年(清世祖顺治五年)
清廷下令禁止民间养马。1670年(清康熙九年)释禁。

1656年(清世祖顺治十三年)
清廷下令: 豁免顺治八、九两年百姓拖欠之赋;山东有额外荒地之处,每5里设一“官庄” ,官借资金,移民开垦,3年还本后始按熟地律例征收田赋。今境内“××官庄”,多源于此。
1664年(清圣祖康熙三年)
4月 境内出现霜冻,小麦十不获一。
夏 境内大旱。6万两赈灾国库银,为官吏侵吞,饥民未沾实惠。

1668年(清圣祖康熙七年)
莒县、郯城大地震(震级8.5级,震中烈度12度) 。 诸城县被砸死2700多人

1660年(清世祖顺治十七年)
农历四月 一支农民起义军攻入诸城县城,杀死知县陈邦纪。
1681年(清圣祖康熙二十年)
五莲山光明寺僧海霆(惊龙)编纂之《五莲山志》成书,共5卷。王咸昭(屋山)批选,张侗订正。

1704年(清圣祖康熙四十三年)
春 境内饥荒严重。
秋 疫病流行。
市面流通的“小好汉”、“五条腿”等制钱或作废,或贬值。百姓有钱买不到粮,饿死甚众
1733年(清世宗雍正十一年)
境内谷雨后大雪。
1796年(清仁宗嘉庆元年)
农历二月 诸城境内地震,声如迅雷,震塌房屋无数。秋,潍河决口。

1812年(清仁宗嘉庆十七年)
春 境内饥荒严重,瘟疫流行,病饿而死者遍地皆是。
1843年(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
英军入侵沿海地区,海防戒严。

1844年(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
清廷免20年前百姓所欠租税。

1846年(清宣宗道光二十六年)
8月3日 境内地震,10月12日又震。
1860年(清文宗咸丰十年)外国传教士诸城建立天主教堂,发展教徒,之后来五莲街头等地发展.
1861年(清文宗咸丰十一年)8月捻军一路进诸城,杀邓戈庄地主武装首领尹二、尹三及乡勇数百人,继而北入安丘.本年 农历八月初一凌晨,诸城县民见日、月同升;夜尽,金、木、水、火、土五星如同联珠

....

3948

主题

1万

帖子

46万

积分

总版主

48,

Rank: 8Rank: 8

积分
466588

论坛贡献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2-17 16: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以下录自诸城市志
  诸城春秋时为鲁之诸邑。 鲁庄公二十九年(前665)冬,鲁国在石屋山(今
庙山)东北、潍河之南城诸,取名诸邑(故址在今枳沟镇乔庄)。
    战国时,市境分属齐、鲁。鲁顷公二十四年(前249),楚灭鲁,鲁地入楚,
然境内除齐长城以南少数地区归楚外,余大部地区先已属齐。
    秦行郡县制,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琅琊郡,市境属琅琊郡(郡治琅
琊)。
    诸城置县始于西汉初年。 汉高祖六年(前201),封郭蒙为东武侯。吕后七
年(前181),置东武县,因境内有东武山故名。同时,境内并置诸县、平昌县、
横县、 昌县、石泉县。元封五年(前106),琅琊郡移治东武,境内各县皆属琅
琊郡,辖於徐州刺史部。
    新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改琅琊郡为填夷,东武为祥善,诸县为诸并,
平昌为养信,横县为令邱。淮阳王更始元年(23)九月,王莽被杀,郡县恢复旧
名。
    东汉建初五年(80),改琅琊郡为国,移治开阳(今临沂县北)。东武县、
诸县属琅琊国,平昌县属北海国。撤横县、昌县、石泉县。
    三国曹魏,复改琅琊国为郡,新置城阳郡(治东武)、平昌郡(治昌安),
东武县属城阳郡,诸县属琅琊郡,平昌县属平昌郡。平昌郡旋废,平昌县改属城
阳郡。
    西晋泰始中(269~271),东武、诸、平昌三县俱属城阳郡(郡治迁莒)。
太康十年(289) ,东武县、诸县改属东莞郡(郡治东莞),辖於徐州。元康十
年(300),废城阳郡,平昌县改属青州高密国。
    刘宋,分东武县、平昌县属平昌郡,辖於青州;诸县属东莞郡,辖於徐州。
    北魏景明元年(500) ,置东武郡,治姑幕(今安丘石埠子村)。永安二年
(529) ,分青州而置胶州,治东武,领东武、高密二郡,东武、平昌二县属高
密郡(郡治高密)。同年,分东武县南境置扶淇县,属东武郡。
    北齐,废东武郡,移高密郡治于东武。撤销诸县、平昌县、扶淇县,并入东
武县。
    隋开皇三年(583),废高密郡。开皇五年(585),改胶州为密州,治东武。
开皇十八年(598) ,改东武县为诸城县,取县西南三十里汉故诸县城为名,县
属密州, 仍为密州治。大业三年(607),改密州为高密郡,诸城属之,并为郡
治。
    唐武德五年(622),改高密郡为密州;天宝元年(742),改密州为高密郡;
乾元五年(758),复为密州。县因变随属,互为治所。
    五代天祜四年(907),县属后梁。龙德元年(921),改密州为胶源。龙德
三年(923),后梁亡,县属后唐,复改胶源为密州。清泰三年(936),后唐亡,
县属后晋。开运三年(946),后晋亡,县属后汉。乾祜四年(951),后汉亡,
县属后周。 显德七年(960),后周亡。五代十国历经53年,至此终止,诸城县
始归於宋。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以密州为防御州。开宝五年(972)春二月升密州
为安化军节度, 秋八月降为防御。开宝六年(973),复为节度,隶京东东路。
诸城皆属之并为治。
    金,诸城县属山东东路密州治。密州仍为安化军。
    元,诸城县仍为密州治,辖于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总管府。
    明洪武二年(1369),省密州,即密州治为诸城县治,隶属青州府。
    清袭明制,诸城县仍属青州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诸城独立。民国二年(1913),废府设道,诸城属
胶东道。民国29年(1940),裁胶东道,设莱潍道,诸城改属莱潍道,暂由沂州
道管辖。  至民国30年(1941) 3月, 始归莱潍道管辖。 民国34年(1945),
诸城属山东省第十七行政督察区。
    1938年2月4日,日寇侵略诸城,市境沦为敌占区。
    1943年7月下旬, 诸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滨海专区滨北行署。此后,
境内相继建立诸莒边县、诸胶边县、潍东县等抗日民主政权,均隶属于滨北行署。
    1945年9月9日,  诸城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属滨海行政公署滨北专区。
1946年7月,改属胶东行署滨北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诸城县先属胶州专区,1956年3月,改属昌潍专区,
1970年属昌潍地区,1981年7月属潍坊地区,1983年10月属潍坊市。
    1987年7月1日,撤销诸城县,建立诸城市。诸城市为县级市,直属山东省,
潍坊市代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本站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诚聘英才 免责声明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5 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051026号 |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15127号-7 | 电子公告许可:电信业务审批[2008]字第262号函
投稿信箱:webmaster@zcinfo.net   总机:0536-6017778    新闻、业务热线:0536-2165588   法律顾问:山东东武律师事务所 刘清波、秦丽律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