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信息港城市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小玩月楼主

诗词格律浅说(讲座连载)

[复制链接]

2

主题

140

帖子

773

积分

中级会员

海市蜃楼

Rank: 3Rank: 3

积分
773

新年送“福”

发表于 2005-7-28 2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小玩月楼主</I>在2005-7-26 17:09:55的发言:</B><BR>
<P>  <FONT color=#0000ff face=仿宋_GB2312 size=5>最近见论坛有一女子,连续发或跟贴一些诗词。其情虽然可嘉,但诗词缺少章法。</FONT></P>
<P><FONT color=#0000ff face=仿宋_GB2312 size=5>  为提携后学,宏扬传统文化,故冒受砖拍之风险,充一回老学究,讲点诗词格律之类的常识,并请论坛各位才俊指正!</FONT></P></DIV>
<P>嘿嘿,斑竹如果说我的话,可以把我跟贴的诗词寻出来猛敲,看哪里没有章法,我严重改之。谢先。</P>

2

主题

140

帖子

773

积分

中级会员

海市蜃楼

Rank: 3Rank: 3

积分
773

新年送“福”

发表于 2005-7-29 10: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P>鹧鸪天词谱</P>
<P>⊙●○○●●△<BR>⊙○⊙●●○△<BR>⊙○⊙●⊙○●<BR>⊙●○○⊙●△<BR><BR>○●● ●○△<BR>⊙○⊙●●○△<BR>⊙○⊙●○○●<BR>⊙●○○●●△<BR></P>
<P>(○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BR><BR> </P>
<DIV #f3f3f3; BORDER-BOTTOM: #cccccc 0.75pt solid; BORDER-LEFT: #cccccc 0.75pt solid; BORDER-RIGHT: #cccccc 0.75pt solid; BORDER-TOP: #cccccc 0.75pt solid; PADDING-BOTTOM: 4pt; PADDING-LEFT: 4pt; PADDING-RIGHT: 4pt; PADDING-TOP: 4pt">
<P align=center style="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BORDER-LEFT: medium none; BORDER-RIGHT: medium none; BORDER-TOP: medium none; MARGIN-BOTTOM: 3.75pt; MARGIN-LEFT: 15pt; MARGIN-RIGHT: 15pt; PADDING-BOTTOM: 0cm; PADDING-LEFT: 0cm; PADDING-RIGHT: 0cm; PADDING-TOP: 0cm; TEXT-ALIGN: center; WORD-BREAK: break-all; mso-border-alt: solid #CCCCCC .75pt; mso-padding-alt: 4.0pt 4.0pt 4.0pt 4.0pt">鹧鸪天  寄秋<p></p></P>
<P align=center style="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BORDER-LEFT: medium none; BORDER-RIGHT: medium none; BORDER-TOP: medium none; MARGIN-BOTTOM: 3.75pt; MARGIN-LEFT: 15pt; MARGIN-RIGHT: 15pt; PADDING-BOTTOM: 0cm; PADDING-LEFT: 0cm; PADDING-RIGHT: 0cm; PADDING-TOP: 0cm; TEXT-ALIGN: center; WORD-BREAK: break-all; mso-border-alt: solid #CCCCCC .75pt; mso-padding-alt: 4.0pt 4.0pt 4.0pt 4.0pt">桐井霜风秋又近,砧杵声急雁归时。<p></p></P>
<P align=center style="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BORDER-LEFT: medium none; BORDER-RIGHT: medium none; BORDER-TOP: medium none; MARGIN-BOTTOM: 3.75pt; MARGIN-LEFT: 15pt; MARGIN-RIGHT: 15pt; PADDING-BOTTOM: 0cm; PADDING-LEFT: 0cm; PADDING-RIGHT: 0cm; PADDING-TOP: 0cm; TEXT-ALIGN: center; WORD-BREAK: break-all; mso-border-alt: solid #CCCCCC .75pt; mso-padding-alt: 4.0pt 4.0pt 4.0pt 4.0pt">依稀人事久看倦,珍重山川多过迟。<p></p></P>
<P align=center style="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BORDER-LEFT: medium none; BORDER-RIGHT: medium none; BORDER-TOP: medium none; MARGIN-BOTTOM: 3.75pt; MARGIN-LEFT: 15pt; MARGIN-RIGHT: 15pt; PADDING-BOTTOM: 0cm; PADDING-LEFT: 0cm; PADDING-RIGHT: 0cm; PADDING-TOP: 0cm; TEXT-ALIGN: center; WORD-BREAK: break-all; mso-border-alt: solid #CCCCCC .75pt; mso-padding-alt: 4.0pt 4.0pt 4.0pt 4.0pt">情已旧,事难酬。一番梦境一番疲。<p></p></P>
<P align=center style="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BORDER-LEFT: medium none; BORDER-RIGHT: medium none; BORDER-TOP: medium none; MARGIN-BOTTOM: 3.75pt; MARGIN-LEFT: 15pt; MARGIN-RIGHT: 15pt; PADDING-BOTTOM: 0cm; PADDING-LEFT: 0cm; PADDING-RIGHT: 0cm; PADDING-TOP: 0cm; TEXT-ALIGN: center; WORD-BREAK: break-all; mso-border-alt: solid #CCCCCC .75pt; mso-padding-alt: 4.0pt 4.0pt 4.0pt 4.0pt">月犹不解人间苦,转向树梢逗影移。<p></p></P></DIV>
<P>用韵:平声,四支   看,两用,此处做平声用。</P>
<P>十六字令词谱:十六字,三平韵。<BR>平[韵],(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平)仄仄平平[韵]。</P>
<P> 天,依旧超遥雁行偏。霜风起,山外杵声惊蝉。<p></p></P>
<P>用韵:平声  一先<BR><BR></P>

36

主题

615

帖子

300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007

新年送“福”

发表于 2005-7-31 23: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P>律诗的基本句型和组成<BR><BR>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FONT color=green>四种基本句型</FONT>。<BR><BR>仄仄平平仄仄平<FONT color=red>A</FONT> 平平仄仄平平仄<FONT color=red>B</FONT><BR>仄仄平平平仄仄<FONT color=red>C</FONT> 平平仄仄仄平平<FONT color=red>D</FONT><BR><BR>仔细看一下这些句型,会发现它有一个规律,就是<FONT color=red>逢双必反</FONT>: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BR>“<FONT color=red>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FONT>”,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FONT color=red>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以后我们会说到一些特殊情况,并不能用这个口诀</FONT>,这里先不多说。<BR>我们再来看一首七言律诗是怎样构成的。律诗需要四个以上律句来组成,可怎样组成呢?八个字:<FONT color=red>对句相对,邻句相粘</FONT>。看一个简单的例子:<BR>仄仄平平平仄仄 1<BR>平平仄仄仄平平 2<BR>平平仄仄平平仄 3<BR>仄仄平平仄仄平 4<BR>所谓对句相对,邻句相粘。也就是对句中(1、2句)的2、4、6字平仄必须相对,也就是相反;邻句中(2、3句)的2、4、6字必须相粘,也就是相同。只要符合这个准则,律诗可以无限的粘对下去,长律(排律)也就是依照这个格式的<FONT color=#ff0000>。<BR><BR><BR></FONT></P>

26

主题

1463

帖子

6420

积分

青铜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6420

新年送“福”

发表于 2005-8-1 11: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P>这个了解即可。</P>
<P>现代人,即使做古诗,</P>
<P>也没必要那样逐字解析吧?</P>
<P>忘了八股文是怎么走向没落的了?</P>

1174

主题

7078

帖子

3万

积分

贵宾

一语惊天下

Rank: 4

积分
35788

新年送“福”

 楼主| 发表于 2005-8-3 0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P>我看白话文倒是落寞了</P>
<P>被糟蹋的面目全非!</P>

2

主题

67

帖子

483

积分

初级会员

快言快语

Rank: 2

积分
483

新年送“福”

发表于 2005-8-5 08: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楼主这个帖子保证没有人从头到尾看一遍的,楼下的你承认不,所以建议斑竹撤消置顶,换个好帖子置顶.[em01][em01][em01][em01]

1

主题

55

帖子

414

积分

初级会员

鹤顶红

Rank: 2

积分
414

新年送“福”

发表于 2005-8-5 08: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FONT size=7>同意!</FONT>[em01][em01][em01]

292

主题

2033

帖子

3万

积分

贵宾

论坛三总师

Rank: 4

积分
31467

论坛贡献奖新年送“福”

发表于 2005-8-5 09: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P>小玩,你写的那么黄钟大吕的,在这个论坛上能够指正的怕还没来。</P>
<P>不过你得好好看看、回回云一阁的跟帖,别让人家BS。</P>
     

322

主题

2808

帖子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神经柯

Rank: 1

积分
14725

新年送“福”

发表于 2005-8-5 22: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P> </P>
<P>  相对其他文体,诗歌是较难阅读的文学形式,许多人能读小说、散文、戏剧,却读不懂诗。诗是诗人感悟生活、凝聚意象、升华并创造意境、终以语言将具体而真切的意象表达出来的文学形式,诗人借诗宣泄自己激荡的情感;而读者的读诗(赏析)过程,便是去探求诗人的心灵:一方面对诗人感发诗情的过程进行还原,即通过诗歌进入诗人所写的情境之中,另一方面对诗歌本身所提供的意象进行接触,即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重构诗的情境,实现和完成对诗的把握。诗歌赏析至少需具备四个方面的修养,即人生阅历修养、艺术修养、文化知识修养和哲学境界修养。四者有机整合为赏析诗歌必备的综合素质能力。<p></p></P>
<P>一、人生阅历修养<p></p></P>
<P>人生阅历修养是文学创作的基础,也是读者进行文学阅读欣赏的基础,否则读者难以理解作品叙写的万事万物和生活百态。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有助于读者更为真切深刻地理解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p></p></P>
<P>二、艺术修养<p></p></P>
<P>诗歌赏析必须有专门的修养,即艺术修养,此最为关键。许多人读不懂诗,最主要还是因缺乏足够的艺术修养。作诗和读诗之人都要有颗丰润的艺术心灵,能对艺术细腻敏感,即对生活层面细腻敏感并升华进入内在的艺术层面和境界。惟其如此,诗人方能透过生活表层而感悟生活的艺术内层,凝聚意象,升华并创造意境而成诗;而读诗之人方能由作品的生活表层进入其艺术内层,即对诗歌本身所提供的意象进行艺术感触,领悟其艺术本质。<p></p></P>
<P>三、文化知识修养<p></p></P>
<P>文化知识修养是诗歌赏析的基本保证,它直接影响赏析结果。文化知识既指一般的知识,还包括文化学范畴的知识,因此知识的丰厚与粗浅,自然影响到欣赏的范围与深度。<p></p></P>
<P>四、哲学境界修养<p></p></P>
<P>诚如作家周国平所说:“哲学是男性的,诗是女性的,二者不可分离。没有诗,哲学就只会结结巴巴发空论,成为蹩脚的清谈家。没有哲学,诗就只会絮絮叨叨拉家常,成为浅薄的碎嘴婆。诗必须有哲学的深度。”任何一篇文学作品,包括诗,都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而这思想感情须体现一定的哲理意蕴。读者要理解这哲理意蕴,就须有一定境界的哲学修养,才能对诗的主题进行深层次的领悟与把握。<p></p></P>
<P>诗歌赏析需有这四方面修养,读者要有机地加以整合,方能高效地品析佳作。此外,对于人生阅历修养的经验积累,读万卷书还得行万里路;艺术修养的厚薄,除与专业修养有关,更和人的气质、经历、入世深浅等人生体悟有关;而文化知识修养同哲学境界修养相与促进,又皆基立于人生阅历。因此人生阅历是一种财富,它同时能带来无穷的知识,提高艺术境界和增强对人生及艺术的感悟力与洞察力。                                       <p></p></P>
<P>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题的解题技巧<p></p></P>
<P>怎样迅速、准确地解答诗歌鉴赏阅读题,我认为有十种方法可给考生指点迷津。<p></p></P>
<P>一、联系所学课文<p></p></P>
<P>联系所学课文解题,实质上是由已知推测未知的一种思维方法。就是说,若所给诗歌中的某些词语是我们所学过的古诗文中的语句或故事,就可以此为依据去确定选项。<p></p></P>
<P>例(1)阅读文天祥的《念奴娇》完成下面试题:<p></p></P>
<P>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 忽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 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 !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p></p></P>
<P>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 睨柱吞赢,回旗走嬴,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p></p></P>
<P>1、词中的“睨柱吞吴”指的是:(      )<p></p></P>
<P>A、唐睢在秦廷胁迫秦王就范的故事。<p></p></P>
<P>B、贾谊奋笔著文批评秦皇赢政的故事。<p></p></P>
<P>C、蔺相如在秦廷怒斥秦王的故事。<p></p></P>
<P>D、荆轲行刺秦王赢政掷匕于柱的故事。<p></p></P>
<P>总结:《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相如持其璧,睨柱。秦王恐其破璧……”的句子,据此选C。<p></p></P>
<P>二、抓住关键词义<p></p></P>
<P>诗有诗眼,句有句眼。阅读鉴赏时只要抓住诗眼、句眼的关键词语,弄清其含义,就可确定正确选项。<p></p></P>
<P>例(2)对下面杜甫的《春日忆李白》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p></p></P>
<P>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p></p></P>
<P>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p></p></P>
<P>A、开头两联赞美李白的诗清新,俊逸,卓异不凡。<p></p></P>
<P>B、第三联写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抒发浓重的离情。<p></p></P>
<P>C、末联写作者回忆过去与李白把酒论诗的情景。<p></p></P>
<P>D、这首五言律诗,从赞美诗发端,以“论文”收束,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自然,用语隽永。<p></p></P>
<P>总结:阅读此诗可抓住首联“无敌”一词,什么“无敌”?一是“思”(思想、构思或思维的意思);一是“清新”“俊逸”(指风格和意境),由此可确定A项无误。根据第三联的“渭北”“江东”可确定B项无误,因杜甫曾在渭水北的咸阳居住不定期,而李白当时正住在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看第四联,抓住“何时”一词即可断定作者是把与李白一起把酒论论诗寄托在将来,这是作者的希望,不是回忆往事,正因此此题答案为C。<p></p></P>
<P>三、捕捉隐含信息<p></p></P>
<P>所谓隐含信息就是古诗中的某些暗示性词语,解题时若能捕捉住它们,问题就会顺利解决。<p></p></P>
<P>例(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2两题<p></p></P>
<P>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P>
     

322

主题

2808

帖子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神经柯

Rank: 1

积分
14725

新年送“福”

发表于 2005-8-5 23: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P>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p></p></P>
<P>1、对这首元曲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p></p></P>
<P>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酒洒于江,表示凭吊。<p></p></P>
<P>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p></p></P>
<P>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p></p></P>
<P>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p></p></P>
<P>2、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p></p></P>
<P>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                   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呼应。<p></p></P>
<P>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               而出仕的这一转变。<p></p></P>
<P>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               立业的宏图伟愿。<p></p></P>
<P>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                   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p></p></P>
<P>总结:总结:这是96年的高考题。此曲是著名蒙古族诗人、散曲家阿鲁威所作,题目是《蟾宫曲·咏史》。<p></p></P>
<P>审视全曲,可抓住的隐含信息应是“曹公”“借得”“赤壁东风”“南阳卧龙”“西蜀”“江东”。“曹公”指曹操,“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南阳卧龙”指孔明,可断定1题答案为D。又由隐含信息可看出曲中对这三位英雄只描述,未比较,所以断定2题为C。<p></p></P>
<P>四、注意表达方式<p></p></P>
<P>诗歌的表达方式有四: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是一种表达方式,是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思想感受在具体作品中的抒发,。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即作者把自己的某种思想感情直接倾吐在作品中,以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诗歌中常采用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也叫“借景抒情”、“托物抒情”、“寄情于景”,作者借所描述的人物、事件、景物等来表情达意。这一点阅读时要格外注意。<p></p></P>
<P>例(4)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p></p></P>
<P>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p></p></P>
<P>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p></p></P>
<P>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                 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p></p></P>
<P>C、这首诗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p></p></P>
<P>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p></p></P>
<P>总结:这是95年高考题。阅读这首词,比较四个可选知A、B分析都符合诗意。这着诗通过对主人与侍女的问答,写了风雨之夜后对海棠的关心。由始至终未直接写出对春光留恋和惜别之情,却暗含这种感情,这是因为作者采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通过“绿肥红瘦”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的。因此选D。<p></p></P>
<P>五、了解作家流派<p></p></P>
<P>古代作家因其诗的风格不同而各属不同流派。如有的属山水田园诗人,有的属边塞诗人。在词家说来,有的属豪放派,有的属婉约派。不同流派的诗人,风格必不相同。我们阅读鉴赏时应注意作家的流派。<p></p></P>
<P>例(5)认真阅读黄庭坚的《跋子赡和陶诗》,指出诗后解说与诗的内容不符合的一项(       )<p></p></P>
<P>子赡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p></p></P>
<P>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p></p></P>
<P>A、苏子赡按陶渊明诗的韵脚写过一些诗。<p></p></P>
<P>B、诗的颈联着意渲染了苏子赡的为人豁达。<p></p></P>
<P>C、苏东坡的诗与陶渊明的诗在风格上很相近。<p></p></P>
<P>D、作者认为苏子赡与陶渊明同样的刚毅不屈。<p></p></P>
<P>总结:陶渊明,东晋人,是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田园诗人。他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开创了豪放词派,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其词题材广泛,表现手法以铺叙、直接抒情为主,风格宏阔,苍凉沉郁,豪情奔放。正因此,陶诗与苏诗风格绝不相同,据此可确定答案为C。<p></p></P>
<P>六、认准陈述对象<p></p></P>
<P>诗歌情节不连贯,跳跃性强,但它和散文一样,也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对象,阅读鉴赏时要认准陈述对象,以免张冠李戴。<p></p></P>
<P>例(6)对下面一首杜甫《月夜》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p></p></P>
<P>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p></p></P>
<P>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p></p></P>
<P>A、首联,诗人身在长安(被囚),却从鄜州写起,以对方写自己。<p></p></P>
<P>B、颔联,颈联,写儿女的幼稚美丽,反衬诗人愁怅痛苦。<p></p></P>
<P>C、尾联想像与妻子在重逢之日的情态,反照现实,令人凄然心欲碎。<p></p></P>
<P>D、全诗从起笔到结束,都是从对方的角度叙述的。<p></p></P>
<P>总结:这是一首思家之作。首联用“闺中”代妻子,写妻子独看鄜州月思念自己。领联写小儿女还幼稚不懂忆长安。颈联写谁呢?是小儿女吗?从“云鬟”一词可知,不是写小儿女。“鬟”是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结。“小儿女”不是妇女,所以没有“鬟”,且“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不会在月下长久徘徊站立的,因此,颈联描写的对象应是承接首联,是妻子。于是,答案为B。<p></p></P>
<P>七、理解地运用典故<p></p></P>
<P>古代诗歌在叙事、议论、抒情中常运用一些 典故,自然熨贴,言简意赅,引人入胜。正因此,解题时若能理解其中一个典故,问题就会迎刃而解。<p></p></P>
<P>还以96年高考题为例(原题见例4),知道了典故,从而得出正确答案。<p></p></P>
<P>八、体味创作意境<p></p></P>
<P>诗歌的意境指作者在诗作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正因为它包括作者的主观情态和客观风物两个方面。创作意境是指作者在写作时创造的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理寓其中的艺术画面。我们阅读、欣赏诗歌时如能深刻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境,就可准确解题。<p></p></P>
<P>例(7)对杜甫的《蜀相》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面是(    )<p></p></P>
<P>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p></p></P>
<P>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p></p></P>
<P>A、首联自问自答,记祠堂所在,描写了丞相祠堂环境的静谧、肃穆。<p></p></P>
<P>B、颔联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祠内的美好春光,含蓄地赞美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p></p></P>
<P>C、颈联赞美了诸葛亮的匡世雄略,报国苦衷,感情沉挚而悲壮。<p></p></P>
<P>D、尾联表示了作者对诸葛亮未能成就更大功业的惋惜,慨叹了千古壮志未                  酬的英雄们的悲愤心情。<p></p></P>
<P>总结:从整体上可看出作者写的是锦官城外高大茂盛古柏掩映中的武侯祠,尽管有映阶碧草、好音黄鹂,但也只是枉添春色。这就渲染了今日祠堂冷落、荒凉、无人视听,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身后寂寞的慨叹。据此可确定B有误,“美好的春光”“高风亮节”与作者所创意境不符。<p></p></P>
<P>九、把握背景、主旨<p></p></P>
<P>诗歌多是作者见景生情所作,所以,写作背景常为诗作定下基调。诗歌也和散文一样,有个表达中心主旨,为此作者或叙事、或写景状物,或议论抒情。因此,解题时要把握住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作品的中心主旨。<p></p></P>
<P>例(8)对下面苏轼的一首〈浣溪沙〉词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p></p></P>
<P>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p></p></P>
<P>谁道人生再无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p></p></P>
<P>A、首句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及游兰溪之时令,着一“浸”字写出了春兰的                 活力。<p></p></P>
<P>B、次句写漫步兰溪边,突出兰溪的洁净。三句补足洁净的原因,同时烘托诗              人悲凉心境。<p></p></P>
<P>C、下阙“流水尚能西”悟出“人生”能“再少”,何必哀叹衰老的哲理。<p></p></P>
<P>D、全词虽表现了诗人身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但也掩盖不了诗人消极                  隐退的悲凉情绪 。<p></p></P>
<P>总结:这是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所作。当时他政治上失意,生活上也比较艰苦,但他仍对人生抱着乐观向上的态度。<p></p></P>
<P>这首词通过对兰溪见闻的描述,抒发了乐观旷达,即使在失意中也人老心不老,壮志满怀的豪情。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诗作的中心主旨,确定此题为D。<p></p></P>
<P>十、揣摩褒扬贬抑<p></p></P>
<P>诗歌常常有作者浓厚的主观色彩和时代特点,作者褒贬好恶尽在其中。阅读时要揣摩作者的主观情感 ,解题才能无误。<p></p></P>
<P>例(9)下面是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之一,对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p></p></P>
<P>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为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p></p></P>
<P>A、这首诗中的“王杨卢骆”即指初唐四杰。<p></p></P>
<P>B、这首诗评价了“王杨卢骆”在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p></p></P>
<P>C、这首诗否定了对“王杨卢骆”、“哂未休”的态度和作法。<p></p></P>
<P>D、这首诗就“王杨卢骆”“身与名俱灭”的结局抒发了叹婉之情。<p></p></P>
<P>总结:纵观全诗可知,作者主要称赞“初唐四杰”在当时齐梁绮靡绝丽的文风还盛行之时,能尽力克服这种不良之风,以较朴实的诗篇描绘现实生活,抒发内心真实的感受,扩大诗歌内容,为唐初文学革新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揭露和批判了当时一些轻薄愚昧的无聊文人对待文学遗产的错误态度。由此定为D。</P>
     

322

主题

2808

帖子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神经柯

Rank: 1

积分
14725

新年送“福”

发表于 2005-8-5 23: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P>     诗歌赏析的修养。说多了你也不爱看。这个女子小小看是前无古人后无</P>
<P>来者。不拘一格降人才。</P>
<P>楼主这个帖子保证没有人从头到尾看一遍的,楼下的你承认不,所以建议斑竹撤消置顶,换个好帖子置顶.<IMG src="http://www.zcinfo.net/asp/bbs/Skins/Default/emot/em01.gif"><IMG src="http://www.zcinfo.net/asp/bbs/Skins/Default/emot/em01.gif"><IMG src="http://www.zcinfo.net/asp/bbs/Skins/Default/emot/em01.gif"><IMG src="http://www.zcinfo.net/asp/bbs/Skins/Default/emot/em01.gif"></P>

1174

主题

7078

帖子

3万

积分

贵宾

一语惊天下

Rank: 4

积分
35788

新年送“福”

 楼主| 发表于 2005-8-6 08: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FONT size=6>把这个帖子固顶,那才叫“<FONT color=#ee3d11>束之高阁</FONT>”呢!</FONT>

1

主题

109

帖子

67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670

新年送“福”

发表于 2005-8-6 1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P>在这点上,我是非常支持小玩月斑竹的,营造一中古典诗词的氛围,用心良苦。</P>
<P>应该说,南方人和东北人从小就受诗词创作的影响,所以初中高中生基本都能写几个,到参加工作后,积蕴很深,很多有兴趣的渐成高手。</P>
<P>在山东,有些城市的信息港有专门的板块搞这个,氛围浓厚。水平也很高。有些年轻人还嫌不过瘾,干脆联手买一块坛子,招集网上爱好者,邀请一些诗词专家做指导,渐入佳境,不亦乐乎。</P>
<P>有人说,培养人才从青少年抓起,在新的氛围中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他们的爱好可能会比我们这代更广泛。至少再出现去年高考的对联题目,诸城的学子们就可以一显身手了。</P>
<P>所以,我觉得小玩月斑竹做得对,投一赞成票。</P>
<P>拙见,探讨。</P>
     

39

主题

112

帖子

104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041

新年送“福”

QQ
发表于 2005-8-13 16: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P>楼主多谢您费心,</P>
<P>讲了如此繁复的诗词押韵</P>
<P>只是现在</P>
<P>为了表达需要</P>
<P>与诗体沾点边而已</P>
<P>没那么多耐心去研究韵脚是否合平仄</P>
<P>自由体吧!</P>
<P>呵呵!</P>
<P>自然不想受限的!</P>
<P>偶尔想与古体靠靠边</P>
<P>也不过为了表达更含蓄悠远些而已</P>
<P>多谢您的讲义,虽然复杂了些!</P>
<P>呵呵!开心就好!</P>

1174

主题

7078

帖子

3万

积分

贵宾

一语惊天下

Rank: 4

积分
35788

新年送“福”

 楼主| 发表于 2005-8-13 16: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P>有人喜欢白酒的醇厚辛辣,有人喜欢啤酒的平淡清爽。</P>
<P>古典的悠远华丽,现代的活跃自由。</P>
<P>我根本没打算复古,但我希望看到古典的原汁原味。</P>
<P>如果一个人穿西装、打领结,足下是阿迪达斯或耐克运动鞋,我想怎么看怎么别扭。</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本站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诚聘英才 免责声明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5 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051026号 |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15127号-7 | 电子公告许可:电信业务审批[2008]字第262号函
投稿信箱:webmaster@zcinfo.net   总机:0536-6017778    新闻、业务热线:0536-2165588   法律顾问:山东东武律师事务所 刘清波、秦丽律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