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信息港城市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523|回复: 1

诸城之名探源

[复制链接]

3952

主题

1万

帖子

46万

积分

总版主

48,

Rank: 8Rank: 8

积分
467945

论坛贡献奖

QQ
发表于 2019-2-13 11: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山东潍坊

   山东诸城市,自古是东夷属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
   现今,诸城市枳沟镇潍河北岸前寨村西侧的前寨文化遗址,距今5000余年。前寨文化,是大汶口文化和4000余年前的龙山文化,是一处古部落文化中心。位于诸城市南约15公里的呈子文化遗址,距今5000多年,最上面的为商周遗存,第二层为岳石文化,第三层为龙山文化,最下层为大汶口文化。呈子遗址,最早距今约5000-5500年,为山东沿海一带较早的人类定居村落。
   诸城市内古文化遗址的发现,证实了诸城区域古老的人类生存文化发展;证实了诸城区域存在古老的东夷文化。“诸城”古为“东武”,因境内有东武山而名。
   诸城城北5公里处, 有个诸冯村,现属诸城市舜王街道。该村村头有舜祠(庙),村中曾有一古井,相传舜帝曾饮水居住于此,名曰“舜井”,村北有土埠丘陵,名曰“历山” 又称犁山,据说舜曾耕于此。关于“诸城”其名,更多说法是来自“诸冯村”。传说舜帝就出生在诸冯村,诸冯村有个“诸”字,又是舜帝的出生地,而得诸城其名。历史中的“诸城”其名来源,到底是不是这个定义,我们需要重新理顺“诸城”的历史沿革而探讨其名的来源。
   古玉寻缘重提“诸城”其地名探源,这应该是画蛇添足,或许会被文史学者及史学家“嗤笑”。因为自明清诸城县志,已经定性了“诸城”其名的来源及其历史沿革。诸城县志记载:“改东武县为诸城县,取县西南三十里汉故诸县城为名”,这算是官方对诸城其名的定性结论。而民间似乎更认可“诸城是因境内有诸冯村,因舜帝出生在诸冯村而得名”。这个定义,在更多的关于诸城市的历史文献介绍中出现。但古玉寻缘认为,历史中的民间民众认识,及地方崇古认识,不是“诸城”其名的真实历史。一个在东武县之前就废除了的“诸县”,其名会成为隋朝官方更改东武为“诸城”?后人如此言传。这未免有点牵强。

   到底“东武”其名更改的真实原因是为什么?又为什么用“诸城”其名?这是本篇探源 “诸城”其名的目的,也是我们需要去追溯“诸城”地名的来源。
   诸城,历代行政区域管辖,存在区域管辖的变迁;存在名称变化更替。特别是自秦汉到隋朝这个阶段,名称变化频繁;属地存在州、郡、县三级治所更替;管辖地域范围不一。  
   诸城,古时叫东武,这是确定的。秦朝设县,秦之前是东武亭、东武邑或者是东武里。
  北周庾信《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 “凤沉丹穴,龙亡黑陂; 临淄废市,东武山移。千秋万古,英灵在斯”。《吴越春秋》记载,范蠡在会稽建造城池,“城既成,而怪山自至。怪山者,琅琊东武海中山也,一夕自来,百姓怪之,故名怪山;形似龟体,故谓龟山。”张正见《石赋》之“傍东武而俱飞”即化用此典。这一怪异事件在干宝《搜神记》中也有相似的记载:故会稽山阴琅邪中有怪山。世传本琅邪东武万方数据篁!......海中山也。时天夜,风雨晦冥,旦而见武山在焉。百姓怪之,因名日怪山,是东武县山也。亦一夕自亡去。识其形者,乃知其移来。今怪山下见有东武里,盖记山所自来,以为名也。
   古时很多神话传说,即使我们无法解译真实的历史,但是从上面多个记载记述中,我们会明白两个问题。一个是会稽山阴(绍兴)跟琅邪(东武),都是有沿海辖区,辖区内沿海并有相同的山,此山的大小高矮及其植被外貌特征,几乎完全一样。如果同一个人,在琅琊东武山居住,后来又去了会稽山阴,他会认为东武山跑到了会稽山阴。这就出现了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古琅琊人有一分支去了会稽山阴。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去太多探讨,可以确定的是,诸城古有东武山,并且是海水退去后而有的山,最初是民众心中的怪山,后为武(巫)山,再为东武山之名,山下有“东武里”。这是一段漫长的口耳相传的历史,也是东武古老的历史。
  诸城明清县志记载:“诸城,西汉初期设东武县,......隋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东武为诸城”。但东武县应该是秦朝设立的,属琅琊郡。据东汉班固编著的《汉书。地理志》记载,琅邪郡,秦置,县五十一,第一个县就是东武,莽曰祥善。所以说,“东武县”是秦朝建制。
   那为什么后人记载是西汉初期设“东武县”?是因为在诸城县志沿革中记载:“吕后七年(公元前181年),置东武县,因境内有东武山故名。同时,境内并置诸县、平昌县、横县、昌县、石泉县。”这段沿革介绍,存在武侯国跟置东武县冲突,再者就是,东武县自秦社三十六郡就设立了,“吕后七年置诸县、平昌县、横县、昌县、石泉县”,这里面也有秦置县。所以,这段记载应该是出现记录错误或者是混淆。就东武县来说,应该是公元前151年置(又置)东武县。同时,境内并置(存)诸县、平昌县、横县、昌县、石泉县。
  汉高祖六年(前201),封郭蒙为东武侯。因为封郭蒙为东武侯,东武县从此变成了“东武侯国”,国都是东武城。“东武县城”是东武侯国的国都。之前的“东武县”变成了“东武侯国”。 “东武县”与“东武侯国”是相同的区域,却是不同的管辖性质。所以某些诸城市的历史沿革介绍,把这个时段没有区分清楚而混淆。应该是公元前151年废东武侯国,重置东武县。侯国被大汉朝废置了,从此收回了管辖权,东武侯国又成为了大汉王朝的郡辖县制。
   东武县在夏商时期,是东武亭、东武邑或者是东武里。这跟石泉县之前叫“石泉亭”是一样的沿革过程。应该说,自黄帝统一中原,东夷区域就逐渐成为了黄帝帝国的辖区。黄帝长子玄嚣青阳在日照称帝,后移都曲阜,晚年把帝位让给了一直辅佐自己的侄儿颛顼,颛顼就是舜帝之上的六世祖。这也是孟子说舜帝是东夷人的直接原因。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东武县为诸城县。自夏朝到隋朝,“东武”之名存在2000多年。东武县,是自古诸城县辖区最后一个被更换名称的秦汉置县。严格说,区域内是唯一更换名称却保留建制的秦汉置古县。东武县,在历史中存在了800多年。
   隋开皇,是隋文帝杨坚在位时的年号。公元588年,隋文帝以晋王杨广为帅,起兵南下攻陈。公元589年,隋军攻入建康。至此,隋文帝结束了自西晋以后中国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南北朝结束。隋文帝杨坚也因其锐意改革、为君勤俭而创建了一个政治稳固、社会安定、百姓富足、文化繁荣的盛世,史称“开皇之治”。

   公元589年,大隋灭了南方的陈,统一了全国。
   隋文帝基本统一天下后,鉴于从东汉末年开始的州郡县三级制已经混乱不堪,废除天下郡置,改为州县二级制,以州直接统县,废郡。同时,将一些郡县合并。简化了地方行政组织,官吏的任用权一概由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录用僚佐。改变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不仅节省国家开支,还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中央集权的统治。
  就是因为公元589年隋文帝这场撤郡留县改革,取消了东武县,我们必须认可是取消“东武县”,重置“诸城县”。密州治城更名为“诸城”,从此东武县更名为诸城县。由于这场撤郡留县的改革,诸城县辖区得到了大面积的扩展,县制辖区内有多个秦汉时期的古县,或者说是古县城。诸城县管辖区域扩展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密州”治所。当然,东武改诸城也是这个原因。
  为什么更换“东武”之名?
  因为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置东武郡,到永安二年(公元529年),青州又分置胶州,胶州治东武,领东武、高密二郡。同年,分东武县南境置扶淇县,属东武郡。
  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十一月文宣帝高洋下诏精简州郡县。废东武郡,移高密郡治于东武。撤销诸县、平昌县、扶淇县,并入东武县。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高密郡。开皇五年(公元585年),改胶州为密州,治东武。
  自北魏景明元年到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前后85年的时间,诸城、高密、胶州三地区域行政管制、治所名称频繁改变,当时全国如此混乱状况皆是,这也是隋文帝为什么要改制郡县制的直接原因。
  开皇十八年(598),改东武为诸城,密州治诸城,原来的东武县变成了诸城县。密州,成为诸城、高密、胶州三地的总称,治所在“诸城”,行政区域除诸城、高密、胶州,还包括五莲、日照、安丘等部分区域。

  “诸城”,其名的来源,存在三个传说争议版本。
  一个是,因古邑“诸县”而得名。在今城之西南30里,西汉设县。
  一个是,因古“诸国” 而得名。在今城之北50里,安丘市景芝镇彭旺村一带。夏朝时立国,初期是姬姓立国,到春秋时有彭姓统治。现在渠河北岸的“彭旺村”与古彭姓氏是否有关联,无考。
  一个是,因诸城上古名君舜帝出生于城北10里的诸冯村而得名。据《炎黄氏族文化考》、《孟子。离娄》、明《职方地图》、清乾隆《诸城县志。古迹考》、《中国通史简编》(范文澜著)、《中国史稿》(郭沫若著)、《中国历代帝王录》皆言诸城之诸冯乃舜生地。诸冯,古有舜庙,1974年毁于洪水,后西迁至现潍河西岸。
  如上三个版本,后人把重点放在了“诸”字。所以引发了带有“诸”的诸国、诸县、诸冯村,成为“诸城”其名的初衷版本。
  诸国、诸县、诸冯村,这三者到底是什么关系?
  自古诸城境内,带有“诸”字的区域有诸葛村、诸冯村、诸邑后为诸县,有古诸国等等。所以我们应该先寻找下“诸”字的来源。
  “诸”的最早字形是“者”,甲骨文分为上下两部,下面是“一堆篝火”,上面是“一个架子”,其形像为上古时期部落族人架火烧煮、聚众社交的真实写照。后来金文把下部甲骨文衍变为“口”,字义转化为“言说”,变成了族人聚众烤火进行交流,即“围火而谈”。随着语境的变化,“者”的字义开始细分,“者”下添“火”变成“煮”;“者”傍加“言”成了“诸”。这便是“诸”的来历。“战国越王者旨於睗(shì)剑”的剑身上刻有“者旨”,即“诸稽”两字各取一半的最早写法。
  诸稽是上古时人,祝融之后。史载祝融之后封有八姓,其中封为彭姓者有诸稽、大彭及豕韦各建为国。诸稽受封于浙,建立了诸稽国,但因诸稽“僻居夷狄,故莫之数矣”。清代考据学家郭凤沼认为浙江“诸暨”即“诸稽”。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陆终有六子,其中第三子为彭祖,彭祖得封彭地,建立大彭国。传说“彭祖八百岁”,即大彭国存在了八百年。在这八百年大彭国历史中,大彭国得到了空前发展,并分裂出两个国家,一个是豕韦国(今河南滑县一带),一个就是诸稽国。三兄弟之国在夏商时期的淮夷地区非常强盛,对正统王朝形成了严重挑战。直到商武丁时期,才被一举摧毁。
  《世本》记载, 陆终娶鬼方氏之妹女嬇为妻,生子樊(昆吾)、惠连(参胡)、篯铿(彭祖)、求言(郐人)、安(曹姓)及季连六人。
  史籍《氏族典》的记载:“籛字铿,封于彭,是为彭祖,以养性事尧,历夏、商两朝,寿七百六十七年。夏封其元孙哲于韦,是为豕韦,而秃、暨、诸、稽、舟、人,皆出彭姓也。”
《国语?郑语》记载:“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意思是彭姓的大彭国、豕韦国和诸稽国,都是商时期灭亡的。其中诸稽国亡国后,国人分裂成两支,一支南下至浙江中北部,重建诸稽国或叫诸暨国;另一支则北上至今山东诸城一带,建立“诸国”。
  诸城境内的“诸国”可查信息非常有限,唯有一句简单的介绍。“诸国,在今城之北50里,夏朝时立国,初期有姬姓立国,到春秋时有彭姓统治”。这段关于“诸国”的史料记载,其实是后人简练的记录。
  在商代,“诸稽国”战败,其中一支北上,到现在的安丘市景芝南部区域一带的诸国,并成为“诸国”的统治者。诸国在夏朝建立,到商代,南来的诸稽国一支占领并统治,这是完全可能的。虽然,这段历史没有完整的可查记录,但是我们可以查询杞国灭亡详细历史。春秋早期,从河南而来的杞国频繁入侵淳于国,由于淳于国国力衰弱,无力抵抗,国君迫不得已逃往外地,淳于国就此灭亡。淳于国灭亡之后,杞国迁都于其地,故后世有时也将杞国称为淳于国。这个时候的诸国,应该成为了杞国附属国。公元前445年,杞国在楚惠王的进攻之下亡国。这就说,当楚惠王攻下杞国的时候,诸国也就不存在了。杞国,都城在现在的安丘黄旗堡镇西南,杞国国都跟诸国国都相距大概60里。应该是杞国占领了诸国,楚国后灭的杞国。
  楚惠王四十四年(前445年),南来的楚军灭掉了杞国。自此,楚东拓疆土至泗水之上,尽有江淮以北之地。楚惠王五十七年(前432年),楚惠王卒,但国威不减,第二年,即楚简王元年(前431年),楚又灭掉了莒国(今山东莒县)。到这个时间段,东武城成为了楚国领域。
  彭姓统治时间并不长,“诸国”应该消失在春秋战国。诸国灭亡后,国民分散全国迁徙各地,诸城西南的诸邑,就是“诸国”的一个分支。
  从最早的大彭国,到分裂出来的诸稽国,从诸稽国到诸国到诸邑,我们应该知道,这也是一段姓氏演变的过程,更是“诸”姓,因诸稽国而产生的过程。说明“诸国”民众分支,不忘国情,而成“诸”姓。因此,有了很多诸xx村的存在。
  在诸葛姓氏考中,有记载:东汉时诸葛氏族由诸县迁至阳都(今山东沂南)居住。
“诸”姓,就是来自诸稽国或者诸国。在古代,诸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琅琊郡,古琅琊就是今山东省诸城市一带。
   诸县,秦汉置诸县。诸县,治所在今山东诸城西南30里处,即积沟镇乔庄村东。城本是春秋时期的诸邑(属鲁),据《春秋》记载,鲁文公十二年(前615 ),鲁国大夫季孙行父曾“帅师城诸”,故乡人亦呼曰季孙城。其地西汉隶琅邪郡,东汉属琅琊国。除高后七年(前181 )至文帝元年(前179 )曾两载属琅邪王刘泽封国,武帝期间曾一度为诸邑公主封地。
   诸县,是秦汉时期才有的建制。而诸县的前身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一个邑城“诸邑”。 “诸邑”是古“诸国”的一个分支,或者是诸稽国后裔的一支。
   探讨到现在,我们应该明白诸城区域的“诸冯村”的来历。
  “诸冯村”是一个古村落,最早叫“冯村”。为啥又叫了“诸冯村”?必然与“诸国”民众“诸”姓迁徙到此地有关。不管是“冯村”还是“诸冯村”,除有舜帝传说之外,历史沿革中,此村无可查询建制,一直是村落为名。所以,可以肯定的说,跟“东武”成为“诸城”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因为,当时的密州管辖区域内,不单凭有舜帝古史典故,更有颛顼封其庶子穷蝉於于姑幕(石埠子村)。关于“诸冯村”跟“诸城”之名的亲和,并不是因为舜帝而为其名,而是因为从“诸稽国”到“诸国”到“诸邑”跟“诸冯村”有亲缘关系。“诸城”似乎也成为了其中的亲缘关系。这个亲缘关系,必须是建立在“诸”为姓氏的基础。但是“诸”字,还有它为“多”的意思。诸城,难道是诸姓之城?隋朝初期,此地为诸姓统治而为“诸”?答案是否定的。
   东武之地,应该夏朝前就有部落村邑。这不是估计,因为在其区域有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更有五帝时期的舜帝故事。至于舜帝出生地是不是在诸冯村,本篇不做探讨。但是,必须肯定舜帝在东武之地居住过。诸城其名是不是因诸冯村而得名?答案可以肯定的说,不是。即使不是,但少不了这个“诸”的渊源。
  “诸县”,从村邑,到城邑,到汉诸县治,成为了跟东武县并存的县治单位。到北齐撤销“诸县”并入东武县,废东武郡,移高密郡治于东武。“诸县”并为东武县后,就结束了它近800年的建制历史。
微信图片_20190213111339.jpg
  自新石器时代后期,东武就有人类活动,属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区域。夏、商属嵎夷青州;境内有诸(多)国;《禹贡》为青、徐二州之域;西周时,属莒子国封地,设娄、防、兹、诸等邑;春秋南部地区属鲁,北部归齐;战国尽为齐地。诸城历史悠久,文化浓厚,到秦置琅邪郡,郡治东武。到开皇十八年(598),改东武县为诸城县。
  诸城县自开皇十八年之前的历史沿革,大致如下:
  东武,因境内有东武山而得名。山下有东武里。
  东武,春秋时属鲁国,辖区内有诸邑。
  诸邑,在今城西南30里。鲁庄公二十九年(前665)冬,鲁国在石屋山(今庙山)东北、潍河之南城诸,取名诸邑。汉为县。故址在今山东诸城枳沟镇乔庄村东南隅。
  战国时,市境分属齐、鲁。鲁顷公二十四年(前249),楚灭鲁,鲁地入楚。境内除齐长城以南少数地区归楚外,余大部地区先已属齐。
  秦行郡县制,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琅琊郡,设东武县。
  汉高祖六年(前201),封郭蒙为东武侯。武侯国国都在东武城。高后六年(公元前182年),郭蒙儿子郭它继承爵位。景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51年),侯郭它有罪,东武侯国除。公元前201-公元前151,这50年间为东武侯国。治东武县。
  公元前151年置(又置)东武县。同时,境内并置(存)诸县、平昌县、横县、昌县、石泉县。
  元封五年(前106),琅琊郡移治东武,境内各县皆属琅琊郡,辖于徐州刺史部。
  新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改琅琊郡为填夷,东武为祥善,诸县为诸并,平昌为养信,横县为令邱。淮阳王更始元年(23)九月,王莽被杀,郡县恢复旧名。
  东汉建初五年(公元80年),改琅琊郡为国,郡治移治开阳(今临沂县北)。东武县、诸县属琅琊国,平昌县属北海国。撤横县、昌县、石泉县。
  三国曹魏,复改琅琊国为郡,新置城阳郡(治东武)、平昌郡(治平昌),东武县属城阳郡,诸县属琅琊郡,平昌县属平昌郡。平昌郡旋废,平昌县改属城阳郡。
  西晋泰始中(269-271),东武、诸、平昌三县俱属城阳郡(郡治迁莒)。太康十年(289),东武县、诸县改属东莞郡(郡治东莞),辖于徐州。元康十年(300),废城阳郡,平昌县改属青州高密国。
  南朝刘宋,东武县、平昌县属平昌郡,辖于青州。诸县属东莞郡,辖于徐州。
  北魏景明元年(500),置东武郡,治姑幕(今安丘石埠子村)。永安二年(529),分青州而置胶州,治东武,领东武、高密二郡,东武、平昌二县属高密郡(郡治高密)。同年,分东武县南境置扶淇县,属东武郡。
  北齐,废东武郡,移高密郡治于东武。撤销诸县、平昌县、扶淇县,并入东武县。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十一月文宣帝高洋下诏精简州郡县。
  隋开皇三年(583),废高密郡。开皇五年(585),改胶州为密州,治东武(密州府在东武)。
  开皇十八年(598),改东武县为诸城县,取县西南三十里汉故诸县城为名,县属密州,仍为密州治。大业三年(607),改密州为高密郡,诸城属之,并为郡治。
  东武,有800多年的县治建制。东武县改名为诸城县,是在古“诸县”中间加了个“城”字。说实在的,定义诸城其名是用被废置了42年前的“诸县”其“城”名,为“诸城”,也是牵强解译。为什么要用一个撤销建制的县城名?这也不符合密州治城改名的初衷。
  东武改诸城,其实还有一个特别原因,那就是诸城县辖区存在多个秦汉置县城。有东武县、诸县、扶淇县、横县、平昌县、昌县、石泉县……等。诸城县内,存在多个秦汉时期的县城,这也是“诸城”其名来历的主要原因。当然,我们更不能忘记“密州”。
  古密州,是开皇五年(585),改胶州为密州,治东武。自585年到598年,东武城是密州的治所,已经存在了13年。严格说,密州治城不是东武古城。在康熙诸城县志记载,东武古城有南城北城之分,南城是秦汉置东武县而设城治;北城是后魏永安年间所筑,治胶州。永安二年(529),胶州是从青州分出的一个新设州制单位,治所东武北城。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东武北城的建造,是为胶州治所而建。到隋开皇五年改为密州,治所仍然是东武北城。密州所辖区域,包含现在的诸城、莒县、安丘、高密、五莲、胶州、胶南等地区域。我们可以认为,公元589年隋文帝郡县改革,废“东武”改为“诸城”,这不是为了一个东武县而改其名,而是因“密州”治所而改名。如果东武城不是密州治城,那么“东武”其名也不会更改,因为同级别的高密县就没有改名。所以说,关于东武改诸城,朝廷不是为一个东武县而去改名,更不会因为一个叫“诸冯村”的村名而改“东武”名。所谓因舜帝出生地而改为诸城,是后人的演义因素。改名“诸城”,这是给重新规划的密州治所而改新名,同时也是给辖区扩展的东武县改名。我们这里叫“新诸城辖区”,覆盖了整个东武县及其撤郡而兼并的区域,“新诸城辖区”属地更大于东武县属地。属地的变化,才是更改名字的主要原因。
  “诸城”的“诸”字,除继承了古“诸县”的名字延续外,更多原因是密州东武县辖区内“诸”多秦汉古县城的存在,改东武为“诸城”必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确切的说,诸城之名的由来,是因为开皇十八年密州州治保留原属治地,却废了“东武”治所名,重置密州治名为“诸城”。原先的东武县,自然成为了诸城县。
   诸城,秦置东武县, 新莽天凤元年( 14) 改名 为祥善, 9 年后又恢复东武县名 , 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名 为诸城县, 1987 年改为诸城市,至今。


1、 密州:北朝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529),分青州而置胶州,治东武;开皇五年(585),改胶州为密州,治东武;大业三年(607),改密州为高密郡,诸城属之,并为郡治;
  唐武德五年(622),改高密郡为密州;天宝元年(742),改密州为高密郡;乾元五年(758),复为密州;县因变随属,互为治所。
  龙德元年(921),改密州为胶源。龙德三年(923),后梁亡,县属后唐,复改胶源为密州。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以密州为防御州。开宝五年(972)春二月升密州为安化军节度,秋八月降为防御。开宝六年(973),复为节度,隶京东东路。诸城皆属之并为治。
  金,诸城县属山东东路密州治。密州仍为安化军。
  元,诸城县仍为密州治,辖于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总管府。
  明洪武二年(1369),省密州,即密州治为诸城县,隶属青州府。
  清袭明制,诸城县仍属青州府。
  诸城,为什么又叫密州?确切的说,诸城不能叫密州,因为诸城跟高密一样,一直是密州辖区的一个县,但是在历史沿革中,诸城基本一直是密州的治所,当然要除去高密在一段时间为治所。所以,密州成为了诸城的代名词。
2、:是立、建立的意思。如设~。本篇凡是名称前带“置”,说明是最初设立的。
3、:旧称地方政府所在地,如府治、治所等。本篇凡是名称前带“治”,说明此地是上一 级政府治所所在地。

原创: 古玉寻缘
     

57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功勋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56270

督察勋章注册纪念日母亲节勋章金点子勋章爱心使者宣传大使原创先锋龙城食神端午节勋章青铜元老白银元老黄金元老白金元老功勋元老中级网友记者万圣节勋章2013国庆游记2013优秀版主圣诞节勋章 马年大吉勋章年味勋章随手拍冬景3.15父亲节勋章喜气羊羊

发表于 2019-2-14 10: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信息量很大,读了一半,有空慢慢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本站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诚聘英才 免责声明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5 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051026号 |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15127号-7 | 电子公告许可:电信业务审批[2008]字第262号函
投稿信箱:webmaster@zcinfo.net   总机:0536-6017778    新闻、业务热线:0536-2165588   法律顾问:山东东武律师事务所 刘清波、秦丽律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