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信息港城市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76|回复: 3

[年味征文]渐行渐远的年味(散文)

[复制链接]
     

604

主题

2160

帖子

2万

积分

白金元老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765

我爱妈妈新年送“福”

发表于 2015-4-1 08: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山东潍坊

  马年奔腾去,羊年开泰来。过了正月十五,这一年之中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春节的“过年”就算是结束了。学校开学。工厂开工。惊蛰已过,春分即至,清明将来,九九加一九,耕牛满地走,农事也日将繁忙了。回望过年,回望春节,新年愉快,我在享受了过年的美食和亲情友情的相亲相聚之后,心,总还是空落落的,总有一种情感难以释怀,总有一种忧伤在心头弥漫。是年味?是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年味”使然,过完了年,再咂摸“年味”,是的,心头那种固有思维模式的“年味”已经渐行渐远。
  那渐行渐远的年味是什么?对我而言,在过去,是饺子、油条、猪肉和糖果,是鞭炮、春联、新衣和奖状,是春节文艺晚会,是亲朋好友相聚的欢欣和阖家团圆的欢乐;在现在或者将来,是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万事如意!当然,这后一组并列词语,是亲朋好友同事之间使用频率最高的新年祝贺语。


  衣食住行是人生的第一需求。而尤以吃食为最要。我这一代人在小时候,平常日里缺衣少食,吃的是用地瓜做出的各种主食,煮的、熬的、摊煎饼的,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上几顿白面饽饽和水饺,因而对过年就有特别的期望和期待。
  小时候,关于几个食物的故事我至今依然有清晰的记忆。先说一块玉米饼子的故事。大约七八岁时的一个夏季,我与母亲去走姥娘家。中午,我到三舅教学的村小学里玩耍,见到了邻村带饭的一名学生正在吃着自带的一块焦黄的玉米饼子,那小同学坐在教室的水泥凳子上有滋有味的吃着,我在一边看着,那金黄的玉米饼子简直像一块神奇的美味,在那小同学上下唇齿的蠕动中慢慢地消失,看着看着,我的味蕾受到了强烈的刺激,引诱我馋的几乎不能自持,因为那时我还没有吃过一块完全由玉米面做成的饼子,我那位与我年龄相当的小朋友也没有发扬任何风格,自顾享用了事,我只得怏怏不乐的回到三舅家吃了一顿经常吃的地瓜干窝头。再说两根油条的故事。大约刚上初中时,那时的初中划片招生,一个工作片五六个村一处初中,全公社初中在公社驻地锡山子联中举办春季运动会,我和一群不是运动员的同学自带中午饭,作为看客在运动场外为胜利者鼓掌叫好、为失败者惋惜唉声叹气, 一直伴随着快到下午一点多了,上午的运动项目才结束,中午吃饭,当然自行解决,我们三五个同学相约去了公社驻地仅有的一处供销社饭店,想去解决一些开水问题,或者花上几毛钱买个烧饼犒劳犒劳,
  简单地填饱了肚皮,我们一起走出饭店门口。一回头,我被饭店外面窗户台上的一幕惊呆了!那窗台上竟然有两根鲜亮油黄的油条躺在一张包装纸上,那包装纸上也已油光点点,而它的旁边竟然没有一个人。我左观右看了一遍四旁,确认没有与这两根油条有直接联系的人在这里,显然是哪位食客弃之不要之物了,我内心一阵狂喜,因为我是第一个看到眼前奇观的人,我完全可以直奔油条,自我享用,大快朵颐,但我心中一边嘲笑同去的伙伴木讷不看眼色,一边上前取来分给了我的同学,我只享用了一小点点,但那一小点点油条的香味,似乎一直延伸到了当年小年过后除夕之前父母炸油条的腊月里。
  过年好啊,我能够吃上一顿鲜亮透酥喷香的油条!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我的少年直至青年的大多数日子里,哪敢奢望有一件漂亮的新衣?平常素日,我们穿的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兄弟姊妹轮流穿,这几乎不是什么夸张。
  春夏秋三季一身单,冬季一身棉已是衣服的常态化。几乎没有内衣,冬天丝丝的寒风直往裤管里灌,冰凉。为了节省布料,十几岁了,还没有穿上一条带裤兜的裤子。那时,的确良新衣是我们的想往,一身绿色军装是我们唯一的追求。少年时代的一个梦,一直深深的刻在我记忆的脑海里。在飘飘忽忽的梦境里,我梦见,我有了一条带着裤兜的新的确良裤子,我高兴的心砰砰直跳,可惜这只是一个梦,梦醒后,那件新裤子的“肥皂泡”令我激动了整整一个星期。
  最近看电视剧《老农民》和《平凡的世界》,《老农民》中陈宝国扮演的牛大胆,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他的服装几乎就是一身大襟棉袄大腰棉裤,而《平凡的世界》里的孙玉亭,从1975年到1982年,五六年时间里几乎只是一身破烂的单衣,即使过年过节,也还是那一身行头,这虽然有点夸张,但却反映了那个时代一个地域百姓的缺乏衣着的本质现象。
  我的印象里,只有过年才能穿上一件真正的新衣。腊月里,父亲母亲早早就计划着为自己的儿女准备一件新衣,前思量后算计,如何将有限的现金扯上几尺布料照顾到全家人,这的确颇费心机,尤其像我们这些一家兄弟姊妹五六个的人家,大的、小的,都在眼巴巴的盼着过年的新衣服啊!于是,只好折衷解决,哥哥有褂子了,就不能再添裤子了,弟弟有裤子了,就不会再有一件褂子了,姐姐有新鞋了,妹妹有新围巾了,总之,谁也不会有全身的“焕然一身”,即便与此,我们还是盼啊盼啊,盼着新年那一天早早来临。
  过年的新衣做成了,离过年越来越近了,新年到来之前,每天,我们总是从箱柜里拿出自己的新衣来反复的看,在身上反复的比划,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叠放整齐放回箱柜。除夕那天晚上,一家人守岁,我早早的把新衣服拿出来,放在炕上睡觉的身旁,只等新年的钟声敲响,便立刻洗手洗脸换上新衣,等着迎接新年初升的太阳。
  过年真好。这新年的滋味啊,就是等着换上这么一身日思夜盼的衣裳!


  春联是村庄的新衣。
  春节是我一年中最向往的节日,除夕上午贴春联已成为我最温馨的记忆。
  儿时的记忆里,家住三间泥墙草培屋,简单的房屋门窗,低沉、灰暗,极像是我一年难得换一次衣服的少儿身段。新年总要添置一身新衣,这才有了漂漂亮亮的少男少女。而那些老房子,也要添置新衣,这新衣,就是一年一度的春联。我的堂哥做小学教师,毛笔书法虽不入流,却也是全村仅有的“书法家”,寒假期间,新年临近,堂哥就在学校的教室里温墨、展纸、挥毫泼墨,为全村老少义务撰写春联,无非就是些吉祥喜庆的联语。我得了堂哥的书法墨宝,除夕这天的上午,母亲负责用面粉打浆糊,我负责传递春联给父亲,父亲负责张贴。我们爷俩干的很是仔细,父亲在贴对联处用炊帚抹上满满的浆糊,然后根据所帖的位置我再选出要贴上的春联,大门要贴最大的一幅,屋门次之,大门外前排人家的后墙上或大树上贴上“出门见喜”,堂屋里炕头墙上贴上“身体健康”,盛粮食的囤门上贴“余粮万石”或“粮食满仓”,衣柜上贴上虚无缥缈的“黄金万两”,养牛的槽头上贴“槽头兴旺”,养猪的猪圈门上贴“好大肥猪”或“六畜兴旺”,大门、屋门的门楣上方和各个窗户的上方贴上“福”字,还有准备了更多的“酉”字,锅台、咸菜瓮、井台、箱柜、农具等等,凡是能贴的物什上都贴上一个,大约忙活了一、二个小时,穿了春联“新衣”的老旧房屋在火红的春联映衬下,千家万户立刻亮堂起来,生动起来。
一年一度的新春联,使我们的年味更带有了文化色彩。尤其是识几个字的村人自撰自写的春联,读来妙趣横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50多岁的王麻子独自一人从东北回老家居住在一处平房内,院子门是由木条制成的栅栏门,邻居在他居住的门前长年堆放了一堆石块,过年贴春联,识几个字的王麻子自撰对联发泄不满:“门前堆石千块,院内孤身一人。”读来颇有意思。原先教过我、干过代课教师的王公林过年一副对联开头的几个字吓了多数人一跳“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读完后才使人们的心放下来,“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日行。”我的一位年长的远房大爷老俩口因为大字不识,有一年竟将“槽头兴旺”贴在了自己睡觉的炕头上,我们去给他拜年发现后一直笑得前仰后合。自撰自写的春联,古朴稚拙,增添了节日喜庆的气氛,涵养了春节浓浓的年味。千家万户的春联汇成红色的海洋,开启了年幸福生活的脚步。
  而今,过年贴的春联,大多是到集市上花上十几元钱买来贴上了事,买来的春联书法规范了,省时简单了,但缺少了一种古朴的味道。想来也是,自己写春联,纸笔砚墨加功夫,极为没有效益。但没有了自己手写的春联,千篇一律的机器印刷体,总会给人一种审美的疲劳感,也使本应浓浓的年味有所寡淡。

   
  时令一进入腊月,新年的脚步就加快了。交腊月,新年到,岁月的年轮滚动了一轮。年味越来越浓了,赶年集听鞭炮、买鞭炮是农家子弟最畅快的事情。
  少时家贫银子少,但年集照赶不误。离家五、六里地的石埠子大集是我们的乐园,那是我每年必去赶的年集。吃罢早饭,父母从拮据的积攒中挪出几块零钱,让我跟着大人们去赶集。年集对我来说就是鞭炮市,杨白劳为喜儿割的红头绳哪是我们半大小子的罕物。几个小伙伴到了集市,就一头钻进了鞭炮市。
  看呀:卖鞭炮的商贩早已拉开了架势,三轮车、拖拉机的车厢里装满了鞭炮、豆炸子、二踢脚,木制的大柜子盛着一爿一爿的炮仗,盖着一层厚厚的棉被,为的是隔绝随时跑来的火焰,三五米相隔的商户,买鞭炮的和看热闹的陆续向这边涌集,商家就不时的放一支鞭或者点燃一个炮仗,招徕顾客,人群集合的多了,他们便不失时机地举着杆子,扯开嗓子,吆喝起来,一个说:来呀,看咱的鞭炮响亮清脆。一个说:看呀,咱的炮仗响起来地动山摇。一个叫:俺又点着了,您把耳朵捂好了,别震着您的耳朵。一个喊:您千万别靠近了,离得远远的……随即点燃鞭炮,爆响震耳欲聋,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这简直是售卖者的嗓门比拼大比赛!更幽默的是,一位声如洪钟的壮汉刚刚喊完:您听好了,看好了,俺的炮仗马上就响了,还从来没有夹过信子的。他举着杆儿,扭着头儿,捂着耳朵,一阵白烟过后,老长时间没动静——是个哑炮仗。观者轰然大笑,那壮汉好没面子,随后一气燃放了二、三十个炮仗,个个爆响,方才挽回败局。爆响过后,是涌来一批一批的购买者。我们舍不得立即花掉手中攥着的那点钱,就一窝蜂地窜到人家刚刚燃放完的鞭炮堆里,捡拾那些夹信子没响的炮仗,常常是,一个年集下来,已近日落西山,这时我们才感到饥肠辘辘。
  过年放鞭炮,这是我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的功课。有两个重要的节点必不可少,一个是除夕夜晚饭之后,母亲和妻子包完饺子,要放鞭炮,一个是凌晨过后的“发纸马“,要放鞭炮,我早早找来一个很长的杆子,把一支长长的大鞭挂在杆头上挑着,到了燃放时间,父亲用烟火头点着,我挑着噼里啪啦爆响的鞭炮,就像是挑着一年的欢乐,瞬间达到了高潮。除夕之夜,从天黑到黎明,户连着户、村连着村,鞭炮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那是过年最美的旋律,那是春节最响亮的音乐。
  如今过年,年集上已经没有了鞭炮集市,缺少了鞭炮音响的年集,缺少了鞭炮齐鸣的年味,唉,教我如何不想她!

  年年过,年年过,年味浓淡总得过。一年一度今又是,年日越来越近,年味越来越淡,这几乎是我们知天命之年等上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浓浓的年味,在我,不只是美食、新衣、鞭炮、对联,不只是一家人的幸福团圆,也不只是亲朋好友浓浓的亲情表达,看看当今的生活,谁的身上还穿着补丁衣裳?谁家的餐桌上天天没有白面、肉蛋?谁家不住砖瓦楼房?谁家没有一辆车子?谁走亲访友还非得等到过年?
  比之于当下的年轻人,谁还在为一件新衣、一顿水饺而苦苦等待着新年的到来?谁还在为去拜年讨得一把花生、几颗糖果蜂拥而至,争抢着喊爹叫娘?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除夕春晚,很难找一家人放下一切、围坐炕头一饱眼福的镜头,儿子忙着给亲朋好友发贺年的短信,孙子孙女忙着微信抢红包,你自己觉得年味越来越淡,可年味赋予了年青一代新的内涵,从前,一年中最令人期待的就是过年,因为过年的日子,是真正的几天好日子,所以,我们觉得那时的过年,浓浓的年味里包含着几多幸福、几多快乐,还有过年之后生活的几多辛酸,现在寻常百姓家的日子,也都是天天十五月月年,而当过年的日子来到之后,我们才感到这年味越来越淡。
  平常日子的味淡了,年味无疑就浓了;平常日子的味浓了,年味自然就淡了。这就是如今年味越来越淡的道理。
  年味越来越淡,是心情使然,是气氛使然,更是社会的巨大发展进步使然。
      那就让我们的年味越来越淡吧!

  作者:王泮政

56

主题

482

帖子

5577

积分

青铜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5577
发表于 2015-4-1 11:25: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
信息化的世界里,智能手机的泛滥、互联网的普及,让世界最远的距离成了面对面不说话,沉浸在掌中宝云游天下。年味淡点好,但愿亲情不变,人与人之间没有心的隔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0

主题

3385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招收小作家班 13792692392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8931

我爱妈妈新年送“福”

发表于 2015-4-1 18: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学习王老师的大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

帖子

52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528
发表于 2015-4-2 10: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蓝桥 发表于 2015-4-1 18:42
学习王老师的大作。

问候蓝桥,谢谢表扬。大作不敢当,只是一点小感想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本站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诚聘英才 免责声明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5 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051026号 |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15127号-7 | 电子公告许可:电信业务审批[2008]字第262号函
投稿信箱:webmaster@zcinfo.net   总机:0536-6017778    新闻、业务热线:0536-2165588   法律顾问:山东东武律师事务所 刘清波、秦丽律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