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XBS〗第四章城乡统筹发展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努力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推进乡村建设城镇化。加大财政、金融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力争到2010年,90%以上的村庄吃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实现村村通柏油路、通有线电视、通无线通讯,学校无危房,村村有医疗卫生机构和文化娱乐场所,“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80%以上。 (二)推进农民居住生活社区化。按照社区建设模式,编制新乡村建设整体规划。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确保规划稳步实施。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改善村容村貌。到2010年,40%以上农村建成生态村,80%以上的村庄主要街道达到硬化、亮化、绿化和净化,逐步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三)推进农村社会新风貌建设。大力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民创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积极开展文明乡村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到2010,全市85%以上的乡村基本达到文明乡村的标准。 (四)加快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全市经济区域协调发展。重点搞好山区保护性开发,实施好小流域综合治理、荒山绿化和治水工程,加快发展林果基地和苗木、茶叶等特色农业,抓好旅游开发,积极发展具有山区优势的资源加工型、农产品加工型、劳动密集型工业。 二、大力推进城镇化 以建设半岛城市群中的大城市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城镇规划,完善城镇功能,加强城镇管理,营造更加优美的人居和发展环境。 (一)坚持高起点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确保城镇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权威性。实行经济发展、人口集聚、土地利用、项目建设统筹安排、高度融合,使城镇发展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二)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市区,改造人民路、繁荣路、文化路、南关路、北关路、棉织街、东关大街北段、东坡街、纺织街、兴贸路、八里庄路、河东街、龙源街等道路,建成横四路潍河大桥。建成日处理污水8万立方米的诸城市第二污水处理厂,配套铺设输污管道。铺设东、南、西三条外环路和龙源街城市出入口段雨污管道等,对老城区排水管网逐步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加强燃气管网建设,完善供气输配设施,统筹规划热电项目建设,扩大集中供热范围,天然气普及率和集中供热普及率均达到70%以上。加快供水设备的技术改造和水厂的建设,改造老城区供水管网,加快铺设新管网,加大供水输送能力,改善供水水质,新增日供水能力4万立方米。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城市公交线路网络,增加公交车数量,搞好停车场、换乘站等建设。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按照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位一体”的原则,加快道路、通信、文化、卫生、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优美、富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小城镇。到2010年,全市目前的4个中心镇镇区人口平均达到5万人,6个重点镇镇区人口平均达到2万人以上;“十一五”期间,新增省级中心镇1个,全市形成市区、中心镇、重点镇、一般乡镇梯度辐射、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 (三)搞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公园、小区、街头、休闲绿地为重点,以沿河绿化、道路绿化为纽带,多层次、网络化的植树造绿,2010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8%,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20平方米。进一步搞好潍河风景区建设,实现自然风貌和现代气息的最佳融合。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和老城区内环境污染企业的改造搬迁。加强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建设,搞好公共厕所规划建设,并建成日处理500吨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一座,到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尽快建成“全国环保模范城”和“全国卫生城”。 (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严格依法治市。积极推进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推行特许经营制度,盘活城市资产,放开城市建设投融资市场、经营市场和作业市场,加快市场化进程。
〖HTXBS〗第五章社会事业发展
一、教育事业 基础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步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搞好小学规划建设,合理布局初中学校,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2010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85%以上。 职业教育。整合现有职业学校资源,提升办学质量,实现职业教育规模的最大化和发展的最优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重点抓好潍坊工商职业学院、潍坊市高级技校诸城分校建设。“十一五”期间,潍坊工商职业学院达到300个教学班、15000名在校生的规模;高级技校达到400个教学班、20000名在校生的规模。 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社区教育,建立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的继续教育网络,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二、文化事业 积极组织创作优秀文化作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统筹规划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诸城市名人馆、新博物馆、会展中心、艺术团综合大楼、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城市社区、行政村建立起与生活需求相适应的文化设施。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文物保护,加强群众性文化建设,努力建设文化大市。 三、卫生事业 健全完善城乡医疗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增加卫生资源供给。“十一五”末,万人拥有医生数52.4人、床位数28.5张。加强“两个体系”建设,成立疾病控制中心,进一步增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与合作医疗率达到95%。完善城镇医疗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对贫困农民、市民的医疗救助制度,使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得到有效保证。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制度,加强疫情监测和信息报告系统建设。健全卫生监督体系,抓好公共场所卫生以及医疗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 四、体育事业 加快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市新体育中心和潍坊市飞碟射击项目训练基地,新上竞技体育金牌大户项目2至3项。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积极推进全民健身,争取将我市建成全省群众体育强市,省级体育先进乡镇达到6处。 五、就业和再就业 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围绕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三个方面,突出困难群体再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失地农民就业三个重点,完善就业政策和保障机制。力争“十一五”期间,安置城镇劳动力6.6万人,转移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下。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合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市场就业新格局。 六、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到“十一五”末,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达到9.5万人;农村养老保险达到10.8万人;失业保险覆盖面扩大到所有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到城镇个体经济组织及从业者;工伤保险覆盖到各类城镇企业和各种形式的用工;生育保险体系不断完善。 建立和完善救助制度,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五保供养和临时救济为辅、社会互助和专项救助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加快农村“五保”养老和农村低保“两个体系”建设。认真解决低收入和特殊困难家庭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问题。 七、其他社会事业 重视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全面贯彻落实诸城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争取建成一处成建制的妇女儿童活动阵地。积极推进老龄事业,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老年服务体系。搞好气象、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及地震区划等工作,增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切实搞好国防教育,加强国防经济动员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做好征兵工作和预备役建设,妥善安置转业干部和退役军人,落实伤残军人、烈军属的各项优抚政策。进一步做好档案、史志、民族、宗教等各项工作。 |