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信息港城市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3898|回复: 0

垂钓的由古至今由来

[复制链接]

800

主题

2216

帖子

9197

积分

白银元老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97

喜气羊羊

发表于 2015-10-6 06: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浙江杭州
     垂钓是垂竿钓鱼的简称,俗称"钓鱼",是指使用钓竿、鱼钩、渔线等钓具,从江河湖海及水库中把鱼提出来的一项活动。现代垂钓有淡水钓和海钓两大类,前者有沉底钓、流水钓、中层钓等技法;后者分岸钓和船钓两种方式。
     我国的垂钓活动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骨质鱼钩,距今大约六千年,是我国发现得最早的垂钓文物。此外,在全国各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如大汶口文化遗址、黑龙江的宁安遗址、河北唐山市的大城山遗址、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阿善遗址等,都发现了许多骨质鱼钩。这时的鱼钩主要分为倒刺式与无倒刺式两种。可见,当时内陆地区淡水水域钓鱼活动不仅十分普遍,而且已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关于垂钓活动确切的文字记载,则见于二千多年前的诗歌总集《诗经》。人们已经在江河中垂钓了。
     把钓鱼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在先秦时期的古文献中有关钓鱼的记载,也多是从文化娱乐的角度而言的。如《列子·汤问篇》记载了詹何以钓鱼为事论述治国安邦之道,《孔丛子·抗志篇》记载子思居卫期间与钓者谈沦为人之道不可贪图受禄等。不过,就文献记载考,以娱乐为主的钓鱼活动当推姜太公钓鱼为最早。
    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封建文化的繁荣。桓宽《盐铁论·剌权》中说,西汉社会承平日久,"贵人之家,临渊钓鱼,放犬走兔,隆材鼎力,蹋鞠斗鸡"。汉严忌《哀时命》:"下垂钓於溪谷兮,上要求於仙者。"可见,垂钓作为-项娱乐活动也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起来。
    考古发现的汉代画像石图案中,很多题材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其中也有很多图案是反映钓鱼活动的。如山东滕县马王汉墓出土的画像石钓鱼图。画面上,垂钓者正在起钓竿,把上钩的一条大鱼提出水来。
     在广泛开展钓鱼活动的基础上,汉代钓鱼技术已有新的进步。西汉时成书的《淮南子》一书中,记有一种利用谷壳浸水加热后拌以昆虫油脂等配料、再经发酵而制成的诱饵集鱼的方法,很类似现代钓鱼时常用的"撒饵作窝"方法。
     东汉王充《论衡》一书中记有当时发明的一项诱鱼新技术,是利用鱼类色感灵敏的特性研制了涂有红漆的木鱼模型,放入水中后随水流而浮动,以此来招引鱼类摄食。这种方法;很类似于当今的模拟饵钓法。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以及朝代更替的频繁,使钓鱼活动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这项活动并没有因此而间断,很多志士文人仍操竿于江河之滨,寄情于湖海之畔。如魏文帝曹丕、晋代潘尼,潘岳、南朝的沈约,刘孝威、戴嵩、张正见,阴铿等著名人士都喜爱钓鱼,并且写出很多以钓鱼为题材的优秀诗篇。
     隋唐时期,封建文化日趋繁荣。钓鱼活动也作为当时人们文化生活的一个方面而开始活跃起来,并在钓鱼制作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据研究,唐代已经发明了轮竿,当时称之为"钓车",陆龟蒙在《渔具诗》中特别描述了日夜里使用轮竿钓鱼的情景。轮竿的发明在古代钓鱼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代表高度文学艺术水平的唐诗中,有很多以钓鱼为题材的佳作。比如:自号"烟波钓徒"的张志和写了《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纠雨不须归"。著名诗人柳宗元作《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1]此外,还有储光羲、沈全期、杜甫等很多诗人都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可见,在唐代钓鱼这项娱乐活动不仅被志士文人所青睐,而且为众多的人们所喜爱。
     北宋时期钓鱼活动开展得最为活跃。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宦慰曾开设金明池和琼林苑为收费钓鱼场,并且设置了专门出售钓鱼牌的机构--池苑所。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售票钓场了。
     河北出土的钓龟纹瓷枕上,有一儿童弓身立于岸边执竿垂钓,水中三条栩栩如生的小鱼正在争吞钓饵。这件宋代钓鱼纹瓷枕不仅是瓷器史上的代表作之一,而且也是钓鱼史上-件难得的稀世珍宝。
     宋代大量的有关钓鱼的绘画,瓷器图案以及文献记载,突出地反映了这时期钓鱼活动和垂钓教术的全而发展。
     元明清时期,是我国钓鱼史上继往开来的时期。在两宋的基础上,明清时期的钓鱼活动更为普遍。不仅诗人画家喜好钓鱼,很多妇女儿童也都加入了钓鱼的行列。清代吴友如的《妇女钓鱼图》和《稚子作钓钩图》,再现了当时丰富多采的钓鱼活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本站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诚聘英才 免责声明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5 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051026号 |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15127号-7 | 电子公告许可:电信业务审批[2008]字第262号函
投稿信箱:webmaster@zcinfo.net   总机:0536-6017778    新闻、业务热线:0536-2165588   法律顾问:山东东武律师事务所 刘清波、秦丽律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